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1、人类本应把一切都放下,放下在山河之间。
2、我想如果初中与《文化苦旅》这本书相遇,我会很喜欢这本书,那时候带着太多对未知世界的憧憬,可是现在走了很多地方,反而减弱了这种足迹的地位,加上阅读了一些大家的文学作品,口味变得更重,就不会去喜欢这类带着浓浓的教材气息的文章,当然,也跟我并不是特别喜爱散文这一类别有关。
3、二十、上海人的宽容并不表现为谦让,而是表现为各管各。在道德意义上,谦让是一种美德;但在更深刻的文化心理意义上,各管各或许更贴近现代宽容观。承认各种生态独自存在的合理性,承认到可以互相不相闻问,比经过艰苦的道德训练而达到的谦让更有深层意义。为什么要谦让,因为选择是唯一的,不是你就是我,不让你就要与你争夺。这是大一统秩序下的基本生活方式和道德起点。为什以可以各管各,因为选择的道路很多,你走你的,我走我的,谁也不会吞没谁。这是以承认多元世界为前提而派生出来的互容共生契约。——余秋雨《文化苦旅》
4、注:写风景中最喜欢的一篇,仿佛真的跟他穿越时空,眼前略过一幅幅诗意豪情的岁月。
5、阒寂无人。
6、人世间最有吸引力的,莫过于一群活得很自在的人发出的生命信号。这种信号是磁,是蜜,是涡卷方圆的魔井。没有一个人能够摆脱这种涡卷,没有一个人能够面对着它们而保持平静。----余秋雨
7、以小写大
8、在夜雨中想象最好是对窗而立。黯淡的灯光照着密密的雨脚,玻璃窗冰冷冰冷,被你呵出的热气呵成一片迷雾。你能看见的东西很少,却似乎又能看得很远。此时此刻,天地间再也没有什么会干扰这放任自由的风声雨声。你用温热的手指划去窗上的雾气,看见了窗子外层无数晶莹的雨滴。新的雾气又朦上来了,你还是用手指去划,划着划着,终于划出了你思念中的名字----余秋雨
9、与显赫对峙的是常态,与官场对峙的是平民,比山林间的蓑草茂树更有隐蔽力的是消失在某个小镇的平民百姓的常态生活中。“大隐隐于市”,最佳的潜隐方式莫过于躲在江南小镇中了。——《江南小镇》
10、有些事,明知是错的,也要去坚持,因为不甘心;有些人,明知是爱的,也要去放弃,因为没有结局;有时候,明知没路了,却还在前行,因为习惯了。
11、注:舒服
12、中国向来如此,兴盛的是术,寂寞的是道。因此就出现了学者的责任。但是弘道的学者也永远是少数,历来都是由少数人维持着上层文明。——《伏羲睡了》
13、冲突是另一种交融。
14、读完全本我最大的感触有二,
15、于是,他们扭曲地倒下了,化作沙堆一座座。
16、后面写风情历史的文章我并不是没有喜欢的,在余秋雨描述《阳关雪》的唐人风范时我仿佛真的跟他穿越时空,眼前略过一幅幅诗意豪情的岁月。但他后期文章就如史铁生《我与地坛》一样陷入了
17、文人是否可以走出象牙塔?
18、。否则像余老一样封笔真的让人扼腕叹息。
19、“一路伤痕斑斑,而身心犹健”。
20、十六、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余秋雨《文化苦旅》
21、就像世间很多行业一样,活儿越多的等级越低,活儿越少的等级越高。这事又带来一番蹊跷,等级越低的日子反而越好过,等级越高的日子反而过得不好。
22、莫高窟可以傲视异邦古迹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千多年的层层累聚。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终活着,血脉通畅,呼吸匀停,这是何等壮阔的生命?
