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1、淳于棼想起梦里南柯的一切,觉得人世非常无常,所谓的富贵功名实在很容易就消失,于是,他最后就归隐道门了。
2、因为自相矛盾是指自己的话或行为与自己的话或行为矛盾的情况,而矛盾是指相互对立或不一致。
3、《庄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261则,其中取材于动物或植物的有34则,取材于人物的有227则。《韩非子》中的寓言,据统计,共340则,其中取材于神话故事的有5则,引述民间故事或将格言故事化的有75则,加工历史故事的有260则。
4、在这段时间里,淳于棼把南柯治理得很好,国王也很欣赏他。他五个儿子都有爵位,两个女儿也嫁给王侯,所以,他在槐安国的地位非常高。
5、比喻言语或行动自相抵触的成语有哪些?
6、文不加点
7、故事:赵国准备讨伐燕国,苏代为燕国去劝说赵惠王说:“我这次来,经过易水,看见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一只鹬飞来啄它的肉,河蚌马上闭拢,夹住了鹬的嘴。鹬说:‘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不放你,明天不放你,就会有死鹬。’它们俩谁也不肯放开谁,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块捉走了。现在赵国将要攻打燕国,燕赵如果长期相持不下,老百姓就会疲弊不堪,我担心强大的秦国就要成为那不劳而获的渔翁了。所以希望大王认真考虑出兵之事。”赵惠文王说:“好吧。”于是停止出兵攻打燕国。
8、不可理解为“不加标点”。
9、易被误用为形容田园生活。
10、宋国有个人忧虑他的禾苗不长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来十分疲劳地回到家,然后对他的家里人说:“今天太累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快步去到田里查看禾苗的情况,禾苗都已经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长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为禾苗长大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人,就像这个拔苗助长的人,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害了它。
11、易被误解为“听者没有理解”。
12、常误用为贬义词,理解为在耳边训斥,当面命令。
13、成语故事
14、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今者臣来,见人于太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15、鬻矛誉盾:(成语)
16、季梁偷偷观看了一下魏王的脸色后,接着说:“现在大王动不动就想称霸,依仗自己的国家和军队强大,就去攻打赵国,想扩展地盘,抬高声威。可是,您知道吗?您这样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这正像要去楚国却向北走的行为一样啊!”
17、言不由衷、言不及义、言行不一、心口不一、口是心非、
18、形容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
19、常被误用为刮风多、下雨多。
20、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21、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22、美轮美奂
23、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24、常被误用来形容没有特长。
25、城市里本无虎,但只要有三个人谎传市里有虎,听者就会以为真有虎了。后比喻流言惑众,蛊惑人心。
26、安居故乡,不愿轻易迁往别处。
27、比喻学问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达到更高的水平。
28、诸子散文中,使用寓言最多也最好的当属《庄子》和《韩非子》。
29、振振有词
30、答案是:鹬蚌相争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31、常与“不厌其烦”误用。
32、因为自相矛盾是指自己说的话或行为与自己的原则、目标等不一致的情况,与反义词无关。
33、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34、汗牛充栋
35、罪不容诛
36、侧目而视
37、手一挨近就感觉热,形容气焰很盛,权势很大。
38、朝秦暮楚、
39、望其项背
40、鹬蚌相争
41、是含反义词的成语
42、②典出《韩非子》,某人卖矛又卖盾,说他的矛和盾都是最好的,当问及“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时,此人无以对答。后因以形容行事或言语前后不统一
43、首当其冲
44、抛砖引玉
45、揠苗助长的故事:
