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六年级
1、回归自身的本源本质之根本的状态就是回归到了宁静的寂静的状态。也就是说是万物回归了其自性本命,回归了其本质之态。
2、关于这个问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3、[译文]道是独一无二的,它生出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交形成一种和气的状态,这种状态衍生出天下万物。万物背阴而向阳,阴阳二气相互激荡形成新的和谐状态。人们厌恶的就是孤、寡、不穀,而王公贵族却以此称呼自己。所以,事物如果减损它反而得到增加,如果增加它反而会减损。别人教导我的,我也会拿来教导别人。蛮横强暴的人死而不得其所,我将把这句话当作施教的开始。
4、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痕迹;善于言谈的人,不会在言语上留下任何破绽;善于计数的人,不用筹码也能计算;善于闭守的人,没有门闩别人也无法把它打开;善于捆缚的人,不用绳结别人也无法解开。所以圣人经常善于做到人尽其才,因而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的人;经常善于做到物尽其用,在他眼里绝不会有无用之物。这叫作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作为不善人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如果不尊重善人的指导,不爱惜善人的借鉴作用,即使自以为绝顶聪明,其实也是大糊涂。这实在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6、谦虚是一种美德,是表现出对人和物的尊重,是每个人都能够从内心发自觉地做到的一种觉悟。
7、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没有名字,它是天地的开始;有名字,它是万物的母亲。因此,它经常没有欲望,以观察它的神妙;它常常有欲望,以观察它的表象。这两种情况,同出而异名,同称之为玄。玄之又玄,是众妙之门。
8、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9、道主宰万事万物天地宇宙一切万有,所有的事物全其生灭皆遵从于道。可以说任何事物其整个生发运化到灭亡之全过程没有不在道中,无不受制于道遵从于道。
10、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11、原文:致谦者,民之贵也;致敬者,礼之贵也。
12、②瑕(xiá)谪(zhé):缺点,毛病。
13、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
14、【译文】
15、第二十七章常善救人
16、③筹策:古代用竹制的计数的器具。
17、天下人都知道美是美,所以丑就产生了。大家都知道善是善,所以恶就产生了。因此,有和无相互依存,难和易相互形成,长和短相互衡量,高和低相互倾斜,音和声相互和谐,前和后相互跟随。因此,圣人做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都在他的引导下自然而然地产生,他没有占有,也没有依赖,功成了也不住在那里。正因为这样,他不会离开。
18、[译文]
19、⑦资:借鉴。
20、章译文:
21、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22、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23、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24、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用“道”来治理天下,用“道”治理天下,鬼神起不了作用,不仅鬼不起作用,而是鬼怪的作用伤不了人。不但鬼的作用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
25、谦虚使行事谨慎,正直守信,是保持人际关系和协调发展中最重要的品德修
26、【注释】
27、【翻译】:道可以说,但不是通常所说的道。名可以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可以说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可以说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所以,从虚无的角度,可以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可以看到他的踪迹。实有与虚无只是说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28、没身不殆
29、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亡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30、原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译文:道永远无所作为可是却没有不作为的。侯王如果能值守它,万物将会自己造化。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六年级
31、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
32、关于这个问题,原版道德经全文(简化版):
33、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
34、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35、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36、译文:谦虚者,配受尊敬,是民众的重贵;敬重者,守礼仪,是礼节的重贵。
37、在我(老子)达到非常宁静平静的心理状态,进入空无的境界后,看到世间万物生发并茂,我观止到芸芸万物宇宙万象的生发的规律,我也能够观止到宇宙万象运行的归宿。
38、⑥袭明:聪明不外露。袭,掩藏。
39、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40、演化后欲望兴起,我将镇压他们用没有定义的朴素道理
41、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万物众生回归其本命也就是到了其本源原本的状态。能够认知自身及万物众生的本性本命,从而能够明白四达,能够达到彻悟明了万物的生发运化的规律及其本性本命,不能明白四达观止认知宇宙万物众生的生发规律和其本性本命,就是愚昧无知,就会胡作非为,就会得到恶报,必然会自食恶果。
43、⑧要妙:精深微妙。
44、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两方面都能让人民享受“德”泽而安然无事。
45、归根曰静,是谓复命
46、①辙迹:车子在泥土的路上走过,车轮辗过留下的痕迹。
47、认知自身及万物众生的本性本命而能够明白四达,这样就能够达到玄同的境界,能够与万物相链接相感知感应相包容融合相混同合一,这样的玄同的认识也就可以做到天下为公,做到自己与万事万物同呼吸共命运。这样的境界就是到了一种圆满的遍知的智慧的与道合一的智慧层级,认识到了天地宇宙的真谛,就是真正的入道。道就是宇宙,包容一切亦包容于一切之中,道就是恒久的存在。
48、世间一切芸芸众生万物万象生发并茂蓬勃生长,但最终各自回归到其根本本源的状态。
49、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言有宗①,事有君②,夫唯无知③,是以不我知。知我者希,则④我者贵。是以圣人被褐⑤而怀玉⑥。
50、善行无辙迹①;善言无瑕(xiá)谪(zhé)②;善数不用筹策③;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④;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⑤。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⑥。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⑦。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⑧。
51、[原文]
52、⑤绳约:用绳子捆起来。
5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54、④关楗(jiàn):关锁门户的器具。
55、一、致谦者,民之贵也
56、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叫得出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有了空间,才开始呈现出天地;有了根源,才开始孕育万物。所以,如果一个人经常保持宁静无欲的心态,就可以深入观察到天地万物的微妙之处;如果常存欲望,就只能看到天地万物表层的东西。空间与物质同时出现而有不同的称谓,它们都很神秘。那神秘又深远的极处,便是产生天地万物之所在。
57、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58、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59、老子道德经第七十章原文及译文
60、【原文】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六年级
61、我的话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施行。但是天下竟没有谁能理解,没有谁能实行。言论有主旨,行事有根据。正由于人们不理解这个道理,因此才不理解我。能理解我的人很少,那么能取法于我的人就更难得了。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穿着粗布衣服,怀里揣着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