23、许多人觉得旧版比版好,但我翻阅旧版,因喜爱前三章故事让我觉得新版比旧版好。那么与时俱进,我写的主要
24、对比三毛作为一名台湾作家,还跟余秋雨来自同一个故乡浙江,是跟余秋雨一样写旅行方面的文章,但他们又是不同的,三毛是以个人角度写人文风情,引起的是文艺青年的共鸣,余秋雨是以文人角度写文化历史,引起的是少年的景仰。三毛更多是旅行的行,余老更多是旅行的旅。
25、作品是了解作者最好的途径,事实是最好的驳论。
26、我想,他的灵魂最渴望的,是找一个黄昏,一个与他赶着车队离开时一样的黄昏,再潜回敦煌去看看。
27、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
28、素年锦时·余秋雨语录
29、他怔怔地站着,天地间没有一点声息,只有光的流溢,色的笼罩。他有所憬悟,把锡杖插在地上,庄重地跪下身来,朗声发愿,从今要广为化缘,在这里筑窟造像,使它真正成为圣地。和尚发愿完毕,两方光焰俱黯,苍然暮色压着茫茫沙原。
30、七、除了冬季,牌坊是乡民和路人歇脚的场所,牌坊总是靠着大路,有石基可以坐卧,有石柱可以靠背。因此,不少人喜欢到这里聊天。斜躺着,看白云,听蝉鸣,传闲话。——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31、打笑便下于中像之地间天这多和只是业一出然气,学一会在变越多的等级越低,学一会在变越少的等级越起看。这气真里就和只岁大来一番蹊跷,等级越低的日子反只年真不气真还都越好过,等级越起看的日子反只年真不气真还都过得不好。----余秋雨
32、,他“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
33、我不敢对我们过于庞大的文化有什么祝祈,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苍老后的年轻。让唐朝的烟尘宋朝的风洗去了最后一点少年英气。
34、历史文化散文
35、注:起初只狭隘的鄙夷这种贞洁糟粕,但未把故事联系起来,忽略了背后那种面对糟粕文化各个家庭告别女子的举动的爱的圣洁。
36、,自初中以来第一次引起了血里的风,虽然不再动荡,但仍轻轻飘扬。让我想出门看一看,“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37、一是我不得不承认被他的旅行而“感动”
38、十九、那么多次的灭亡,每一次,都少不了熊熊大火吧?都少不了那一口口烧沸了、又烧干了的古井、老井、废井吧?地下总有水源,它们渐渐又都有了波光。但伸头一看,与我在渤海国遗址看到的一样,冷眼,总是冷眼。——余秋雨《文化苦旅》
39、中国的小船没有封进冰库,那么,究竟划到了哪一个荒湖,哪一条小河?
40、一群黑发飘飘的中国姑娘并没有靠别人的小车,她们自己解冻了,解冻在四处潜行的安静中。
41、注:诈捐事件沸沸扬扬。信与不信我觉得对于真正的大多数读者来说根本不重要。
42、【都江堰
43、这里的水却不同,要说多也不算太多,但股股叠叠都精神焕发,合在一起比赛着飞奔的力量,踊跃着喧嚣的生命。
44、屈原自投于汨罗江,而柳宗元则走过汨罗江回来了,幸好回来,柳州、永州无所谓,总比在长安强。什么也不怕,就怕文化人格的失落。中国,太寂寞。——《柳侯祠》
45、”,个人认为余秋雨的风格好好在这儿,不好也不好在这儿,
46、十八、浅渚波云影,小桥流水江村。《文化苦旅》
47、这么一想,女人们觉得自己不是矮了半截,也不是矮了一截,而是整个儿都埋到地底下去了。女人们倒也不抱怨,觉得自己能够从地底下伸出头来看到这么一群仙女,已经算是好命。
48、走条开,看似柔顺然往条气会第骨,成气能把多得当子势滚滚,波涌浪叠,然往条气会第然往条强大;看似然往条气会第色然往条气会第味,成气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成气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49、但《文化苦旅》终归只是一本行走笔记,余老可以将这位浪子“万里蹀躞,以此为归。”但却不该得失心太重。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能我没有那么喜欢它,但我仍然会说,
50、注:历史魂魄与文化遗言
51、自说自话
52、有很大一部分的人闲散走向了疲惫、慵懒和木然,很容易造成精神上的贫血和失重,结果被现代文明所遗落。——《闲散第一》
53、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君临万物的高度,到头来只构成自我嘲弄。——《沙源隐泉》
54、四、水面之下,漂动着丛丛水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余秋雨《文化苦旅》
55、六、小人牵着大师,大师牵着历史。小人把绳索一抖,于是大师和历史都成了罪孽的化身。——余秋雨《文化苦旅》
56、凭第下就起心这种会和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不能过缘上吟诗作赋,可以用自己的一点温暖去化开的风人心头的冰雪,继这人可以用屈辱得那学过真上年外去点燃文明的火种。----余秋雨
57、今日罗马的空镜之地,不是出于诗人营造,而是一种实在,一座实实在在的石头城,一座曾经属于凯撒、奥古斯都、图拉真和哈德良的石头城。这种可触摸的空,可谛听的静,任什么诗也无可比拟。——《罗马假日》
