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知章诗句回乡偶书
1、“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
2、《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共二首,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致仕还乡时所作。分别为《回乡偶书一》和《回乡偶书二》
3、《回乡偶书》是唐代大诗人贺知章的七言绝句组诗。全组共两首。这两首诗写于唐玄宗天宝三年,公元744年。当年贺知章己经八十六岁。他辞官告老还乡,回到故乡浙江省杭州萧山。他已经五十多年没回家了。两首诗都是感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特别是那种主人回家,却成了宾客的弦外之音,让人浮想联篇,回味无穷。
4、《回乡偶书》贺知章其一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5、一句代表:诗人思念家乡。
6、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写的。天宝初年(约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终于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人老了,头发白了,但他家乡的口音未变。当他回到家乡时,正碰上在村口玩耍的一群小孩,孩子们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笑着问他:您是谁?”
7、贺知章在公元744年(天宝三载),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当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面对故乡的巨变,世事沧桑,他的心头涌起无限的感慨,创作了这首诗。
8、回乡偶书是唐朝诗人贺知章的作品,是作者于公元744年即天宝三年退休还乡时所作。诗中既抒发了久客伤老之情,又充满久别回乡的亲切感,虽为晚年之作,却富于生活情趣,反映了作者脱离险恶的政治环境,听到乡音的愉快心情。原诗歌文: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9、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音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10、贺知章少小离家,老来还乡,乡音未改,但家乡儿童却不曾见过他,问他从哪里来的。贺知章觉得这个场景很有趣,有趣中蕴含了点无可奈何,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11、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贺知章是武后时进士,历任太子宾客,秘书监等职,唐玄宗时辞去官职,当时已是85岁的高龄,诗人离开家乡几十年,突然回到家乡不被相认的境遇被刻画得非常深刻。这首诗写了作者年少离开家乡,到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翁才回到家乡所遇到的家乡的变化,一个“客”字刻画了作者的失落和茫然,此情此景,看似可笑可悲,实际上是抒写了岁月流逝,人世沧桑的深沉感情,十分真切地传达了久客返乡的人,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
12、推荐理由:《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这首诗虽是作者晚年之作,但充满生活情趣。第一首诗在抒发作者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读者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13、《回乡偶书》里面,乡音无改鬓毛衰。
14、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写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15、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问。“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现在读者眼前。
16、听了孩子们的问话,贺知章感慨万分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17、《回乡偶书二首》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组诗作品,创作于诗人晚年辞官还乡之时。第一首诗在抒发诗人久客他乡的伤感的同时,也写出了久别回乡的亲切感;第二首诗抓住了家乡的变与不变的对比,流露出诗人对生活变迁、岁月沧桑、物是人非的感慨与无奈之情。这两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感情自然逼真,充满生活情趣。
18、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19、这首诗表明了作者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但又微微带有一些伤情,却尽数被喜悦淹没了。写得生动含蓄,富有情趣!
20、回乡偶书是贺知章在辞去朝廷官职告老回乡越州永兴时写的。
21、回乡偶书中贺知章喜悦的是终于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