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爱情句子 > 舍生取义名词解释-集锦88句

舍生取义名词解释-集锦88句

舍生取义名词解释

1、死(死sǐ丧失生命,与“生”、“活”相对:死亡。死讯。死刑。死囚。死棋。死地。生离)

2、义卖,义友,义台,义味,义命,义和,造句,我们的妹妹是一个不错的舞者,她从许多舞者中脱颖而出。

3、③程度深。

4、病的解释:生物体发生不健康的现象:疾病。病症。病例。病痛。病情。病源。病愈。病变。病危。病逝。病榻。病残。缺点,错误:语病。通病。弊病。损害,祸害:祸国病民。不满,责备:诟病。烦躁,担忧。

5、这件事,我义不容辞,就让我来协助你吧

6、生(生shēng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造出:生产。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

7、因此,生的反义词有,师死卒熟

8、反义词之2:熟

9、就是得病,发生疾病。《水浒传》第六七回:“李逵道:‘兄弟若闲,便要生病,若不叫我去时,独自也要去走一遭。’”《孽海花》第二四回:“就是雯青家里,一年到头,上下多少人,七病八痛,都是他包圆儿的,何况此时是雯青自己生病呢!”

10、“义”,普通话读音为yì。“义”的基本含义为公正合宜的道理或举动,如正义、义不容辞;引申含义为合乎正义或公益的,如义举、义务。

11、⑥经过加工或炼制的。

12、组词是生活。

13、当你能够坚持正义的心,这就是证明了你的人生一直按照正确的方向去行走的。

14、这是一个由两个动宾结构的词语组成的词,刻和铭是动词,骨和心是名词。类似的词语有:

15、生病就是身体上某个器官或者在精神,在功能上一时有点障碍,不能完全去适应身体正常的工作,行动和生活环境,导致整个人处于不开心,不愉快,精神萎靡,没有兴趣,某个器官的疼痛影响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不能适应日常的基本生活,身心健康有影响。。

16、;“生”的反义词是:熟;”熟”释义:

17、我舍得的事情有可能包括对你的爱情。

18、刻骨铭心一类词还有什么刻骨铭心【同义词】:镂骨铭心【近义词】:刻饥刻骨、念念不忘、铭心刻骨、铭肌镂骨

19、多组反义词连用,可以起到加强语气、强调核心意思的作用。

20、你不懂我流泪时眼泪里包含的深深情意,如同我不了解你忽然沉默时要表达的意义。

21、②成熟,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

22、生反义词是死。

23、熟(熟shúsh巙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饭熟了。植物的果实或种子长成,又特指庄稼可收)

24、积极应征入伍,是每个适龄青年义不容辞的责任。

25、①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

26、同义、意义、义举、恩断义绝、大义灭亲、义不容辞、义无反顾、帝国主义、义务、忘恩负义、义诊、义演、深明大义、涵义、大义凛然、仗义执言、见义勇为、舍生取义、开宗明义、仗义疏财、微言大义、天经地义、仁至义尽、引申义、毫无疑义、道义、仁义、忠义、定义、义理、疑义、教义、主义、演义、起义、狭义、贬义

27、繁體:忠義兩全,

28、反义词信息:

29、舍字组词:

30、忠义两全的义繁体字:義.

舍生取义名词解释

31、在日常使用中,“生”常做动词,表示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如生盛。

32、组词是正义。

33、卒(卒zú兵:士卒。小卒。兵卒。旧称差役:走卒。死亡:病卒。生卒年月。完毕,终了)