46、常被用于形容其他事物。
47、后来,檀萝国攻打南柯郡,淳于棼的军队输了,接着他的妻子也因重病死了。这一切的不幸,让淳于棼不想在南柯郡继续住下去,就回到京城。可是,在京城里,有人在国王面前说淳于棼的坏话,国王没有查证,就把他的孩子抓起来,还把他送回原来的家乡。一离开槐安国,淳于棼就醒了,才知道原来这是一场梦。
48、因为“自相”和“矛盾”所代表的意义是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
49、危言危行
50、孙阳有个儿子,看了父亲写的《相马经》,以为相马很容易,就拿着这本书到处找好马。他按照书上所绘的图形去找,一无所获。又按书中所写的特征去找,最后发现有一只癞蛤蟆很像书中写的千里马的特征,便高兴地把癞蛤蟆带回家,对父亲说:“爸爸,我找到一匹千里马,只是蹄子稍差些。”父亲一看,哭笑不得,没想到儿子竟如此愚笨,便幽默地说:“可惜这马太喜欢跳了,不能用来拉车。”接着感叹道:“所谓按图索骥也。”
51、因为“自相矛盾”字面上就是自己和自己的说法不一致,包含了“相反”的含义。
52、惨淡经营
53、守株待兔出自战国韩非的《韩非子·五蠹》。原文: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54、晚上回到家,农夫把死兔交给妻子。妻子做了香喷喷的野兔肉,两口子有说有笑美美地吃了一顿。
55、否,自相矛盾不含反义词。
56、—言九鼎
57、屡试不爽
58、三人成虎
59、出自《诗·幽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火”是星名,指大火星,即心宿。七月流火是指农历七月,大火星西行,天气逐渐凉爽起来。
60、如果我们说某件事情自洽或相符,就无法使用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来表达了,所以此成语的反义词的使用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61、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62、常误用来形容“大脑简单”,贬义词。
63、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如果对于客观存在的现实不正视的话,终究会自食苦果。
64、易被误解为缺乏整体观念。
65、他越听越害怕,不同自由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咦,钟声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高兴起来,“妙极了!把耳朵捂住不住就听不进钟声了吗!”他立刻找来两个布团,把耳朵塞住,心想,这下谁也听不见钟声了.于是就放手砸起钟来,一下一下,钟声响亮地传到很远的地方.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自相矛盾
66、不忍卒读
67、不知道说的是什么,指语言絮乱或空洞,指说话人。
68、常被误用于表示气势宏伟。
69、是的,自相矛盾是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70、谦辞,表示由于别人到自己家里来或张挂别人给自己题赠的字画等而使自己非常光荣。
71、函矢相攻,出自先秦·孟轲《孟子·公孙丑上》:“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
72、良莠不齐
73、不久,淳于棼发现庭院里的槐树下有一个蚂蚁洞,洞里有泥土推成的宫殿汉城池等等,他才恍然大悟,梦中所见到的槐安国,应该就是这个蚂蚁洞。而槐树的最高的树枝,可能就是他当太守的南柯郡。
74、成语出处: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
75、指煞费苦心地从事绘画或诗文创作,也指苦心规划和开拓某项事业。惨淡,指费尽心力。
76、是。矛和盾是反义词,在古代人们打仗时,用的武器是矛和盾,矛是进攻时用的,而盾是防御时用的。盾是防矛的,这个成语故事讲的是一个人买矛时夸奖自己的矛非常锋利,啥也能刺穿。又说自己的盾非常坚固,啥也能扎不透,人们说用你的矛刺你的盾如何。
77、前后矛盾,[qiánhòumáodùn]:前言不搭后语,前面提到的和后面提到的是相反的观点。
78、先秦诸子散文中寓言故事有“郑人买履”、“守株待兔”、“掣肘难书”、“南辕北辙”等。
79、不可与“不翼而飞”混淆。
80、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和做事,首先要确立正确的方向。如果方向错了,条件越好,花的力气越大,离自己所要达到的目标就越远。
81、蹉跎岁月
82、没有腿却能跑,形容传布迅速。
83、言不顾行,[yánbùgùxíng]:说话与行事不相符合。
84、如履薄冰
85、屡次试验都没有差错。
86、身边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贫困或俭朴。
87、钟的响声是客观存在的,不管你是否捂住耳朵,它都是要响的。凡是要客观存在的东西,它不会依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有的人对自己不利,或不喜欢的客观存在,采取不承认的态度,以为如此,它就不存在了,这和“掩耳盗钟”一样,都是极端的主观唯心主义——唯我论的表现。