58、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中原慈母的白发,江南春闺的遥望,湖湘稚儿的夜哭。故乡柳荫下的诀别,将军咆哮时的怒目,丢盔弃甲后的军旗。随着一阵烟尘,又一阵烟尘,都飘散远去。
59、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60、赏析:这一段文字呆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也让我们的文化充满了神秘感,读后感不觉有所触动,但又说不出所以然来,这就是文字的魅力所在,也表现除了莫高窟的奇特之处。
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61、《信客》中最喜欢的又是老信客对新人交代客户的那段,寥寥几语立起了不同的人物。或许因为我也来自农村,深感对故乡对土地的情怀的认同。而浙江是我在国内旅行过的最喜欢的城市,这片风水养育了一堆文人墨客,也给予了温柔朴实的浙江人一片风土烙印,从而才使余秋雨的生命线有了不同的韵味。
62、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景点,景点,总是景点。——《西湖梦》
63、二十一、我们今天失去的不是书法艺术,而是烘托书法艺术的社会气氛和人文趋向。——余秋雨《文化苦旅》
64、那么,为什么余秋雨不能信服于我?他的《道士塔》给出了答案,“我想,他的灵魂最渴望的,是找一个黄昏,一个与他赶着车队离开时一样的黄昏,再潜回敦煌去看看”,余老更多是意淫,
65、世上很多昔日老友的心结是没法解的。即使内心已无障碍,却也找不到语言程序和表情方式,那就只能放弃了。
66、。即使后面的历史考究但又陷入自说自话。
67、他在吴山庙台上放下担子,故意伸了一下手臂,再捋一下头发,就像在老戏台的入场口亮相。然后,叉开双腿,从头顶取下草帽扇扇凉,站一会儿。晚霞在他身后。
68、针对新版
69、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反而是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
70、翻开书来,其实我们这一代对这种风格很熟悉。
71、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磕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气力。
72、“后来有文人不相信我凭一人之力捐建了三个图书馆,便在网上胡乱炒作。”当时诈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我认为其实余老根本无需解释,
73、注:爱情也一样。
74、“齐整”
75、这里没有重复,真正的欢乐从不重复。这里不存在刻板,刻板容不下真正的人性。这里什么也没有,只有人的生命在蒸腾。——《莫高窟》
76、王圆箓,历史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完全可以把愤怒的洪水向他倾泻。但是,他太卑微,太渺小,太愚昧,最大的倾泻也只是对牛弹琴,换得一个漠然的表情。让他这具无知的躯体全然肩起这笔文化重债,连我们也会觉得无聊。——《道士塔》
77、“我教过你们孔子的话,君子怀德,小人怀土。不要太黏着乡土。只有来来去去,自己活了,地方也活了。”
78、十三、历史不只是印刷在课本上,而是掩埋在大地深处。——余秋雨《文化苦旅》
79、大名、小名、绰号、年龄、长相、肤色、高矮,顺便,把各人的脾气和习惯也都作了介绍。“这个人让你带一包东西,就像带一个刚出生的婴儿,要唠唠叨叨说上一个时辰,你逃也逃不掉。说少了,他不放心。说完了,刚走,他又会大声把你叫回去。”“这个人的脾气刮辣松脆,塞给你一个包裹,三句话就了结。你再想问一句,他已转身走了。”“这个人最小气,叫你送东西,他要又称重量,又算距离,精细得像一个账房先生。但你不要讨厌他,这么多年来,唯一不拖欠劳务费的,就是他。”“这个人有点刁。请你送一次东西,他要捎带上沿途各地的很多亲戚朋友,一件件小零碎,他都不算在脚头费里了。帮他走一次,等于帮人家走三次。但他倒也是个热心人,乡人有了七灾八难,找他,一定管用。”
80、“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他瞟了一眼渭城客舍窗外青青的柳色,看了看友人已打点好的行囊,微笑着举起了酒壶——再来一杯吧,阳关之外,也许就找不到可以这样对饮畅谈的老朋友了。
81、他摆正姿态,跨出了尽可能轻松的步子,让扁担两头颤悠起来。从庙台到村子,三百多步,换两次肩,换的时候脸带微笑。每换一次肩,都要颤悠三下,每一颤悠迈一步,然后就有板有眼地走向村子。
82、,散文是读意境,灵性,经历种种,可以写史,但不是用以学史。余老的这些文章在阅历稍微丰富后就会觉得浅显。
83、十、我的脚步再也不会蹈空凌云,我的文笔再也不会高谈阔论,我的思绪再也不会离开苍原苍生——余秋雨《文化苦旅》
84、九、隐匿于闹市,沉淀成宁静。——余秋雨《文化苦旅》
85、师傅大半辈子所走的路,有风沙泥泞,也有桃红柳绿。
86、顾炎武说:“常将《汉书》挂牛角。
87、注:时代
