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切尔夫人与女王不和
1、以上方法,虽然说出来并不复杂,但在实际引导过程中,却仍非常考验功力,这个功力,与妈妈的人格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从这个角度说,做一个好妈妈的难度,要远比成为一个优秀的咨询师要难得多。
2、所以,在引导孩子的时候,可以首先向孩子表达“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现在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观点。当孩子发现自己并不是沙滩上唯一的鹅卵石,其实她还有很多“同类”的时候,就意味着,她对自己有“特殊问题”的恐惧水平下降了。
3、女儿提到,自己在别人聊天时不会接话。这种现象就是一个“与人交流的技巧”方面的问题,当然这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术”的话题,在这个话题背后,仍然是“道”——很多时候,所谓不知道接什么话,其实更多的是一种心理层面的自我设限,比如,在潜意识里,会顾忌自己说的话,别人会怎么评价,这里面也包含了夸大的自我,比如潜意识中会夸大自己说话给他人带来的影响等,所以“不能畅快地表达自己”,实际上还是心理上有一些卡点导致的。
4、那么,在了解了上述“卡点”之后,作为母亲,在引导时就能做到有的放矢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入,和孩子进行沟通:
5、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有一段名言: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你的言辞。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成为习惯,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为性格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这一连串的句子就向我们展示了行为习惯和命运的关联。
6、孩子不合群要制造良好的氛围,多让孩子跟同龄孩子沟通交流。所以要让孩子多接触同龄的小伙伴,不要多的干预与同龄儿之间的相处,多教孩子与小朋友相处的方法,建立孩子的独立性,多带孩子出去游玩,多接触外界的人或同龄的朋友,多跟孩子沟通,这样慢慢孩子就会合群了。
7、不合群一般和孩子从小习惯养成有关系,有的孩子性格内向、比较胆小或者从小时候孩子的每件事情都由父母或者长辈代为操办,就影响了孩子独立性格的形成。如果孩子不合群会有一些危害,会影响其适应社会大环境和学习、生活的进度,脱离群体生活会让孩子的性格变得古怪、难以相处。
8、探寻人生的意义,尤其是价值目标
9、这里,所说的时间节点就是指孩子现在的“高一”这个时间。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我们注意到,很多孩子产生厌学、辍学或各种形式的适应不良,都发生在初一或者高一这个时间节点。这是因为不管是从外部环境——包括地理环境和人际环境,还是从学习难度上,初一和高一对于孩子来说,都是一个发生剧烈变化的时间段。这种外部环境的突变,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考验,对于一些依赖环境安全来获取自身安全性的孩子来说,自然影响就更甚。这些孩子一般都性格偏内向,会表现出对外部环境的敏感,甚至依赖。
10、创造条件让孩子增加与人交往的机会,家长和老师要鼓励孩子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要多鼓励孩子的进步,提高孩子的自信心
11、青春期的女孩子不合群怎么办?
12、同样,在同伴关系中,也在不停地尝试:孩子一方面需要独立,另一方面又渴望链接,所以因为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并且因为还没有掌握好与人相处的合适分寸,所以也同样会出现混乱的状态和感觉。
13、专家指出,随着青少年心理的成长,青少年的独立意识正在增长,这个阶段也是他们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他们时刻觉得自己长大了,已经是大人了,迫切地想要摆脱对成人的依赖感。于是青少年这种求独立的心态和家长认为孩子依旧是孩子的心态就会产生冲突,家长和青少年的关系因此产生了对立。另一方面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开始增强,他们会有很多独特的想法,会有很多只属于自己的小秘密,于是他们更乐意在心中竖起一道围墙,不愿意与他人分享,从而导致了他们缺乏朋友。
14、不一定。青春期的女孩处在叛逆期,处于半大不小的年龄段,她们看待自己觉得已经长大了,而家长还是把她们当小孩,就会产生很多矛盾。
