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爱情句子 > 精选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谁【59句】

精选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谁【59句】

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谁

1、刘禅投降以后,魏王曹髦(máo)为了笼络人心,封他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2、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郤正闻之,求见禅曰:“若王后问,宜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陇、蜀,乃心西悲,无日不思。因闭其目。”会王复问,对如前,王曰:“何乃似郤正语邪!”禅惊视曰:“诚如尊命。”左右皆笑。

3、乐不思蜀(汉语成语)乐不思蜀(lèbùsīshǔ),蜀:三国时期的蜀汉,始于昭烈帝刘备,终于汉怀帝(刘渊追谥)刘禅。意思是很快乐,不思念蜀国。原义指蜀后主刘禅甘心为虏不思复国。后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

4、《乐不思蜀》的故事主人公是刘禅。《乐不思蜀》讲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司马炎为了试探刘禅的态度,故意放蜀国的乐曲,此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这里很开心,不想念蜀国。”

5、公元263年,蜀国被曹魏所灭。刘禅投降后,被魏元帝封了个无实权的“安乐公”,并命他迁居到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6、刘禅的灵机一动,终于骗过了司马昭,自己也得以安享晚年。不过,刘禅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的这句话竟然被后人误解了一千多年,甚至因此背上了昏庸、无能的骂名。

7、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8、此外,刘备和刘禅虽然是亲戚关系,但两人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身份还是有所不同的,因此乐不思蜀更可能是在指刘禅。

9、刘禅是著名成语乐不思蜀的主人公人物。

10、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11、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乐不思蜀”。

12、讲的刘备和诸葛亮。

13、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各据一方,争夺霸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诸葛亮去世后,蜀国的国力迅速走了下坡路。

14、乐不思蜀的典故说的是蜀汉后主刘禅。

15、司马昭彻底知道刘禅确实是个胸无大志的人,就不再提防着他了。

16、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17、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国家各据一方,征战不休,争夺霸主的统治地位。其中,刘备管辖割据的地方称为蜀。刘备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刘禅,又称刘阿斗。临终前,刘备嘱咐诸葛亮辅佐刘禅治理蜀国。刘禅是一位非常无能的君主,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乐,将政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呕心沥血地使蜀国维持着与魏、吴鼎立的地位,诸葛亮去世后,由姜维辅佐刘禅,蜀国的国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18、而刘备则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乐不思蜀不是在指他个人。

19、魏王曹髦为了笼络人心,封了刘禅一个食俸禄却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使他和以前一样养尊处优。

20、乐不思蜀说的是刘禅因为乐不思蜀是三国演义中的故事,刘禅是蜀汉皇帝,他把自己的国家称为“蜀”,也就是“蜀国”或“蜀汉”,乐不思蜀就是在指这个国家。

21、其实这不一定是刘禅没有心肝表现,反而可能是刘禅的自保行为,只有表现出对司马昭毫无威胁才可能保得住命。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22、魏国的实际掌权人司马昭为了试探刘禅,便宴请他来府上做客。席间,司马昭故意安排了蜀国歌舞看是否会引起刘禅的思乡之情。没想到,刘禅看了表演竟然无动于衷,甚至说出:此间乐,不思蜀的话

23、乐不思蜀讲的是刘禅。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

24、魏王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

25、"乐不思蜀"是一个成语,源于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的蜀汉国,主要指代蜀汉国的末代皇帝刘禅(字公嗣,后改名刘阿斗)。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志·后主传》,描述刘禅在被魏国俘虏后,在魏国生活得非常安逸,不思念故国的故事。

26、司马昭看见这种情形就对贾充说:“想不到刘禅竟糊涂到了这种地步,即使诸葛亮活到这时,也不能辅佐,何况是姜维呢!”贾充说:“不是如此,殿下您又怎么能吞并他呢。”有一天,司马昭问他说:是否会思念蜀地?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知道了这事,随侍刘禅的郤正就指点他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你应哭泣著回说:‘先人的坟墓都葬在蜀地,我是天天都在惦念著。’”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著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于是说:“为何像是郤正的语气呢?”刘禅听了大惊,睁眼望著司马昭说:“您的话确实没有错。”左右的人都笑了

27、蜀国灭亡后,刘禅被送到洛阳,司马昭问刘禅说:"你是否很思念蜀国?"刘禅回答说:“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蜀国。”郤正知道了这事,拜见刘禅说:“如果司马昭再问起时,您应哭泣着回答说:‘先人的坟墓都在蜀地,你看向西边心中悲伤,没有一天不思念着蜀国。’于是就闭上眼睛。”后来司马昭再次问他时,刘禅便照着郤正教他的话回答。司马昭说:“这为何正像是郤正说的话呢?”刘禅听了大惊,睁大眼望着司马昭说:“的确如您所说的那样。”左右的人都笑了。

28、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来形容有些人安于现状,乐而忘返。还形容有些人乐而忘本。

29、诸葛亮建议刘备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演奏《琵琶行》,这首曲子描绘的是北方的乡村景色和家乡的思念。当刘备听到这首曲子时,他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责任,非常感动,于是他决定回到北方,继续他的事业。