88、形容人口吃。
89、登堂入室
90、叶公好龙、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91、我说:“虽说你路费多,可是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我只好无奈地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在马车的带领下,一直向北走去。那个魏国人,不听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固执地朝着相反的方向走。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92、耳提面命
93、师心:以自己的心意为师,即只相信自己。常形容固执己见,自以为是。
94、自相矛盾是一种成语,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则是指词语中包含相反意义的两个字,例如“冰热、明暗、盛衰”等。而自相矛盾是指自己说的话或者文章中所表达的观点、含义等出现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比如,一个人在某一时间点分别表达了两种在逻辑上相互排斥的说法,这时就可以说他的话存在自相矛盾。自相矛盾是一种修辞手法,适用于写作、辩论、演讲等多个领域。
95、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
96、画蛇添足
97、常被错用于中性评议。
98、首鼠两端
99、[解释]
100、比喻反复无常或玩弄手段。也形容本领大,技艺高超。
101、对人对事要求完美无缺。
102、第三天,农夫来到地边,已完全无心锄地。他把农具放在一边,自己则坐在树桩旁边的田埂上,专门等待野兔子窜出来。可是又白白地等了一天。
103、只用于对方或他人,自己。
104、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105、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106、糟糠之妻
107、因为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说自己与自己的说法或行为相矛盾,完全相反。
108、明日黄花
109、常被误解为罪行还没有达到被杀的程度。
110、原形容箜篌的声音高亢激越,惊天动地。后多用来形容文章、议论不同凡响或事态发展出人意外。
111、家家户户的人都从巷子里出来涌向某处(观看或参加某些大的活动等),多用来形容庆祝、欢迎等盛况。
112、指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侧重于品质。
113、常误用在母女、婆媳等其他家庭关系之间。
114、易被误解为长期请假不归。
115、第二天,农夫照旧到地里干活,可是他再不像以往那么专心了。他干一会儿就朝草丛里瞄一瞄、听一听,希望再有一只兔子窜出来撞在树桩上。就这样,他心不在焉地干了一天活,该锄的地也没锄完。直到天黑也没见到有兔子出来,他很不甘心地回家了。
116、是含反义词的成语。
117、休戚相关
118、杯弓蛇影
119、常误与“排山倒海”等连用,指自然力量之大。
120、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121、小偷找来一把大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着慌,心想这下糟了,这种声不就等于是告诉人们我正在这里偷钟吗?他心里一急,身子一下子扑到了钟上,张开双臂想捂住钟声,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依然悠悠地传向远方.
122、掩耳盗铃,意思是偷铃铛怕别人听见而捂住自己的耳朵。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明明掩盖不住的事情偏要想办法掩盖。出自于《吕氏春秋·自知》。
123、侃侃而谈
124、斜着眼睛看人。表示敬畏、憎恨等。
125、五风十雨
126、常误用来形容“岁月艰难、艰苦”。
127、蓬荜生辉
128、炙手可热
129、常被误用为长得丑陋的妻子。
130、[误用]
131、望尘莫及
132、不胫而走
133、彼此间祸福互相关联。
134、格格不入、前后抵触、相互抵触、首尾乖互、鬻矛誉盾,等。
135、以上史事,形成成语“北辕适楚”,后来在流传过程中,人们习惯说作“南辕北辙”。
136、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137、多被误解为不能使人满意,背离本义。
138、期期艾艾
139、常被误用于对方或第三方。
140、宋国有个农民,(他)的田地中有一截树桩。一天,一只跑得飞快的野兔撞在了树桩上,扭断了脖子死了。于是,(那个农民)便放下他的农具守在树桩子旁边,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却被宋国人所耻笑。现在居然想用过去的治国方略来治理当今的百姓,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一样的错误呀!