15、所以,在面对孩子日益将自己封闭起来,变得越来越孤僻和不合群的时候,我们家长应该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和孩子进行沟通,帮助孩子把自己的心扉打开,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感受到爱的存在,让孩子走出这种痛苦。如果家长们实在是没法解决孩子不合群的这些问题,我们就一定要带孩子去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做一次咨询,找到引发孩子这些问题的原因,然后在帮助孩子解决这些问题,让他们有一个好的状态,去面对未来的人生和挑战。
16、在前文中,我们谈到了自我认同的需要和归属感的需要,在与孩子交流的过程中,可以首先对孩子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解释本身,就能够起到疗愈心理问题的效果。
17、如果在与女儿交流的过程中,氛围良好,女儿有强烈的沟通意愿,那么妈妈还可以与女儿聊一些更宏大的话题。比如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这个引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女儿更清晰的厘清自己的需要:我需要的是有人作伴就好,还是需要高质量的同伴关系?我恐惧的是别人的评判,比如说自己孤僻不合群,还是真的不具备一个人独处的能力?我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目标是价值导向的目标——也就是说,是孩子真心愿意为之奋斗的目标,而不是类似“我下学期想考前三名”这种具体的目标。
18、妈妈可以分享自己从行为改变,影响心理的经验。事实上,从语言和行为上刻意练习,比如提示自己不再给自己贴标签,这种方法本身,同样可以矫正孩子的心理和认知。行为与认知,相辅相成,互相影响。
19、第三,允许空白时间。
20、孩子的困扰,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人际困扰,同时,也属于孩子社会适应不良的困扰。在我看来,女儿的困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21、第二,青少年自我意识增强,产生了许多独特的想法,但她们往往在心中筑起一道墙锁住秘密,并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就会导致他们缺乏朋友。
22、实操演练
23、帮助孩子提高认知水平,使孩子懂得孤僻不合群,会影响自身的进步,一个好孩子,要学会正确的认识自己,认识自己特别要多看到别人的长处
24、这些宏大的话题看似对当前的问题无用,但是却可以帮孩子从人际受损的局限中走出来,着眼更大的世界。当然,很可能孩子也没有思考过类似问题,但是即使这样,它也会改善孩子的眼界和状态。
25、④我应该做怎么样的人,我的道德和价值观是什么?
26、外界的因素也很多。父母都在忙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浅,通常就是问问考得好不好,钱够不够花,无法接近孩子的内心。父母的不理解让他们感到孤独。
27、顺着刚才的话题,当孩子看到自己的需要是正常的且能够被妈妈看到时,她的负向情绪水平就自然下降了。这时候妈妈需要引导孩子,别轻易地给自己贴上“我不合群”、“我心理有病”的标签,这些标签除了让自己感觉到羞耻感以及让自己变得更退行、更恐惧人际交往之外,毫无意义。
28、当青春期女孩同同龄人在一起时,很多方面的想法比较合拍,兴趣爱好比较相似,相处模式也会很愉悦,就不会与他人不合群。
29、比如在交流时,妈妈可以说“如果这样,你猜他会怎么回答?”。“如果是那样呢?他又会说什么?”,当然也可以反过来:“如果你这样说,那你估计他会怎么想?”“如果他不是这个想法呢?你怎么跟他沟通?”等等。
30、虽然追求他人的认同和团体的归属感是一个人的本能(下面我们会谈到这个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自我认同的话题才是根本问题。从你的描述中大致可以猜测出,女儿非常在意他人评价,介意别人的感受。这些都显示出她的个体价值较多受到他人影响的现象。
撒切尔夫人与女王不和
31、与孩子讨论时间节点
32、缺少有效的应对方法,是很多有轻微社恐孩子的卡点所在。这就像一个人出去打架,但没带武器,不会武功一样,没有方法,就谈不上问题的解决。除了前文所说的宏观层面的沟通,我们更可以直接与孩子进行实操练习,找一个具体事件和具体场景,两个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真刀真枪”的进行演练。
33、自我认同是个略显抽象的概念,它是指个体依据个人的经历所反思性地理解到的自我。简单说,就是我们是如何看待自己的。这个概念中,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34、归属感是人的最基本的需要之一,在群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同伴保持紧密的链接,是每个人的基本需要,当这个需要不被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孤独感,也会出现自我价值的贬损,即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很显然,女儿的孤独和被边缘化的感觉,来自于自己归属感的需要未获得满足。
