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爱情句子 > 孟子的伟大事迹汇总97句

孟子的伟大事迹汇总97句

孟子的伟大事迹

1、为了争夺土地而战,尸横遍野;为了争夺城池而战,杀人盈城,孟子说这种行为就是判处其死刑都不足以赎其罪。

2、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4、最后他回到了自己的老家,当时他已经很高的年龄了,于是在人生最后的阶段就以讲学和编写自己的思想著作为主要任务。孟子到最后将自己一生的言行思想都编纂进了书本里,留给后人品读回味。

5、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6、手帕蘑菇与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

7、虽然孟子的思想在当时的人看来有些迂腐,这也是他得不到诸侯重用的原因,但孟子以人为本的仁爱思想和反对使用武力的立场是值得肯定的。

8、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9、齐桓公和晋文公在春秋时期先后称霸,是“五霸”之首,特别是齐桓公,在管仲的辅助下,曾九次召集诸侯开会,共同抵御少数民族的入侵,保护周王室的安全,被诸侯奉为霸主。

10、《孟子》是一部孟轲言论行事、包括他和门人弟子相互问答的记录。

11、在群雄并立的战国时期,如何统领群雄、成为天下的共主是当时思想家所要面对的主要问题。

12、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公办的学堂附近。这里进出的人们学问渊博,又懂得礼数。孟轲耳濡目染了一段时间,就自己在家里翻书认字,学习礼仪。孟母这才满意了,她觉得小孩子以后不论从事什么职业,只有知书达礼,才能做个有涵养的人

13、孟子周游列国至齐,齐宣王问孟子可知道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孟子回答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意思是孔子的弟子中没有谈论齐桓公晋文公的事迹的人,所以这些事迹没有流传下来,故而孟子说自己不知道。

14、孟母三迁

15、那个饥民抬起头看着他,说:“我正因为不吃别人施舍的食物,才落得这个地步!”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但他最终因为不吃而饿死了。曾子听到这件事后说:“恐怕不用这样吧!黔敖无礼呼唤时,当然可以拒绝,但他道歉之后,就可以去吃。”

16、孟子自成一派思想之后,收了很多弟子。在他四十岁之前一直带着自己的弟子游走在各个诸侯国。但是一开始他的游说道路是并不好走的,渐渐孟子有了一些名气之后还是有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一些社会上的问题,孟子也都耐心的给解答了。孟子都是依据各国的现状提出来的政策,所以很快的解决了现实问题。

17、“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是的,少年周恩来在那时就已经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

18、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19、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20、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21、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22、当时的兵家、纵横家、法家非常有市场,他们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聚集力量,称王称霸。

23、一暴十寒: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24、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25、孔子的故事:

26、文天祥慷慨赴死

27、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28、当时正是战乱的年代,各个诸侯国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孟子就在这个时候提出合纵的思想。孟子根据当时的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孔子的学说提出来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他主张将儒家的思想和治国理政思想相结合,他认为这个方法是有利于时代发展的。

29、《孟子》在宋代被列入十三经。十三经是从先秦到南宋,经书逐渐增删的结果,历代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称为经学。

30、孔子17岁的时候,鲁大夫孟釐子临终前和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孟子的伟大事迹

31、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32、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穷通篇》说:“孟子著书十一篇,七篇为中,四篇为外。”与应劭同时的赵岐认为外书四篇文义肤浅,怀疑是后世伪作,因此他作《孟子章句》只作内书七篇。后来,赵岐作注的七篇流传下来,而外书四篇则逐渐亡佚了。

33、那天修身课上,魏校长向同学们提出一个问题:“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同学们踊跃回答。有的说:“为明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也有的说:“为挣钱而读书。”“为吃饭而读书”……

34、周恩来一直静静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魏校长注意到了,打手势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他回答。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魏校长听了为之一振!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35、司马迁,遵从父亲遗嘱,立志要写成一部能够“藏之名山,传之后人”的史书。就在他着手写这部史书的第七年,发生了李陵案。贰师将军李陵同匈奴一次战争中,因寡不敌众,战败投降。司马迁为李陵辩白,触怒汉武帝,被捕入狱,遭受残酷的“腐刑”。

36、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即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7、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38、孟子早就学习过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并且也继承了这些思想。他是一个非常有政治抱负的人。

39、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40、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运用排比,指出大丈夫在面对“富贵”“贫贱”“威武”时应具有的操守,很有说服力。

41、苏武牧羊,为替汉武帝出使西域,不幸被匈奴人所抓,被抓去放羊几十年没屈服,后来终于逃出来了。

42、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43、其次,孟子认为最好的政治是施行仁政,即统治者应当为老百姓划定好各自的疆界,使其各尽本分,有恒产恒心;同时君王应通过自身的道德教导老百姓自然向善。

44、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45、孔子的故事;

46、油印书,:孔老二你是老几?有人说你是老二,我看你是老一!克己复礼搞复辟,你是老一

47、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48、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49、孟子首先认为人性本善,人与人之间充满着仁爱精神,而不是互相算计,如果没有仁爱精神,那就跟禽兽没有分别。

