鳞次栉比的拼音
1、现在我们经常用这个词来形容高楼林立的样子。
2、鳞次栉比
3、鸿都客:神仙中人。
4、dōu。
5、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6、拼音:dū、dōu
7、shānwàiqīngshānlóuwàilóu,xīhúgēwǔjǐshíxiū?
8、它的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的齿一样,一个挨着一个地排列着。也说栉比鳞次。
9、【出处】:《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以开百室。
10、鳞次栉比的意思,读音为líncìzhìbǐ,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11、《诗经·周颂·良耜》:“获之挃挃,积之粟粟。其崇如墉,其比如栉。”
12、温暖馥郁的香风把人吹得醉醺醺的,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13、这个成语是:鳞次栉比。
14、鳞次栉比:
15、北京是一座古老与现代并存的大都市。
16、反义词:参差不齐、杂乱无章。
17、【反义词】参差不齐、杂乱无章
18、都督:古时的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监管民政。
19、我喜欢乡村的那片宁静胜过于都市的车水马龙。
20、【近义词】密密麻麻、密密层层
21、都拼音:dū、dōu,简体部首:阝部,部外笔画:8画,总笔画:10画。
22、【解释】:栉:梳篦的总称。象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23、鳞次栉比。形容建筑物非常有规划布置错落有致
24、宋·林升
25、都德,都检点,都甸,都邑,都领,都下,都咸,都宪,都乡,都了,都料,都灵,都噜,都无,都卢,都陆,都録,都啰,都雅,都养,都冶,都野,都辖,都尉,都踊,都士,都捻,都辇,都酿,都骑,都契,都然
26、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译文
27、dū释义:1.首都。2.大城市,也指以盛产某种东西而闻名的城市。3.旧时某些地区县与乡之间的一级行政区划。4.姓。
28、全都[quándōu]指全部,完全:现场的观众全都被台上演员精彩的表演深深吸引。
29、近义词:密密麻麻、密密层层。
30、麟(丶)栉(丶)的成语应该是→麟次栉比
鳞次栉比的拼音
31、哪个字都没有错。
32、定都[dìngdū](动)确定设置首都的地点。
33、哪一个都没错,就是鳞次栉比。
34、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鳞次栉比。
35、密密麻麻、密密层层、星罗棋布【读音】:[líncìzhìbǐ]【释义】:栉:梳篦的总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反义词】:参差不齐、杂乱无章、错落有致
36、都来[dōulái]统统,完全。
37、全都:指全部,完全。
38、栉,梳蓖的别称。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的很密很整齐。
39、鳞次栉比。汉语词语,意思是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
40、拼音[líncìzhìbǐ]。比:排列,此言其广度。栉(zhì):梳子。
41、dū:都城、建都、京都、都会,都市、帝都、迁都、都城、酆都、建都、故都、旧都、江都、丽都。
42、读音:lin—ci—zhi—bi。
43、没有麟什么栉什么的成语,含鳞什么栉的成语有鳞次栉比,鳞萃比栉。
44、nuǎnfēngxūndéyóurénzuì,zhíbǎhángzhōudāngbiànzhōu。
45、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46、上海真是个繁荣的大都市,公路上有川流不息的车辆。
47、组词是都市,都到
48、台北现代满城风雨,整座都市正被台风肆虐着。
49、dōu基本释义:1.表示总括,除疑问句外,所总括的成分放在“都”前。2.跟“是”字合用,说明理由。3.表示“甚至”。4.表示“已经”。
50、都城:首都。
51、意思是:
52、意思是“挥镰收割响声齐,打下谷子高堆起。看那高处似城墙,看那两旁似梳齿。”
53、都会:都市。
54、鳞次栉比,现代汉语成语。
55、例句:1、现代化的大都市高楼鳞次栉比。2、上海市区高楼大厦鳞次栉比,道路宽阔车水马龙。3、都市中的房屋鳞次栉比,人烟稠密,在环境方面,当然比不上乡村农舍的好。
56、dōu:都目、都野、都里、都佼、都乡、全都、都来、南都、拔都、玉都、上都、玄都、计都、皇都、燕都、北都、楚都、都雅、邺都、百都、都监、清都。
57、《题临安邸》
58、首都[shǒudū]国家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
59、【读音】:líncìzhìbǐ
60、du,dou。组词,全都,都市,
鳞次栉比的拼音
61、《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后两句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