30、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乐不思蜀的典故指的是谁

31、这句成语最早出自于三国演义中刘禅投降司马昭之后,被俘虏到晋国,司马昭问刘禅是否想念家乡蜀地,刘禅回答说不想念蜀地。

32、据中国内地历史学家研究表明中国古代成语故事乐不思蜀指的是三国时期蜀国的末代皇帝刘禅,刘禅是蜀国开国皇帝刘备的儿子,也是蜀国最后一个皇帝。

33、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曹奂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

34、乐不思蜀讲的是刘禅。

35、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36、刘备和他的臣子们在蜀地享受了长时间的快乐,但诸葛亮一直担心他们会忘记自己的责任,因此他设计了一个计划,让刘备想念家乡,回到北方。

37、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上装成很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38、蜀后主刘禅投降'后,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问刘禅,想念蜀国故土吗?刘禅回答:在这里很快乐,不思念,这就是乐不思蜀典故的由来

39、这个典故表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道理,即人们应该记得自己的责任和家庭,不要只是沉迷于享乐之中。

40、果然不久,司马昭又问到这个问题,刘禅就装着悲痛的样子,照这话说了一遍,但又挤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忍住笑问他:"这话是人家教你的吧?"刘禅睁开眼睛,吃惊地说:"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41、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42、典故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司马昭宴请刘禅,故意安排蜀国的节目,在旁的人都为刘禅的亡国感到悲伤,而刘禅却欢乐嬉笑,无动于衷。

43、有一次,他请刘禅喝酒,席间叫人为刘禅表演蜀地乐舞。跟随刘禅的蜀国人看了都触景生情,难过得直掉眼泪。司马昭看看刘禅,见他正咧着嘴看得高兴,就故意问他:"你想不想故乡呢?"刘禅随口说:"此间乐,不思蜀。"意思是:"这里很快乐,我并不想念蜀国。"

44、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京都许昌居住。

45、魏帝自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常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46、司马昭虽然知道刘禅无能,但对他还是有点怀疑,怕他表面顺从,暗地里存着东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试一试他。

47、公元263年,魏国大军侵入蜀国,一路势如破竹。姜维抵挡不住,终于失败。惊慌不已的刘禅为了保命,便光着上身、反绑双臂,叫手下捧着玉玺,出宫投降,做了魏国的俘虏。同时跟他一块儿做了俘虏的,还有一大批蜀国的臣子。

48、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志·后主传》写道:“司马文王与禅宴,为之作故蜀技,旁人皆为之感怆,而禅喜笑自若…….他曰,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49、乐不思蜀的成语故事说的是蜀后主刘禅投降以后,司马昭设宴款待。在放到蜀国的音乐时,蜀国的官员都掉眼泪了,只有刘禅还笑嘻嘻的,司马昭问刘禅,想念蜀国吗?刘禅说在这里快乐,并不想蜀国。

50、具体事件为魏国灭掉蜀国,阿斗刘禅被司马昭宴请,席间乐队演奏蜀国音乐,蜀国大臣都流哀伤面容,而刘禅一点没有,司马昭故意问刘禅,你觉的这里怎么样,刘禅答此间乐不思蜀,司马昭对贾充说此人毫无心肝,纵然储葛亮活着也扶不起,何况姜维乎?

51、乐不思蜀是是刘备的儿子,为了骗过司马昭,随口说了一句话,因此背负了千古骂名,这个成语就渐渐的流传下来了.今天就让让我们走进历史,看看发生了什么事,才让刘婵说了一句乐不思蜀.

52、说的是刘禅。

53、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小名阿斗)继位。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后,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

54、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55、乐不思蜀说的是刘禅

56、散席后,刘禅的近臣教他说:"下次司马昭再这样问,主公应该痛哭流涕地说:'蜀地是我的家乡,我没有一天不想念那里。'这样也许会感动司马昭,让他放我们回去呀!"

57、这个成语出自《三国志·蜀书·后主禅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

58、乐不思蜀说的是蜀汉的后主刘禅,蜀汉灭亡之后,蜀汉的后主刘禅也来到了洛阳,被奉为安乐公,后来司马昭问他是否怀念蜀汉,才有了历史上有名的此间乐,不思蜀,也就是乐不思蜀

59、“乐不思蜀”这个成语故事中的主角是:刘禅乐不思蜀lè bù sī shǔ[释义]蜀:指三国时蜀国。蜀后主刘禅投降司马昭后;被安置在洛阳仍过荒淫生活;快乐得不想回国。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语出]清·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近义]乐不可支乐而忘返[反义]叶落归根恋恋不舍[用法]多用于形容人到了好的环境中而忘了本。含贬义;多用在书面语里。一般作谓语、定语。[结构]紧缩式。[辨析]~与“乐而忘返”有别:“乐而忘返”无“忘本”的意思;~则有“忘本”之意。[例句]你到了外国;可不能~;忘记养育你的故乡故土啊![英译]too happy to think of home

相关文章:

女孩陪男孩吃苦的文案【45句文案】 优选第三声的得字怎么组词【91句】 镰刀的笔顺【好句摘抄61句】 关于“岁月飞逝”的古风句子有哪些优选68句 用6个有的造句【80句文案】 瑰丽无比的意思是什么优选汇总48句 猜谜语儿童3-6岁猜水果颜色【精选24句】 女生说你是来搞笑的怎么回【优选66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