34、义仓、义齿、义地、义愤、义夫、义举、义理、义卖、义郎、义旗、义气、义师、义士、义侠、义项、义兴、义肢、义冢

35、舍利:指佛教中的一种圆球状骨片,据传是佛陀的遗物,被认为有神圣的力量。

36、答:生的反义词是熟的

37、组词:义不容辞

38、师(师(師)shī教人的人:老师。导师。师傅。师生。师徒。师德。良师益友。好

39、“生”的反义词是:熟”熟”释义:①食物烧煮到可吃的程度。

40、每个人都有自各自的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当中需要珍惜的日子。

41、刻骨铭心属于并列关系的短语类型,刻骨,铭心,两部分都是动宾式合成词构成的词语,例如,水到渠成,亡羊补牢,揠苗助长,掩耳盗铃,坐井观天,山高路远,南征北战,明抢暗夺,龙争虎斗,舍生忘死,舍生取义,欺男霸女,欺上瞒下,扶弱济贫,耀武耀威,明争暗斗,

42、妹妹就是这么一个坚强不屈的人。

43、造句54、一般的香客,由这些道姑们陪着吃顿酒也就了事,遇着那舍得大把花钱的施主或者极有来头的公门中人,晚上她们也可在厢房伴宿。

44、永远都不要害怕做你自己。你要记住,原创永远都比盗版更加有意义。

45、两个战友在出生入死的战斗中结下了情同手足的友谊。

46、⑤熟练,对某种工作精通而有经验。

47、反义词:熟,师,卒。

48、身体的某种生理机能失去平衡,糖的代谢平衡出现故障

49、左邻右舍,舍不得,舍弃,舍长,舍友,舍命,舍身炸碉堡,舍得酒,舍己为人,舍管,宿舍,舍利子,舍命陪君子,舍近求远,退避三舍,舍生取义,舍本逐末。

50、组词是舍得。

51、⑥经过加工或炼制的。”熟”读音:[shú]组词:成熟熟练熟悉熟稔驯熟造句1、和不熟悉的人交往要留神,当心受骗上当。

52、反义词之1:死

53、我能够舍得自己的所有身外之物,那是因为我已经看开了,看透了。

54、“义”,初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把羊头放在长柄的三叉武器上面,表示一种“威仪”。后来又在金文、楚系简帛、秦朝小篆、秦系简读中见,楷书体和简化版的“义”都从篆书演变而来。

55、舍己为人:指为了帮助别人而牺牲自己的利益,是一种高尚的品德。总之,舍的组词非常多样化,涵盖了各个方面的含义和用法。

56、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丧生。卫生。生活,维持生活的:生计。生意。

57、舍,是一个汉字,通常用作名词和动词,其组成的词语有很多种,以下是几个常见的:

58、别管别人怎么想?我们一定要坚持自己的正义,这样才能够走向自己的人生成功之路。

59、不要轻易的用过去来衡量生活的幸福与不幸福,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可以绽放美丽的,只要你足够珍惜。

60、正义、同义、意义、义诊、义务、义工、名义、涵义、狭义、词义、义捐、义肢、义士、义勇、含义、大义、褒义、

舍生取义名词解释

61、运用反义词,可以揭示事物的矛盾,形成意思的鲜明对照和映衬,从而把事物的特点深刻地表示出来。

62、她听到妹妹遭到车祸的不幸消息,悲痛欲绝。

63、出谋划策、说长道短、望梅止渴、望爱却步、夺命追魂、追本溯源、争先恐后、见微知著、见风使舵、吹毛求疵、求医问药、除暴安良、游山玩水、闻风丧胆、起早摸黑、偷鸡摸狗、评头论足

64、词语释义:动词丧失生命。与「活」相对。【组词】:「死于非命」、「人死不能复生」。动词断绝、放弃。

65、shè、shě

66、这个反义词应该是死丶熟等。因为生含两方面的解释,作为生命的存在,这个反义词是死。作为植物或食品加工,其反义词应该是熟。

67、保卫祖国边疆是哨卡战士义不容辞的责任。

68、反义词是死。

69、组词:义务,义气,义工

70、造句:老王常自称是老骥伏枥,虽然已经退休,仍去当义工,为社会贡献心力。

71、组词有舍得、舍身、宿舍、农舍

72、(2)看到这些义工默默奉献,特别发人深省,感触良多。

73、整个生活阶段:一生。平生。今生。发出,)

