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如指掌的意思
1、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象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
2、明察秋毫的近义词:洞若观火、洞察秋毫、火眼金睛。
3、“了如指掌"运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4、如:犹如,好像。
5、表示语法不同:洞若观火,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所用的对象一般是对方隐瞒、不想让人知道的事情。明察秋毫是动宾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的意思。
6、指掌:以手做为草稿纸,在上面比比划划讲给他人听。
7、指:指句,比比划划。
8、本体:对某物某人某事非常了解。
9、夸张是为达到某种表达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扩大或缩小的一种修辞方法。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10、了:明白、知晓、懂得的意思,在这里理为“了然于胸”更确切些。
11、如数家珍:即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对所讲的事情十分熟悉。拼音:rúshǔjiāzhēn出处:《清朝野史大观·郭生始创戏院》:“吴县王鹤琴先生耆年硕德,与谈吴中掌故,则掀髯抵掌,如数家珍。”译文:吴起县王鹤弹琴先生老年大德,和他谈论吴中掌故,就掀髯击掌,如数家珍。
12、明察秋毫的反义词:不见舆薪。
13、掌:手掌。
14、意思是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延伸造句:10、他对昨天所发生的事了如指掌,你是瞒不过他的。
15、了如指掌[读音][liǎorúzhǐzhǎng][解释]了:明白;指掌:指着手掌。形容对事物了解得非常清楚,像把东西放在手掌里给人家看一样。[出处]《宋史·道学传序》:“命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16、予若观火的意思,予亦炪谋作,乃逸。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若农服田力穑,乃亦有秋。短短的一段话,用了三个比喻,贴切、生动,具有形象性。其中“有条不紊”作为成语,至今仍被沿用。又如盘庚告诫臣下不要煽动民心反对迁都,说那样便会“若火之燎于原,不可向迩,其犹可扑灭”,比喻也很生动。
17、他很喜欢翻阅汽车杂志,对各厂牌的车了如指掌,是个标准的汽车迷。
18、我们对鸡块几乎了如指掌,但却不知道这是谁的功劳。
19、这家咖啡厅的老板,对每个熟客喜好的口味了如指掌,而且都能掌握得恰到好处,难怪大家一再光顾。
20、了如指掌这个成语,是说对一东西、事物等非常了解的意思。这里,首先是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对自己手掌的了解来比喻对事物了解的清楚程度,第二是用了夸张修辞手法。
21、意思是指好像在数自己家里的珍宝一样。
22、具体意思不同。明察秋毫,明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洞若观火的洞:透彻。形容观察事物非常清楚,好象看火一样;
23、了:清楚,明白。清楚得像指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给人看。形容对事物情况了解得十分清楚。
24、了如指掌(liǎorúzhǐzhǎng),汉语成语,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人看。
25、这是殷王盘庚迁都时对臣民的演讲记录,虽然语辞古奥,但盘庚讲话时充沛的感情、尖锐的谈锋,还是可以感受到的,如他说:非予自荒兹德,惟汝含德,不惕予一人。
26、洞若观火出处:《尚书·盘庚上》:“予若观火。”
27、侧重点不同。“明察秋毫”着重于对事物观察得深入而全面;指没有遗漏;而且只适用于人;“洞若观火着”重于观察事物的透彻程度;指十分明白清楚;可适用于人或物;
28、他是个音乐迷,聊起古典音乐,如数家珍,令人钦佩。
29、这位向导说起马来西亚的名胜古迹,便~一样,滔滔不绝。
30、参考资料:
了如指掌的意思
31、比喻修辞格,细分的话,属于“明喻”类。
32、扩展资料:
33、一位老居士一听到师父的法号,立刻如数家珍的诉说他们的思念,以及师父以前在那里是如何的勤苦修行谦恭待人。
34、了如指掌:形容对情况非常清楚,像指着自己的手掌给别人看。拼音:liǎorúzhǐzhǎng出处:《论语·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译文:有人问柿的说法。孔子说:“不知道啊;知道他说的他是天下啊,她说的就是在这吗!’就像数手指头。
35、洞若观火和明察秋毫的区别是:
36、[rúshǔjiāzhēn]
37、好像数点家藏的珍宝那样清楚。比喻对所讲的事情非常熟悉。[近]了如指掌。
38、一五一十:比喻叙述从头到尾,原原本本,没有遗漏。也形容查点数目。拼音:yīwǔyīshí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便把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小红就替他一五一十的数了收起。”译文:便拉着我的手绢子打开,把钱倒出来,交给小红色。小红色就替他们一个指头是指头的数了收起来。
39、洞若观火成语辩形:观,不能写作“关”。
40、如数家珍就是非常少,就像家里的珍宝一样,每个家庭的珍宝一定数量是很少的,所以如数家珍是形容很少非常少的意思,比如一位老师发现某个同学很少发言,就会用形容他的发言次数,如数家珍。或者用来形容某人对某件事情十分熟悉,了如指掌。
41、《清朝野史大观·郭生始创戏院》:“吴县王鹤琴先生耆年硕德;与谈吴中掌故;则掀髯抵掌;如数家珍。”
42、[例句]对于潼关附近的形势,他尤其~。[近义]如指诸掌洞若观火知己知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