141、掩耳盗铃
142、只望见走在前面的人带起的尘土而追赶不上,形容远远落后。
143、万人空巷
144、是一个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齐策二》。指画蛇时给蛇添上脚,后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多此一举。在句子中一般用作宾语;含贬义。
145、易被误用为“进入屋子”。
146、名:占有。一个钱都没有,形容极为贫穷。
147、南柯一梦
148、烦琐得让人受不了。
149、常见的自相矛盾的例子包括“明显模糊”、“违背常理”等等。
150、狐假虎威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151、不胜其烦
152、常被误用为形容听得出神。
153、目无全牛
154、因为自相矛盾的意思是说自己的话或行为之间存在矛盾或不符合的情况,其中"自相"和"矛盾"都是反义词,因此该成语是含反义词的成语
155、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国君魏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赵国(邯郸)。正出使别国的谋臣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走到半路赶紧返回来,衣服上的皱折顾不得整理平整,脸上的尘土也顾不得洗干净,就急急忙忙去见魏安厘王,进行劝阻。
156、无可厚非
157、师心自用
158、现多被误用为形容聊天,易和娓娓而谈(形容谈论不倦或说话动听)混淆。
159、宋国有一个农民,每天在田地里劳动。
160、不以为意
161、常被误用形容水平、成绩等。
162、易和“浮光掠影”相混,后者指印象不深刻,强调结果。
163、好像置身于和暖的春风里,形容受到良师的教诲、熏陶。
164、后来,农夫每天就这样守在树桩边,希望再捡到兔子,然而他始终没有再得到。但农田里的苗因他而枯萎了。农夫因此成了宋国人议论的笑柄。
165、常被误解为懦弱犹豫、吞吞吐吐。
166、一文不名
167、常被误用来形容七月的天气十分炎热,属望文生义。
168、不是的,《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刘向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里情怀
169、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
170、常被误解为经营不善,很萧条。
171、易被误用在别人身上。
172、常被与“无可厚非”误用。
173、后来人们就用“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自相惊扰。
174、鼎力相助
175、石破天惊
176、扞格不入,[hàngébùrù]:扞:绝;格:坚硬;扞格:相互抵触,格格不入。过于坚硬而难于深入。形容彼此意见完全不合。
177、易被误解为“没有成功”。
178、说正直的话,做正直的事。
179、常被误用为“曾经”、“不知何时”。
180、常被误解为“目光轻蔑地看”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181、比喻言行或行为自相抵触的成语有自相矛盾,格格不入。
182、常被误解为中性的互相庆贺。
183、成语故事:淳于棼是唐朝人。有一次,因为他喝醉酒,忍不住在庭院的槐树下休息起来,没想到他因此就睡着了。在梦里,他看到槐安国的国王派人接他到槐安国去,随后把自己心爱的公主嫁给了他,并且派他担任南柯郡的太守。
184、城府:城池和府库,借指代人处事的心机。形容人坦率真诚,没有心机。
185、易误用为“善于学习借鉴,为我所用”。
186、绘声绘色
187、比如说,有人说他不饿但脚步却向饭店走去,这样的行为就是自相矛盾。
188、提着耳朵告诫,当面教导。形容严格要求,殷切教诲。
189、常被误解为巷子里空无一人。
190、不能与“不以为然”混淆。
191、形容夫妻互相尊敬像对待宾客样。
192、弹冠相庆
193、比喻言语或行为自相抵触的成语有很多,比如格格不入,这是一个真正的汉语成语,也是个常用成语,它的拼音是gégébùrù,它的意思是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该成语就是出自于《礼记·学记》。
194、因为自相矛盾指的是自己的话或行为之间相互抵触,存在明显的矛盾,而反义词则是指意义相反的词语,二者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195、自相矛盾、
196、南辕北辙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原文: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反,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今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此所谓南其辕而北其辙也。
197、易被误用为形容一切“吃香”的事物,背离本义。
198、泛指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199、形容叙述、描写生动逼真。