74、舍实听声,求田问舍,留连不舍,舍得,舍近务远,爱财舍命,齐王舍牛,舍弃,舍然大喜,舍策追羊,不舍昼夜,舍取,舍不得,施舍,割舍,老舍,四舍五入,难分难舍,舍本求末,

75、反义词:熟、死、组词造句:出生4小宝宝的出生为家里平添了许多温馨。

76、组词意义

77、在日常使用中,“义”常做名词,表示正义。

78、生的解释: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诞生。滋生。生长。造出:生产。活的,有活力的:生存。生命。生物。生机。出生入死。舍生取义。有生命的东西的简称:众生。

79、④因常接触而知道得清楚。

80、反义词可以构成对偶、映衬的句子,使语言更加深刻有力。

81、舍身:指自愿拼命去做某件事,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例如传说中的岳飞舍命保国。

82、舍友:指同住在一个宿舍的人,通常是指大学生宿舍的同室或同楼层的学生。

83、舍弃:指抛弃、放弃,不再考虑或留恋某个人或事物。

84、繁體:忠義兩全,只有那些舍生取义、功在社稷的忠义烈士,才有资格被奉祠在忠烈祠中。

85、答:舍有两个读音,一个读She第四声,可以组词:宿舍、茅舍、寒舍等。另一个读音是She第三声,可以组词:舍得舍不得、依依不舍、割舍等。

86、希望忠义之士,共同奋起,被胁被陷者,自拔来归。

87、“生”,普通话读音为shēng,最早见于商朝甲骨文时代。“生”的基本含义为一切可以发育的物体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了最初的体积和重量,并能发展长大,如诞生、滋生;引申含义为造出,如生产;活的,有活力的,如生存、生命。