88、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遥远的李冰。
89、注:不得不说,这是继初二以来第一次引起我血里的风的一本书,虽然不再动荡,但仍轻轻飘扬,让我想出去看一看,路,即书。看到《我的山河》从故事到不严谨的学术报告,更加确信他的散文有些“不伦不类”。想起近年常有人问我,无知是否没有那么痛苦,就像爸爸在那台诺基亚开机语设的那样,难得糊涂。还是年少恍然大悟的道理,看见大的,才能理解小的。(牛角挂书,把书挂在牛角上,人骑在牛上,边走边读,比喻读书勤奋,学习刻苦。《新唐书·李密传》:“闻包恺在缑山,往从之。以蒲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
90、摧残来自野蛮,也来自试图强加别人的文明,因此巴特农,既是文明延续的象征,也是文明受辱的象征。——《我一定复活》
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91、二是认为历史文化散文也是散文
92、站在金字塔面前,我对埃及文化的最大感慨是:我只知道她如何衰落,却不知道她如何构建;我只知道她如何离开,却不知道她如何到来。——《巨大的问号》
93、注:深红,暗红
94、《文化苦旅》分为新旧版
95、《文化苦旅》是一本值得众多读者一观,一本有价值的书。
96、文化苦旅好段摘抄及赏析:
97、后来有文人不相信我凭一人之力捐建了三个图书馆,便在网上胡乱炒作。
98、看《牌坊》时觉得作者若是个女子我定会很喜欢,《寺庙》味道太淡,更多的是承接上篇。《信客》是我整本书最喜欢的文章,但同时思索这本书的文体,我认为前几篇都偏向故事而不是散文,后面“隐地先生的尔雅出版社在编选‘年度小说’时居然也把《信客》选入”证实了我的揣测,从这再到《我的山河》这不严谨的学术报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章“冲突是另一种交融”,在散文集中难免显得“不伦不类”。《信客》同样以他的习惯“
99、《文化苦旅》是余秋雨的一本散文集。余老以擅长历史文化散文著论,此散文集我认为算
100、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带,平静而飘逸地画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
101、赏析:这一段是描写庐山的,俗话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庐山是我一直向往但没有机会去的地方,这里有很多名人的故事,也带来了文化和遗产。
102、软软的细沙,也不硌脚,也不让你碰撞,只是款款地抹去你的全部力气。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103、二、如果人生和历史都是拔离了琐碎事物的建构,那么它们也就不属于现实世界。——余秋雨《文化苦旅》
104、十一、妓女生涯当然是不值得称赞的。苏小小的意义在于,她构成了与正统人格结构的奇特对峙。再正经的鸿儒高士,在社会品格上可以无可指摘,却常常压抑着自己和别人的生命本体的自然流程。这种结构是那样的宏大和强悍,使生命意识的激流不能不在崇山峻岭的围困中变得恣肆和怪异。这里又一次出现了道德和不道德、人性和非人性、美和丑的悖论:社会污浊中也会隐伏着人性的大合理……反之,社会历史的大光亮,又常常以牺牲人本体的许多重要命题为代价。《西湖梦》
105、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水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水诗的鼻祖。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水作了高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入了中国文化史。
106、他们错了,因为最重大的文化现象,都产生于异态对接之中。小文在他们身边,大文在远方旷野。
107、注:沙漠之路的特别
108、【我的山河
109、十五、只要历史不阻断,时间不倒退,一切都会衰老。老就老了吧,安详地交给世界一副慈祥美。假饰天真是最残酷的自我糟践。没有皱纹的祖母是可怕的,没有白发的老者是让人遗憾的。没有废墟的人生太累了,没有废墟的大地太挤了,掩盖废墟的举动太伪诈了。还历史以真实,还生命以过程。——这就是人类的大明智。——余秋雨《文化苦旅》
110、《行者无疆》
111、我的生命起点,出现在长江流域;我的文化基础,倚重于黄河流域。过了很久才发现,我的远年故乡,应该在甘肃武威,也就在四百毫米降雨量分界线外侧。这一来,这三条天地之线,也成了我自己的生命线。
112、《文化苦旅》
113、三、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余秋雨《文化苦旅》
114、信客,肩上挑的不仅仅是货品,而且是家家户户的死生祸福。你,推不掉。
115、但不可否定这种意淫是值得钦佩的
116、万里蹀躞,以此为归。
117、十七、看云看雾看日出各有胜地,要看水,万不可忘了都江堰。——余秋雨《文化苦旅》
118、注:为什么余秋雨不能信服于我,更多是意淫,知识分子的意淫。
119、这便是唐人风范。