200、大体上还能使人满意。
201、比喻言语或行动自相抵触的成语应该是言行不一丶言不由衷丶自相矛盾等。言行不一这个四个字的成语从字面上应该是这样理解的,言行就是表示自己说的话和具体行为,不一就是不一致。言行不一这个四个字的成语是比喻言语和行为不一致。
202、身无长物
203、守株待兔源于
204、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出自《韩非子·五蠹》
205、谦词,比喻用粗浅的、不成熟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成熟的意见。
206、常被误用为“只能望其项背”。
207、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拼音】:yǐzǐzhīmáo,gōngzǐzhīdùn【解释】:子:对别人的称呼;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挡住敌人刀箭的牌。比喻拿对方的观点、方法或言论来反驳对方。【出处】:《韩非子·难一》:“楚人有鬻楯与矛者,誉之曰:‘吾楯之坚,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楯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208、掩耳盗铃、
209、常与“息息相关”误用。
210、朝三暮四、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211、常与不堪卒读、难以卒读混淆,误用为贬义词,形容文章写得不好。
212、自相矛盾,形容一个人因为说谎,自己说过的话,或者自己做过的事。都不合拍,对不上号。
213、常被误用于形容客观情况之危。
214、求全责备
215、所以自相矛盾确实是一个含有反义词的成语。
216、《南辕北辙》
217、与“景物”无关。
218、出神入化
219、如果要询问含有反义词的成语,可以问“有哪些成语是含有反义词的?”
220、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形容风调雨顺。
221、能够望见别人的颈的后部和脊背,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多用于否定式。
222、走马观花
223、常被误用作代替“有声有色”。
224、魏王这才明白,原来季梁是在绕着圈子劝说自己。他低头默默地想了一会儿,觉得季梁说的有道理,于是取消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225、常被误用为“首先接受任务,或首先应当先做某事”。
226、不知所云
227、糟糠: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酒渣、米糠等粗劣事物。指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
228、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229、溢美之词
230、一句话的分量像九鼎那样重,形容所说的话分量很重,作用很大。
231、常被误用为“委曲求全”。
232、而反义词是指意义相对或对立的词语。
233、其他含反义词的成语还有“南辕北辙”、“言不由衷”等等。
234、指一人升官,他的同伙也互相庆贺将有官可做,含贬义。
235、格格不入,汉语成语,拼音是gégébùrù,意思是形容彼此思想不协调,想法不相容。出自《礼记·学记》。例:他们身上的装束,显然是农村集贸市场上的流行款,与时尚明亮的大厅显得格格不入。鬻矛誉盾
236、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237、朝令夕改、
238、不把它放在心上,表示不重视,不认真对待。
239、《南辕北辙》不是韩非子的寓言故事,它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魏策四》。
240、《南辕北辙》出自于《战国策·魏策四》,刘向讲述了一个人要乘车到楚国去,由于选择了相反的方向又不听别人的劝告,只能离楚国越来越远了,表达了作者对明君的渴望,来展示自己的才华,能够有一番作为的心里情怀。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241、有一天,这个农夫正在地里干活,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出来。野兔因见到有人而受了惊吓。它拼命地奔跑,不料一下子撞到农夫地头的一截树根上,折断脖子死了。农夫便放下手中的农活,走过去捡起死兔子,他非常庆幸自己的好运气。
242、是:历史故事,成语故事。
243、翻云覆雨
244、评头论足
245、久假不归
246、常被与“无可非议”误用。
247、常被错用来代替“理直气壮"。
248、蹉跎:光阴白白地过去。形容虚度光阴。
249、例:明显的自相矛盾
250、胸无城府
251、自相矛盾是一种成语,表示自己的话或行为与自己的话或行为不一致,互相矛盾的意思。它并不是含反义词的成语,而是由“自相”和“矛盾”两个词组成的。其中,“自相”表示自己之间相互;“矛盾”则表示相互对立或矛盾不一致。这个词语是由“左传·昭公三十年”中“百家争鸣,自相矛盾”一句话演变而来,通常用于形容言语、行为、思想等存在矛盾和不一致的情况。在生活中,我们还可以通过“脚说不走路”等类似的俗语来表示同样的含义。