88、忠贞义烈。  《后汉书·桓典传》:“献帝即位,三公奏典前与何进谋诛阉官,功虽不遂,忠义炳著。”唐崔融《西征军行遇风》诗:“夙龄慕忠义,雅尚存孤直。”《老残游记》第二回:“后人敬他的忠义,所以至今春秋时节,士人尚不断的来此进香。”洪深《赵阎王》第一幕:“凡人存着好心的,有天良的,老实的,讲究忠义的,都是傻子吧?”  2.指忠臣义士。  《后汉书·臧洪传》:“将军举大事,欲为天下除暴,而专先诛忠义,岂合天意?”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七:“四镇守舟山时,兵民辑睦,忠义向应,西人已丧胆思遁。”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明朝国政,误在重制科,循资格。是以国破君亡,鲜见忠义。”  “忠”与“义”在先秦之前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在儒家祖师的语录里,“忠”指的是尽心为人办事,不分对上与对下。如“为人谋而不忠乎”(《论语·学而》),“教人以善谓之忠”(《孟子·滕文公》);“义”指的是办事准确,几乎包括处理一切人和人之间的关系问题,如“不义而富贵,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使民也义”(《孟子·梁惠王》)。  “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最高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中国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公正、合理而应当做的。孔子最早提出了“义”。孟子则进一步阐棕了“义”。他认为“信”和“果”都必须以“义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①公正的道理;正直的行为:正义|道义|见义勇为。  ②情意:义气|信义|情义|无情无义。  ③意思:意义|含义|字义|定义。  ④抚养或拜认的亲属关系:义子|义父|义母。  ⑤假的;人工做的:义肢|义齿。⑥姓。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义固不杀人。――《墨子·公输》  义不杀少。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  引喻失义。――诸葛亮《出师表》  度义而后动。――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宋·苏洵《六国论》  又如:丈义(主持正义);义断恩绝(恩情道义断绝);义不容辞(道义上不容推辞)  情谊  义(义)yì  ⒈公正合宜的道德、道理或行为:正~。~愤填膺。~正辞严。见~勇为。多行不~,必自毙。  ⒉意思,含意:意~。字~。释~。望文生~。  ⒊情谊:有情有~。  ⒋认作亲属的:~父。~女。〈引〉人工制造的(人体的一部分):~齿(镶上的假牙)。~肢(装配上的假肢)。  ⒌  ①应尽的责任:尽~务。  ②不拿报酬的:~务劳动。  义yí1.仪容;状貌。2.仪制;法度。  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人民:“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是中华民族崇高的最高最神圣的价值追求。小篆:忠,从中,从心;本义作‘敬’解,见《说文》,古以不懈于心为敬;必尽心任事始能不懈于位;故忠从心。又以中有不偏不倚之意,忠为正直之德,故从中声。  其义有:  1.尽己心力以奉公、任事、对人之美德曰忠(名词)。  如《左•宣十二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  2.竭尽心力以任其事、服其职曰忠(动词)。  如《战国策•秦》「忠其君,天下皆欲以为臣」。  3.赤诚无私。如忠诚;又如《诸葛亮•前出师表》  「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4.尽心力做事的。如忠心,忠贞;又如《史记•田单列传》  「忠臣不事二君」。  5.直率的。如《孔子家语•六本》「忠言逆耳而利于行」。  6.赤诚、直率地。如忠谏,又如《论语•颜渊》  「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  从小篆的造字可见忠是存心居中,正直不偏。人要做到竭诚尽责就是忠的表现。古人谓:忠者,德之正也。惟正己可以化人,故正心所以修身乃至于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尽忠者,必能发挥出最大的智慧和才干,因为公生明,偏则暗;诚如《大学》所言「致知在格物」――革除私欲之后,一切事物的道理无不清楚明白。因此无论我们是做大事业的,还是在平凡职位上的,要想真正做好,须臾都不能离开忠字。  曾子每日反省自己,首先就是「为人谋而不忠乎?」,意为「别人托付给的事情,是不是忠实且尽心尽力地办到了?」比如说,作为一个公务员,领导交代办理的事情,尽心尽力地作圆满了吗?身为母亲,为家庭尽职、尽责地教养孩子了吗?作为父亲,可堪为子女作榜样了吗?当学生的,功课认真努力了吗?各自在岗位的职务上尽忠了吗?果真能效法曾子每日反省的功夫,察照每日自己「忠诚」的程度如何,未尝不是向上提升的好方法。  尽忠确实是做人的根本。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  、宣扬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为感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三晋文化中的“忠”、“义”思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同样养育着一方人。