50、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

51、聪明来自勤奋即孔子少年的故事: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52、孔子贫且贱,这可以说是孔子的出身和人生起点。

53、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错了,柳下耻怒斥孔老二。。

54、孟子之所以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基于他自己的思想立场而言的。

55、关于如何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孟子认为,若君王通过修明政治使得自己的国家强盛,别的国家的百姓自然会前来归化,这样就可以不通过武力而统一天下。

56、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连续例举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的事迹,引起下文的论述,并有力的证明磨难造就人才的观点,很有说服力。

57、《孟子》一书主要由孟子的门人万章、公孙丑两人所记,孟子本人亲自润色过,成书于战国晚期。全书34000余字,分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七篇,每篇又分上下。班固《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凡十一篇”。

58、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59、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

60、因为作为儒家思想集大成的孟子主张仁政,以王道治理天下。而齐桓晋文之事宣扬的是武力征伐的霸道。所以不讨论。

孟子的伟大事迹

61、受型之后,曾因屈辱痛苦打算自杀,可想到自己写史书的理想尚未完成。于是忍辱奋起,前后共历时18年,终于写成《史记》。开创我国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史料丰富而翔实,历来受人们推崇。鲁迅曾以极概括的语言高度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2、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63、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64、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65、在汉代,《孟子》同《论语》一样,仅被看作是传、记类著作,直到宋代,才被作为经书列入“十三经”之中,《孟子》一书是最后进入“十三经”的。它反映了孟子系统的哲学思想和社会历史观,其中“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重民思想非常可贵,而明太祖朱元璋则对此极为不满,他下令删节《孟子》中有关重民内容的章节85条,书称《孟子节文》,并不准士人学习这些删掉的内容。

66、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67、孟釐子说孔子是达者,这似乎说出了孔子的命运。

68、。。。。。。

69、战争时,老百姓的税赋必然会加重,老百姓的生命也时常受到威胁,而且战争总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容易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不信任感,大家为了生存必然会像狼对狼那样对待他人。

70、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71、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72、孔子很少称赞人“仁”,但他说管仲“如其仁!如其仁”;孟子说“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显然不符合实情。

73、司马迁著《史记》

74、孟妈妈看见孟轲天天搞这些东西,觉得这样下去孩子不会学好,就带着孟子搬家了。他们的新家旁边是一所集市,天天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小孟轲每天在集市上闲逛,时间长了,还叫了一群小伙伴,玩经商做买卖的游戏。孟妈妈看了,觉得小孩子学着吆喝叫卖、交易赚钱也不合适,便又带着孟子搬家了。

75、正统年间,宦官王振专权,作威作福,肆无忌惮地招权纳贿。百官大臣争相献金求媚。每逢朝会期间,进见王振者,必须献纳白银百两;若能献白银千两,始得款待酒食,醉饱而归。而于谦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潇洒一笑,甩了甩他的两只袖子,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诗《入京》以明志:

76、起初,孟子的家临近一座坟场。孟子童年时代经常看到有人来送葬办丧事,日子久了,慢慢地学了不少葬礼祭奠的规矩,有时候还拿把小铲子挖坑填土树立“墓碑”玩儿。

77、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

78、但是,在孟子看来,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必然会带来灾难:

79、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80、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81、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82、始作俑者

83、贫者不食嗟来之齐国有严重的饥荒。黔敖在路边准备好饭食,以供路过的饥饿的人来吃。有个饥饿的人用衣袖蒙着脸,脚步拖拉,两眼昏昏无神地走来。黔敖左手端着食物,右手端着汤,说道:“喂!来吃吧!”

84、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85、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86、战争状态下,当然是武力先行。

87、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88、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十三经是由汉朝的五经逐渐发展而来的,最终形成于南宋。分别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周礼》、《仪礼》、《论语》、《孝经》、《尔雅》、《孟子》。《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该书详实地记载了孟子的思想、言论和事迹。

89、这与孟子的思想立场相违背,所以孟子故意回避齐宣王的问题,将话题转到他的仁政思想上来。

90、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孟子的伟大事迹

91、对于那些善战者、纵横家以及开疆辟土的人,孟子认为应该给予他们相应的惩罚,而不是奖赏。

92、孟子是当时贵族的后代,孟孙氏是他的祖先。孟子早年所有的教育都来源于他的母亲,孟母为了孩子好好学习可以几次搬迁,她可以称得上是父母教育的楷模了。孟子也从小表现出来了聪敏好学的品质,他一直努力读书学习为以后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93、孟子三岁的时候死了父亲,由他母亲抚养长大。孟子的母亲没念过什么书,但是很有见地。她教育孟子的事迹流传后世,《三字经》里就有“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的句子。

94、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95、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96、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97、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运用排比,有力论证了磨难在锻炼和造就人才上的作用,发人深省。

相关文章:

精选廉洁包括哪几方面的内容【46句】 领老妈溜达的唯美句子 -摘抄57句 描写微风的句子 68句精选 离别的语录 【精选145句】 关于花开花落的唯美句子 -通用126句 摘句寻章的造句【165句精选】 几个字的语录-集合85句 用带电的继续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