252、是一则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战国策·楚策一》。狐假虎威原义是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吓唬百兽,后比喻仰仗或倚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恐吓人。在句中主要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253、形容书籍极多。
254、①比喻自己的言行前后相互抵触。
255、无可非议
256、如坐春风
257、常误用于代替“一文不值”,指毫无价值,后指人无用。
258、这是一则十分生动的寓言故事。它告诉我们:大敌当前,弱小者之间要联合起来,消除矛盾,团结一致,共同对付敌人。处理内部事务也是这样,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小道理要服从大道理,否则,内部争斗不休,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得利。”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早已成为大家常用的成语。
259、表示“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260、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261、常被误解为反义。
262、常被误解为前后言行不一致。
263、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强调过程。
264、易被误解为团结合作力量大。
265、相敬如宾
266、易被误用为形容美好事物。
267、有一天,乐广请他的朋友在家里大厅中喝酒。那个朋友在喝酒的时候,突然看见自己的酒杯里,有一条小蛇的影子在晃动,他心里很厌恶,可还是把酒喝了下去。喝了之后,心里到底不自在,放心不下。回到家中就生起病来。隔了几天,乐广听到那个朋友生病的消息,了解了他得病的原因。乐广心里想:“酒杯里绝对不会有蛇的!”于是,他就跑到那天喝酒的地方去察看。原来,在大厅墙上,挂有一把漆了彩色的弓。那把弓的影子,恰巧映落在那朋友放过酒杯的地方,乐广就跑到那个朋友那里去,把这事解释给他听。这人明白了原因以后,病就立刻好了。
268、瓜田李下
269、按图索骥
270、与“自相矛盾”类似的成语:
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有南辕北辙吗
271、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272、不能被写作“昨日黄花”。
273、因此自相矛盾包含了“自己”和“矛盾”这两个相对或对立的词语,可以被归为含反义词的成语。
274、寓言是借助于带有劝谕或讽刺性质的简短故事来阐明一定道理的文学体裁。“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寓言》篇:“寓言十九,藉外论之。”一般也称寓言故事。
275、其罪行之大,即使杀了都不能抵偿。
276、过分夸赞的言辞。
277、安土重迁
278、言语或者行为自相抵触的成女友,:自相矛盾。
279、曾几何时
280、自相矛盾的意思是:
281、函矢相攻。
282、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283、差强人意
284、自相抵触,[zìxiàngdǐchù]:一个人的语言、行动前后不一致,自相抵触。
285、“侃侃”本意为形容说话理直气壮,从容不迫。
286、也就是说,自相矛盾是指不一致的、相反的。
287、成语释疑:形容一场大梦,或比喻一场空欢喜。
288、最先受到攻击或遭受灾难。
289、易与“鞭长莫及”混淆,后者指力量达不到。
290、格格不入的意思是:
291、常被误解为“危险”的意思而误用。
292、魏王正在布署攻打赵国的计划。他看见季梁风尘仆仆的样子,很奇怪,问季梁:“你有什么事这么着急见我?连衣帽都不整理一下?”季梁说:“大王,刚才我在路上遇到一件奇怪的事。赶紧来禀报大王。”魏王很好奇,连问是什么事。季梁说:“这回我从外地回来的路上,在太行山脚下碰见一个人,正坐在他的马车上,面朝北面,告诉我说,他要到楚国去。我对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我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说:“没关系,我带的路费多着呢!”
293、比如小明的妈妈对小明的爸爸说:你就是自相矛盾,昨天你还说这件事情处理好了,今天你又说我去办这件事情。你不感到你自己很好笑吗?
294、易被误用为守信用,背离本义。
295、常被误用为褒义。
296、七月流火
297、结构是偏正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形容思想感情、言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