受三晋文化滋养的三晋儿女,积淀了太多的三晋文化的遗风余韵,对萦绕着、支配着或影响着他们的三晋文化,或偏爱之于颂扬,或批判之于继承,或离经之于叛道。然而,谁也不可否认,“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影响着三晋文化的发展。到底是三晋文化因为有了“忠”、“义”思想而灿烂,还是“忠”、“义”思想使三晋文化得以辉煌,“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崇高地位都是无法动摇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其影响之深远,也是无以比拟的。  “忠”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义”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所担当的义务。严格履行责任和义务,乃是人生之正道。在晋国的传统思想中,“尚贤”使晋国在用人上始终从国家利益出发,选贤任能,内尽其心而不欺;“尚公”使晋国士大夫遇事处以公心,无私而合宜;“尚法”则使晋国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摒弃瘤疾,拨正航道。这些传统,是“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得以生发的基础。  事实上,自有晋以来,“忠”、“义”思想就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晋文公时代,“忠”、“义”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倡导和发展。在晋文公的“尊王”、“重义”、“征信”、“敦礼”、“尚贤”、“赏功”等一系列政治思想中,“忠”、“义”思想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周王室自东迁洛阳后逐渐衰微,但名义上仍是天下共主,起着维系华夏民族精神的作用。所以,要想称霸诸侯,必须尊奉周天子。晋文公即位不久,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带逐走周襄王。当周襄王向秦穆公、晋文公告急时,秦穆公就把军队驻扎在黄河边,准备护送周天子回国。晋文公见此情景,迅速带兵赶到,命人告诉秦穆公,作为同姓(姬),晋国理应派兵护送周天子回国复位,要求秦国退兵。随后,晋文公带兵打败狄国军队,杀死王子带,安定了王室。尽管晋文公的尊王是出于霸主政治的需要,但在客观上却起到了尊王忠君的效果,并使尊王忠君成为他政治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晋文公时,诸侯争霸,以强凌弱,以下犯上,天下一片混乱。晋文公即位后,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让老百姓懂得义。所谓义,即直,但已不是周初分封制所确定的那种宜,而是在周天子一统天下的政治局面被打破后,按照新的要求,重新确认各阶级、各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安定国家。他抓住时机安定周王室,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百姓和各诸侯国懂得事君之义。在国内,他颁布了一系列政令,使百姓安于生计。他还授职任事,确定名位,赏赐有功之族,各以其地位和职位享受俸禄。就这样,在新的基础上,晋文公明确了各阶层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应处的地位,即他们的“义”。  如果说“尊王”、“重义”是“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政治思想上的直接表现,那么,“征信”、“敦礼”、“赏功”等,则是间接表现。  所谓“征信”,就是求得诸侯和国内各阶层的信任。在当时,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没有什么信任可言。晋文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讲信用。比如在与楚国的“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国大军,晋文公下令“退避三舍”,实现了当年许下楚成王的诺言。晋文公刚即位时,原国不服,他就命令士兵带了三天的粮食,声明用三天时间就可攻下原国。可是,三天之后,原国百姓誓死不降,他就下令撤退。这时得到情报,说原国准备一两天就投降,因此,将领们要求继续攻打。但晋文公认为,如果不撤兵,就会失去士兵和百姓信任,最后,晋军还是撤退了。  在“征信”的基础上,晋文公还注重“敦礼”。他认为,没有一套适当的礼仪,百姓就不会尊敬长上,服从命令;没有一套相应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国家就不会安定。他让百姓知礼的一件重大事情,就是在原这个地方举行了一次盛大的阅兵式,让百姓看到国家应当遵守的礼仪,使百姓振奋精神,感受到国家的强大。这同样是告诉百姓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怎样做就是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担当起了应尽的义务。  至于“赏功”,就是赏赐有功人员,大者封邑,小者尊爵。晋文公选择职官的根据是德行、才能、功劳。所任用的主要是“诸姬之良”、“异姓之能”,这实际上就废除了公室贵族世卿世禄的传统旧制。晋文公的这些改革措施,直接影响了春秋时期晋国历史的发展,使晋国政治形成了不同于春秋其他国家的显著特点。晋文公的“赏功”实际上已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他的公心和诚敬无私的思想,这是“忠”、“义”思想的本质。