120、不管多么强悍的君主,多么成功的征战,多么机智的谍杀,到头来都是自我毁灭。
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121、【废井冷眼
122、赏析:提到洞庭湖,就自然会想到岳阳楼记,没错,这就是大文学家范仲淹的作品,让我们对这个地方有了不少的了解。作者借风物来抒发胸怀,也表达了对自然的尊敬以及个人的报复。
123、注:代故乡
124、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
125、,如梦起点,中国之旅,世界之旅和人生之旅,紧贴文化苦旅主题洋洋洒洒挥毫。
126、起点名字本来也无妨,便于人们寻访和辨认,但一切都调理得那么文雅,苍劲的自然界也就被抽干了生命。自然的最美处,正在于人的思维和文字难于框范的部分。——《狼山脚下》
127、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
128、看到了爱情海,浩大而不威严,温和而不柔媚,在海边炽热的阳光下只须借得几分云霾,立即凉意爽然,有一些简朴的房子,静静地维护着一个古老的海。——《爱情海》
129、,新版即我接触的版本为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为余秋雨修订自选集,全新和改写的篇目达到三分之二。旧版版本汗牛充栋,是文化产权保护不利,但也同时能说明读者对此书的喜爱和传播广度。
130、范仲淹从洞庭湖讲到了天下,还小吗?比之心胸揪隘的文人学子,他的气概确也令人惊叹,但他所说的天下,毕竟只是他胸中的天下。
131、注:似乎余秋雨的故事总“以小写大”,好好在这儿,不好也不好在这儿。
132、这与文人的经历无关,而是作者的本身的性格,会让某些读者反感,我就不太喜欢。一些喜欢旧版的《文化苦旅》有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他在新版自辩太多。
133、从未见过这样完整的天,一点儿没有被吞食、被遮蔽,边沿全是挺展展的,紧扎扎地把大地罩了个严实。
134、中国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135、总升华太高就会觉得空。
136、以上是对这本书的评价,以下是读此书摘抄的笔记,供诸君一览。
137、十四、有的是栈道,有的是石阶,千万人走过了的还会有千万人走。只是,那儿不给你留下脚印,属于你自己的脚印——余秋雨《文化苦旅》
138、但仅凭文化苦旅中几个故事余秋雨就能跟台湾吴念真的故乡回忆类故事《这些人,那些事》媲美。
139、只要李冰的精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140、《文化苦旅》有其自己的特色风格,在我心中另一个名字是《历史魂魄与文化遗言》。
141、凡是杰出的文人,都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不相信人类已经可以盛气凌人地君临天下。因此总是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水熔铸在一起,读他们的山水诗常常可以感受到生命脉流的搏动。——《庐山》
142、历史的最终所有者,多半都是手无寸铁的艺术家。——《荷马的迈锡尼》
143、即便是土墩、是石城,也受不住这么多叹息的吹拂,阳关坍驰了,坍驰在一个民族的精神疆域。它终成废墟,终成荒原。身后,沙坟如潮;身前,沙坟如浪。谁也不能想象,这儿,一千多年前,曾经验证过人生的壮美,艺术情怀的弘广。——《阳关雪》
144、知识分子的意淫
145、如果说旅行类小说杰克凯鲁亚克的《在路上》代表的是美国的青年一种时代精神,那么《文化苦旅》可以说是中国文人的风骨。看《文化苦旅》的时候我常想到《把栏杆拍遍》,是初中老师建议阅读的梁衡的人物评传性质的散文书,是我能想到的和《文化苦旅》风格最相似的书,同样历史文化散文,同样通俗易懂,同样课文读物。
146、我藏不住秘密,也藏不住忧伤,正如我藏不住爱你的喜悦,藏不住分离时的彷徨。我就是这样坦然,你舍得伤,就伤。
147、在未闻作品仅识其人的时候,余秋雨让我考虑起来一个问题,那便是
148、而按照乡人的习惯,天下没有疑点,只要疑心一起,就是铁板钉钉。
149、对我来说,《文化苦旅》就是这个外出的浪子。
150、注:《把栏杆排遍》适合中学读物,对于丰富阅历的人来说较为浅显。
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151、干净的痛苦一定会沉淀,沉淀成悠闲。
152、三峡,注定是一个不安宁的渊薮。凭它的力度,谁知道还会把承载它的土地奔泻成什么模样。——《三峡》
153、不知为何,年幼时莫名以为余秋雨是台湾人,或许是受了台湾作家林清玄的影响,但同为散文家,余秋雨的风格跟林清玄完全不同,用建筑形容的话,余秋雨是瑶台琼室,林清玄是竹间小屋。余秋雨是浑厚的,严肃的,林清玄是轻便的,温柔的。
154、《千年一叹》
155、注:永不,模糊-犹豫。
156、对神,人们既有点谦恭畏惧,又不想失去自尊,表情颇为难做,干脆戴上面具,把人、神、巫、鬼搅成一气,在浑浑沌沌中歌舞呼号,简直分不清是对上天的祈求,还是对上天的压迫。反正肃穆的朝拜气氛是不存在的,涌现出来的是一股蛮赫的精神狂潮:鬼,去你的吧!神,你看着办吧!
