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
2、第五幕:《雷电颂》
3、戏剧冲突达到高潮,屈原离家跑到城外,碰到楚王、张仪、南后一行,矛盾冲突在双方面对面的情况下展开,戏剧冲突处于白热化阶段,屈原虽受辱,但仍不惜以自己的生命作代价进谏楚王,斥责张仪、南后的丑行,至此屈原爱国主义精神得到最充分的体现,同时屈原命运的悲剧性也更加深了。
4、第二幕:《受诬》
5、表达了爱国主义情怀和对老百姓的关心。
6、初二语文书中第二单元第七课《雷电颂》一课的课后附录中有,在第66页
7、郭沫若的屈原以楚怀王对秦的外交斗争为情节线索,构成了主张爱国的屈原和代表卖国的南后的等人之间的戏剧冲突,在尖锐的戏剧冲突中塑照了屈原这个悲剧典型
8、第一幕:《橘颂》
9、不是,是话剧。
10、通过南后派上官大夫靳尚买通张仪,设圈套陷害屈原,使戏剧冲突明朗化,悲剧已降临在屈原的身上。屈原面对这种打击处于极度的悲愤之中,但他没有计较个人得失,而是告诫楚王要多替楚国人民着想,从国家大局着想,表现了屈原坚贞不移,满腔的爱国热忱,是“橘颂”品格的具体化、形象化。
11、婵娟。 《屈原》是郭沫若影响最大的、最震撼人心的剧作。郭沫若以10天时间完成的5幕话剧剧作《屈原》于1942年4月由中华剧艺社在重庆国泰大剧院公演。此后曾在苏联和日本上演。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是郭沫若历史剧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芳华越剧团于1954年5月22日首演了该剧的移植本,冯允庄编剧,司徒阳导演,尹桂芳饰屈原、徐天红饰张仪、许金彩饰南后、戴忠桂饰婵娟、尹瑞芳饰宋玉。1954年,该剧参加华东戏曲会演,婵娟改由戚雅仙扮演,剧中“诬陷”和“天问”两折已为越剧经典。
12、话剧《屈原》取材于战国时期楚国的历史,写伟大诗人、政治家屈原的政治挫折和个人遭际。郭沫若首次将其形象塑造于舞台之上,他以神来之笔,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概括了这位诗人一生的悲剧。剧一开始,即写屈原以橘喻志,教育学生保持高洁的灵魂。
13、第三幕:《招魂》
14、人物表屈原--执着理想、宁折不屈、人格辉煌的诗人灵秀--感情忠贞、智慧沉静的少女南后--柔媚骄横的贵妇、私重情浓的母亲张仪--执着目的、不择手段、多谋善辩的政治家诚实--虽有诚实却无坚贞的人楚怀王--志大胸狭、喜怒无常的君王靳尚--追逐权力的奴隶,身居高位的小丑灵慧--殉葬的生灵渔夫--一个世俗的老者群众--若干
15、屈原有着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
16、第四幕:《被囚》
17、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命运,屈原无私无畏,屈原压抑已久的悲愤情感的总爆发,这种强烈的情感鲜明地表现在出来,抒发摧毁黑暗世界,召唤光明未来的强烈的感情。
18、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
19、《屈原》五幕:《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
20、通过屈原写《橘颂》和他对宋玉的教诲表现屈原品格高洁、意志坚强、刚直不阿。屈原的这种品格在他所处的时代是一种悲剧的性格。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表现屈原的这种高贵品格给后面的悲剧命运埋下伏笔。这一幕还点出张仪的出现,使楚王面临两种外交策略的选择,同时预示着屈原面临着两种命运。
21、写令尹招来一群人造谣陷害,说屈原疯了,并为他招魂,大众受蒙骗,宋玉也开始动摇,众叛亲离,自己的举动不被理解,屈原的悲愤怒火要比前一幕更强烈。
22、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塑造了战国时代楚国的政治家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他的性格特征是热爱祖国人民、坚贞不屈、勇于和种种危害国家的邪恶势力作斗争及诗人的气质。屈原的政治主张是面对强秦的侵略,联齐以抗秦。为此,遭到了南后的迫害,南后以“淫乱宫廷”的罪名使他罢官。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屈原不是为个人荣辱,而是为国家的前途忧虑。他愤怒痛斥张仪。屈原的斗争使南后老羞成怒,进行更的迫害,把屈原关在庙中,并阴谋毒死他。屈原忧国忧民的强烈情感,想火山岩浆。写出了震撼人心的“雷电颂”,“雷电颂”是对黑暗势力的愤怒诅咒,是对毁灭黑暗势力的光明与力的歌颂。表现了屈原崇高的内心世界:痛恨黑暗、追求光明,不屈的斗争精神和诗人的气质。结尾屈原随卫士到汉北人民中间去,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