35、女儿的困扰,表面上看是她和同学之间相处的问题,但是更深层次,仍然是自我认同的问题,这关系到她如何看待和评价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比如同样的状况,可能甲同学就觉得无所谓,甚至还觉得独来独往很酷,但是你的女儿就觉得很别扭,甚至怀疑自己得了心理疾病,这中间的差别,在于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体系。
36、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很多青少年尤其是大学生过度依赖现代通讯方式,习惯于上网聊天、发手机短信等方式交流,面对面的直接交流相对减少。这也容易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感降低,产生孤独感,进而影响人际关系。
37、第一,关注具体化的细节。既然是演练,那就尽可能真实,最好能让女儿找一个她认为有代表性的、记忆深刻的场景,尽最大能力真实的还原当时的细节。
38、与人交流的技巧
39、当然,在这部分,我们还可以深入地和孩子探讨,自己在与人交流时的不自在,究竟卡点在哪里,就像前文所述,很可能来源于对于评判的在意,和对于关系断裂的恐惧。
40、第二,要反复对女儿的感受进行探讨。
41、她也许会松一口气:原来这也不是什么病,我只不过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小障碍,仅此而已。
42、引导孩子看到并认同自己的需要
43、家长需要向孩子传递一种信号:青春期是一个“混乱”的过程,青少年在这个阶段,对于自我认同反复进行“试错”,就像一个还未建立起自己系统稳定的穿衣风格的人,今天穿黑色,明天穿白色一样,ta在反复的试探。所以,在这个阶段,“试错”和“混乱”本来就是常态,是再正常不过的感受。
44、很多时候,孩子会很模糊的说“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了”,这时候,就是妈妈需要和女儿一起观照孩子内心发生什么的节点了。妈妈要尽可能地引领孩子说出感受,如果孩子无法表达,妈妈可以尽量共情,提出几种选项,让女儿选择哪种和她的感受更接近。
45、③我想做怎样的人,我的愿望和理想是什么?
46、第一,由于青少年发育中一种常见的阶段性的“闭锁心理”。随着独立意识的增长,青少年正处于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她们觉得自己长大了,想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和追随,但常常把握不好度,以至于出现和家长或外界对立的姿态。
47、避免贴标签,造成二次创伤
48、②我是怎么样的人,我的个性、特长与能力如何?
49、最后想跟妈妈说的是:要有耐心。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今天看上去暴露出的“问题”,其实只是冰山一角。所以别指望沟通一次就能让孩子彻底解决问题。妈妈不焦虑,孩子才能淡定。
50、通过解释,家长可以帮助孩子把潜意识中模糊的内容意识化,这样做的好处,是让孩子从模糊的自我否定的恐惧中解脱出来,认识到自己的感受和诉求都非常合理。只有充分地接纳自己的感受,而不是对自己进行批判,这样才能有的放矢,接触孩子的自我怀疑。
51、作为家长还是比较担心的一个问题,如果都是我行我素,惯性格独僻内向的话,那这样对他,以后走出社会工作是不利的,所以这个时候,作为家长,更加要关心下自己的孩子,多带他去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和人交流多了,自然而言,性格也就开朗多了
52、自我认同感
53、①我是谁,我的本质是什么?
54、通过这些不同选项的刻意练习,可以让孩子在应对时举一反三,有的放矢。这就相当于让孩子打架时,提前准备好了十八样兵器,同时还既会降龙十八掌,同时又会九阴真经,那孩子自然就会对充满自信了。
55、在这部分中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
56、第四,多几种选项。
57、所以,这是一个有点宏观的概念,但是在一个人的心理发展过程中,自我认同的问题始终贯穿于生命始终。尤其是在青春期这个阶段,自我认同更是这个年龄段,青少年发展的最核心的问题。
58、而这一切,都是正常的感受。同时,孩子也可以从自己的这种感受中,觉察到自己的需要,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对心灵进行一场探索,比如跟孩子聊聊与同学相处时的感受,当遇到自己不知怎么接话时,又是什么感受等等。在这些探讨中,让孩子放松下来,并且看到自己为什么会“说话卡壳”。
59、家长需要耐心,很多时候,要有适当的沉默,只有给孩子空白,他们才能自己填满。
60、很多妈妈会在交流的时候着急,尤其是看到孩子卡壳的时候。这时候,允许孩子空白,其实就等于是允许孩子思考,允许孩子有小小的焦虑。
撒切尔夫人与女王不和
61、孩子不合群其实有很多一部分是因为内向造成的,不善于和朋友相处,造成性格比较孤僻,没有太多的朋友。其实内向也并非是没有好处的。但是也不能够不和同学相处,家长这个时候需要多给孩子鼓励,可以和孩子一起参加户外的一些活动,可以将同学请到家里来和孩子玩,让孩子以主人的方式接待,平时也要跟宝宝沟通,及时的纠正孩子的缺点和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