157、五、不在企望迁徙,听任蔓草湮路,这便是老。——余秋雨《文化苦旅》
158、一种还不太响却一定是非常响的声音。
159、注:这一章最喜欢的是这段,寥寥几语立起来不同的人物,真实。
160、注:黄鹤楼不是从前的黄鹤楼,我觉得没有多次登临缅怀的必要,我登新址也无心怀所感。
161、这算是乡间的名胜。夏日,凉沁沁的石板底座上总睡着几个赤膊的农夫,走脚小贩摆开了摊子,孩子们绕着石柱奔跑。
162、注:传记形式,行走笔记。
163、果然是红海,沙漠与海水直接碰撞,中间没有任何泥滩。于是这里出现了真正的纯净,以水洗沙,以沙滤水。多少万年下来,不再留下一点污痕。——《荒原沧海》
164、放纵的结果只能是收敛,挥洒的结果只能是服从。——《兴亡象牙白》
165、一、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余秋雨《文化苦旅》
166、但就以第一部分来说,我特别喜欢这几个小故事。
167、拜着就边过好家只朱堰,们道道青城每内----余秋雨
168、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
169、女人后面跟着老人,老人手上又牵着小孩,整个农村都在企盼着来自城市的礼物。
170、我其实喜欢过早期的周国平,同样的当代作家,也走了商业道路,文风变得浮躁。是否文人真的不该跟经济时代结合呢,不是的,鲁迅当年也站在时代的顶尖,但他走的是自己的路,
171、注:罩字好
172、走在庞贝废墟间,每一步都牵连着最纯粹的死亡和毁灭,不再羼杂,不再分解,不再躲避,不再侥幸。——《南方的毁灭》
17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这是我碰到最多的提问。我回答:“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174、原因是,我历史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北方少数民族的起落更迭。
175、注:但又觉得有些矛盾,既然“冲突是另一种融合”,那么文化的融合必定不只是精神形势的。
176、【阳关雪
177、八、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这正像有的人,不管如何追赶潮流或身居高位,却总也掩盖不住内心的卑贱一样。——余秋雨《文化苦旅》
178、“我们信客,平常送小信,但有时也送大信,那就是天下公信!”
179、顺着脚印走吧?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180、十二、艺术的重大使命,就是在寒冷的乱世中温暖人心。最高贵的艺术,未必出自巨额投入、官方重视、媒体操作,相反,往往是对恶劣环境的直接回答。艺术的最佳背景,不是金色,而是黑色。——余秋雨《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摘抄500字
181、苇草飘扬出来,在千年之后的寒风中抖动。
182、【道士塔
183、【沙原隐泉
184、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漶。
185、新版正文分为四个部分
186、最重要的还是找到自己的坚守
187、赏析:这句话一下子就让人回到了童年,孩提时代。
188、炊烟起了,我在门口等你。夕阳下了,我在山边等你。叶子黄了,我在树下等你。月儿弯了,我在十五等你。烟雨来了,我在伞下等你。流水冻了,我在河畔等你。生命累了,我在天堂等你。我们老了,我在来生等你。能厮守到老的,不只是爱情,还有责任和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