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其身也特殊句式
1、状语后置句
2、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3、第三段(“若使天下兼相爱”至末尾),提出治天下者必须禁止相互仇恨而鼓励人们相爱。首先紧承上段所举事例,进步从正面叙述,倘若一旦以兼爱取代不相爱,人人爱人若己,那么,天下何乱之有。作者采用铺排的方式,反诘的语气,坚定而鲜明地推出了唯有兼爱才可止乱致治的观点。最后,文章结尾提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至此,作者的兼爱说、论据充分,论证有力,令人信服。墨子说:“夫辩者将以明是非之分、审治乱之纪。”本文闻明兼爱为是,不相爱为非:审察兼爱必能致治,不相爱必然致乱的道理,是出于经世致用的目的,有为而发的。
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这篇文章可分为三段。
6、与使…无宁…:与使,与其。无宁,毋宁,不如第:仅,但抑:抑或
7、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集市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8、明:明道德之广崇(阐明)
9、句子中,宾语“此”放在了谓语动词“谓”的前面,目的在于加重语气,强调“此(这些道理)”。这种句型叫做“宾语前置”。
10、特殊句式:1.钟情如我辈者(“如我辈”定语后置)
11、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12、文章一开头并没有正面提出任何观点,而是一口气列举了虞舜、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位古代圣贤从贫贱中发迹的例子。这六个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在担当“大任”之前,都曾饱经忧患,经历过坎坷艰难的人生历程。
13、彀:同“够”
14、“其之谓也”这种句式,在文言文中运用较多,这是宾语前置的一种形式。
15、明于治乱,娴于辞令(状语后置)
16、此不知人之祸也。(判断句)
17、邪曲:邪曲之害公也(邪恶的小人)
18、宾语前置除了在疑问句、否定句中常见外,一般的句子也经常用到。它们往往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面。如:不知句读,宾语前置为“句读不知”,中间加上“之”,变成“句读之不知”;谓此也,宾语前置为“此谓也”,加上“之”,变成“此之谓也”。再如:“只图利(唯图利)”,宾语前置为“唯利图”,加上“是”,变成“唯利是图”。学习文言文,要注意之、是在宾语前置中的语法功能。
19、第二段(“当察乱何自起”至“皆起不相爱”),列举事例闻述社会招致祸乱起自不相爱。分为三层叙述。第一层,叙述君臣、父子、兄弟之间不相爱而致乱:第二层叙述盗贼致乱也是起于不相爱;第三层,叙述大夫彼此侵弃封邑,诸侯彼此攻伐,致使天下大乱也因为不相爱。作者列举种种构乱的情况,实际概括了当时社会矛盾的主导方面,用充足的事实论证了乱起于不相爱的基本论点。这里,作者采用层叠推演法,把一个本来不很复杂的意思叠作六次铺叙,犹如重波叠浪,层层推演,把内涵展示得周详充分。
20、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被动句)
21、四、名词做状语
22、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被动句)
23、听: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听取的意见)
24、词类活用归纳如下:
25、婉解:婉转解释
26、谗:因谗之曰(讲坏话)
27、翻译:(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28、其:代词;连词;语气副词,置于谓语之前(表祈使、感叹、反问等)
29、五、名词做动词
30、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故子墨子日:“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于其身也特殊句式
31、偶:配偶,嫁
32、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
33、重点虚词
34、秦,虎狼之国,不可信。
35、其此之谓乎——宾语前置。
36、禁:经受逃家:此指离家从事革命活动有身:有身孕
37、兼爱(上)
38、正因为付出了非同寻常的代价,这些圣贤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成就一番宏大的事业。
39、《墨子》是墨家创始人墨翟的著作。《兼爱》有上、中、下三篇,观点一致而详略有异。“兼爱”,意思是人们相亲相爱爱人如己。当时社会混乱,诸侯国相互攻掠,君臣、父子、兄弟相互欺诈,损人利己。墨子主张爱人,反对祸乱,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国家安定,人们和睦相处。当然,墨子简单地将社会祸乱归咎于人们“不相爱”,把兼爱看作止乱致治的良方,是一种唯心史观不切实际的空想。但兼爱说所反映的平等意识,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们当时的愿望,是对儒家爱有等级观念的突破,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40、墨子文章的风格,朴实无华,不重文采,重在说理,论辩严密,逻辑性强。这篇文章结构完整,层次清楚。开头从反面提出要治好天下,“必察乱之所自起”,从形势的需要提出间题。接着用三段文字来分析这个问题,指出天下之祸乱“起自不相爱”。在分析中,从治家到治国,从人伦到政治,由小到大,分层论述,做到层层推进,条理清晰。接着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从正面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使天下兼相爱”。最后归纳论点,肯定结论,总结全文,文章首尾相扣,密合无间。
4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42、【赏析】
43、秦,虎狼之国,不可信。(判断句)