由此可见,“忠”、“义”思想在晋文公时代和晋文公身上得到了全面体现和飞跃发展。  在晋和三晋时期,“忠”、“义”思想从奠基到发展至鼎盛,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许多仁人志士都为这一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过贡献。反过来讲,“忠”、“义”思想在许多人身上都有过不同程度、不同形态的表现。晋文公、魏文侯可算作“忠”、“义”思想从形成、发展到鼎盛的标志性人物。围绕着他们,还有更多人物也做出了程度不同的贡献。  比如说,在晋文公出亡途中,有一天实在无处觅食,饥饿难行。从臣介子推忽然捧着一盆肉场递过来,重耳接过来就吃,吃完后才想起问介于推:“这肉是从哪儿来的?”介子推说:“这是我从大腿上割下来的。我听说,‘孝子杀身以事其亲,忠臣杀身以事其君’。今天公子没饭吃,我就割股肉给公子充饥。”重耳流着泪说:“我这样一个逃亡之人,太使你受苦了!我怎么报答才好呢?”介子推说:“但愿公子早日回国,成就我们做臣子的心愿,我哪里图什么报答呢?”可以肯定地说,介于推的所作所为,对于晋文公政治思想的形成一定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然而,介子推的忠君表现并未到此为止。在他身上还有着浓重的“义”的一面。公元前636年,重耳即位为晋文公,在赏赐从亡者时,竟忘了赏赐立有大功的介子推。介于推不愿留下求赏的恶名,遂偕母离开国都,辗转上了绵山隐居。后有同情介子推者,悬书宫门为他鸣不平。根据传说,晋文公得知后,马上亲自到绵山访求介子推。但是,找来找去,却找不到介子推的踪迹。文公就派出土兵在山前山后放火,意思是希望能把介子推赶出来。可是,介子推到死不肯出来,子母相抱,被烧死在柳树之下。后世为纪念介子推,遂将绵山更名为介山,并于每年清明节前二日不举火,进冷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寒食节”的风俗。  再如春秋末年,晋景公诛灭赵氏家族,赵氏面临灭亡绝后之难。曾受赵氏恩惠的程婴与公孙杵臼,冒着生命危险,保住了赵氏孤儿赵武。这个“赵氏孤儿”的故事成就了程婴、公孙杵臼等人的感天地、泣鬼神的壮行义举,更为三晋儿女乃至中华民族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忠”、“义”赞歌。  到了战国时期,我们在三晋也不难找到像“完壁归赵“、“将相和”、“豫让吞炭”等等脸炙人口的历史典故,以为“忠”、“义”思想的佐证。赵国的蔺相如,面对贪心而强大的秦国,以自己的机警和智慧,既保住了和氏壁,又为赵国赢得了应有的尊严。蔺相如因两次挫败秦王而被封为赵国宰相,引起了老将廉颇的不满,而蔺相如又能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得失荣辱,主动化解了将相之间的矛盾,维护了国家利益。这种以国家利益为重,临患而不忘国家的行为正是”忠”、“义”思想在他们身上的表现和升华。  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也离不开君王的推动。在晋和三晋时代,“忠”、“义”思想从君王思想变成民间行为,又从民间行为走向君王思想,经过了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循环过程。从晋文公对“忠”、“义”思想的发扬光大,到魏文候时代,“忠”、“义”已经形成完整的思想体系。这种思想体系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儒、法思想的荟萃交融。魏文侯不但“好学”、“好古”,而且广泛拜师求教,择善而从。他拜儒家学者子夏为师,友田子方,礼段干木,终使国治身逸。事实证明,魏文侯拜子复一派儒者为“王者师”,“学以安国保民”之道,确曾有力地促进了魏国的兴旺发达和魏国历史文化的繁荣昌盛。由于魏文侯礼贤下士,所以,当秦国计划进攻魏国时,便有人告诫秦君说:“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魏文候以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等儒家人物为师,尊崇儒家学说,发展“忠”、“义”思想,是一个符合儒家道德的贤明国君,加上他的才能和卓识,终使他成为战国时代大有作为的政治家。  从根本上讲,魏文候毕竟是一位政治家和战略家,而非学者士人。他的既尊儒又重法,不过是基于政治需要的战略举措;或者说,这不过是魏文候从强化和巩固魏国的封建政权出发,为实现其称雄诸侯图霸天下的战略目标而推行的治国之道和用兵之道。然而,这种主观目的,却在客观上使“忠“、“义”思想发展到了极致。综观魏文侯尊儒、重法的所作所为,无不体现忠诚、无私的精神实质,也无不体现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之忠和对国家、人民、人生、事业、友谊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正是这种荟萃交融和兼容并蓄,使得“忠”、“义”思想在魏文候时代发展到了鼎盛。  “忠”、“义”思想在三晋文化中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虽然历史已经远去,未来在向我们招手,但是,告别历史并不等于割裂历史,走向未来也并不等于抛弃传统。事实上,历史是割裂不开的,传统也是抛弃不掉的。不管未来怎样,“忠”、“义”思想早已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融入中华儿女的血液之中。它不仅影响着现代的人们,也必将影响后世子孙。

相关文章:

mc小洲2016经典语录4-集锦52句 洁身自好是什么意思啊-集锦62句 孟子曰舍生取义优选汇总35句 感恩的拥有-集锦39句 祝孩子六一儿童节快乐的短句 -集锦53句 古人评价屈原-集锦29句 老子的经典故事-集锦37句 作家描写桥的优美段落-集锦64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