44、虎狼:秦,虎狼之国,不可信(象虎狼那样)
45、三、形容词做名词
46、二、动词做名词
47、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48、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
49、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共家。诸候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50、方正:方正之不容也(端方正直的人)
51、宾语前置句
52、前句“我之谓也”可译为:说的就是我啊。
5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是人一作:斯人)
54、翻译:像我们这样感情专注的人。
55、句式归纳如下:
5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判断句)
57、出自韩愈<<师说>>
58、出自先秦孟子及其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
59、本文大量列举例证,増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如文章的第兰段列举君、臣、父、子、兄、弟、盗贼、大夫、诸候等人之间相互损害、欺诈、攻战的事实,说明祸乱起自不相爱,使人不得不信服。此外,运用连锁句式,或对比说明,或排比阐述,使文句整齐流畅,又极具说服力。
60、在“其之谓也”这种句式中,“之”没有实在意义,只起结构作用,“谓”是动词,相当于“说的是”;前面的“其”相当于“大概”,是个虚词。往往在其后还有个名词或代词。如:
于其身也特殊句式
61、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62、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使他的心灵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6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64、被动句式
65、原文: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66、肖〔xiào〕:相像,类似
67、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愛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威爱其身,不爱人身,故人身以利其身。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68、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固定句式,“与使„„,无宁„„”相当于“与其„„,不如„„”)
69、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70、寸管:毛笔的代称
71、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72、蝉:蝉蜕于浊秽(象蝉蜕壳那样)
73、的的:的的确确
74、是被动句式
75、翻译:与其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去死
76、诸母:伯母、婶婶的总称
77、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78、句式归纳
79、祖: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继承)
80、竟书:写完
81、第一段(开头至“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阐述“以治天下为事者”必须了解社会祸乱的根源,是起于人们的不相爱。文章一开始,就提出“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这个开头,采用突兀的逆起文笔从反面论起,可以振起文势,有着先声夺人,震惊视听,发人深思的作用。接着用“医之攻人之疾”为喻,进一步说明“治天下者"”必须懂得祸乱产生的起因。
82、日:其后楚日以削(名作状,一天天地)
83、圣人以治天工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禹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84、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着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着共身,恶施不孝?找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犹有益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賊?故盗贓亡有。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候之相攻国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85、尽:全明白
86、忠士之志不忘身于外者。
87、倒装句式。
88、先去掉助词“乎”,“其此之谓”是一个主谓句。其(《兑命》里的话):代词,主语;谓:说(的是),动词,句子中的谓语中心词。此:代词,指前面“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那段话,宾语。按照常规语序,就是“其谓此”,意思是:“学学半”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89、此不知人之祸也。
90、重点实词
于其身也特殊句式
91、楚诚能绝(于)齐。(省略句、状语后置)
92、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宾语前置)
93、虐民:残害人民
94、一、形容词做动词
95、数十年,竟为秦所灭。(被动句)
96、楚诚能绝(于)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