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联的来历故事
1、在五代十国时期,桃符演变成了春联。据记载,当时后蜀主孟昶让张逊在桃木上题词,他写完之后,孟昶觉得不对仗,便又写道:“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是中国第一幅春联,而在当时还被成为桃符。后来纸张的出现,桃木换成了红纸。春联真正的出现是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当时,朱元璋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于是大街小巷处处贴满了春联。
2、春联一开始不称“春联”,而叫“桃符”。据说贴桃符的起源很早,当时贴“桃符”是为了用来驱除妖魔鬼怪。传说,古代有一种极其凶残的怪兽,经常作恶,危害百姓,却又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降住它。后来,有两位专门除妖的神仙,他们用桃枝降住了怪兽。于是,民间便传出,直呼偶在门上挂上刻有两位神仙名字的桃枝,妖魔鬼怪便不敢靠前。后来,这样的桃枝被称为“桃符”,“桃符”便流行下来了。
3、很久以前,在一片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有一条山脉,名字叫度朔山。度朔山又名桃都山,因为山上有一棵不知道长了多少万年的大桃树。在这桃树东北处的枝叶中间,却有一个不平常的洞,传说中的这个洞,就是所有的鬼怪出入的大门。这些鬼怪全都归两个神人管辖。这两个神人是两兄弟,一个叫神茶,一个叫郁垒,郁垒弟兄要是逮住了鬼的话,就拿去喂虎。
4、于是人们知道了桃木驱邪制鬼的特异效用,知道了神荼,郁磊是众鬼的克星,也知道了用桃符来驱伏鬼魅。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5、关于春联的来历有两种说法:
6、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7、桃符之制,以薄木版长二三尺,大四五寸,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下书左郁垒右神荼。或写春词,或书祝祷之语,岁旦则更之。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几经演变,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年画与春帖、春联两大脉络。
8、在那颗特大桃树下有间青石屋,屋里住着两位神,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磊,他们是两兄弟,专门负责把守“鬼门关”,是对所有的鬼进行检查、看管的神。哪个恶鬼胆敢作恶,他们马上将其用苇索捆绑起来喂老虎。
9、吕蒙正写春联的典故:
10、春联来源于桃符。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据说桃木有压邪驱鬼的作用。
11、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
12、“是君子容我过年;乃小人找咱讨债。还配了“看刀子”的横批。“看刀子”,万一逼得无路可走,不是自杀,就是杀人。春联一贴出,讨债的就不敢,再要账了,只能把债务推到下一年。时至今日,都流传着过年贴了春联,就不能再上门讨债的说法。
13、春联,起源于桃符(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
14、第一个版本:《论衡•订鬼》引《山海经》说:在茫茫的东海之中,有一座度朔山,山上有一片桃树,桃林中有一颗特大桃树,树枝盘曲3000多里,在桃枝疏稀的地方有一个大树洞,里面关押着成千上万的鬼,树洞的大门叫做“鬼门”,天下所有的恶鬼、善鬼都是从这里进进出出,接受检查。凡是善鬼就放行出去,凡是恶鬼都要关进来。
15、据《后汉书·礼仪志》所载,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降鬼大神“神荼”、“郁垒”的名字。“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
16、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挑漂亮的红春联贴于门上,辞旧迎新,增加喜庆的节日气氛。
17、“春联”一词的出现,来源于明代初年朱元璋大力提倡民间贴对联以迎春的历史故事,因此称为春联。经过明朝皇帝的提倡,过年张贴春联的风气日盛,这一习俗与叫法一直延续到现在。
18、春联来源于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中国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19、后来,用的画像多了,画像又不容易,人们就想起了以名代像,把神荼,郁磊或秦叔宝,尉迟恭的大名写在桃木板上悬挂在门两旁,这就初具对联的形式了。在后来,又有人觉得写那几个名字不如写点喜庆的话好,于是由过去的描绘图像或写他们的名字变成书写降祸祈福的吉祥话,进而又发展成为写两句对偶的诗句。于是便产生了所谓的“桃符诗句”,有的也叫“楹贴”。这种题桃符在楹联,便可以说是春联的雏形了。
20、一天,有个鬼母领着一大群小鬼半夜里偷偷前来营救关在桃树洞里的众鬼,两兄弟听到有异样的声音,便连忙抓兵器,谁知这兵器被小偷偷走。兄弟俩大怒,情急之时各随手折了一根桃枝,向众鬼头上打去。说来真怪,一根小小的桃枝一触到鬼的身上,它们立即像被点击似的瘫软在地上,连那凶悍无比的母鬼也老老实实的躺在地上,动弹不得,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手下的一个个“兵”被抓进树洞,最后连自己也被重重的扔了进去。这桃树洞竟然像铜墙铁壁一样牢不可破,难怪里边数以万计的鬼怪一个都逃不出来。
21、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这一时期,桃符也逐渐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并由吉祥的红色纸张制作而成。
22、据说,写春联、贴春联,并将春联帖于门上,与压邪驱鬼祈福灭灾的门神有关。一说源于画上或贴上“神荼、郁磊”两神神像,一说源于画上或贴上唐代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
23、据传,一年除夕,一个穷困潦倒的寒士,为了过个安稳年,除夕前门上贴了一个春联:
24、春联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
25、传说对联来源于五代十国的蜀国,蜀主孟昶在宫中书“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由此,传入民间。
26、春联的最早雏形是“桃符”,即用桃木刻画“神荼、郁磊”两神神像,用来驱秽辟邪,到了后来,桃符不断规范化,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
27、北宋初年宰相吕蒙正宽厚正直,对上遇礼敢言,对下则宽容有雅度。他对当时社会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愤愤不平。某年春节,一位穷苦人请他代写一副春联,吕蒙正写道:“二三四五;六七八九。”横额:“南北”。此联一经贴出,便引来一片哗然:大家始觉其“怪”,继称其“妙”!原来,这副春联最大的妙处在于弦外音:上联缺“一”,下联少“十”,正是“缺衣少食”!横批“南北”,意即“没有东西”!吕蒙正的爱民之心跃然纸上。
28、第二个版本是源于画上或贴上唐代大将秦叔宝、尉迟恭的画像。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生病,听见门外有鬼魅呼号,把这事告诉群臣。秦叔宝主动请求由他和尉迟恭披挂整齐,“武装”把守在门外,以防鬼魅作怪,太宗准奏。当天夜里,秦、尉两人在太宗龙宫门外站了一夜,果然没事。太宗十分高兴,但他考虑到也不可能天天都让秦、尉两将军来为自己“把门”驱鬼,便想出一条妙计:命令画工给他二人画像,然后把他们的画像挂在宫门左右。
29、自此以后,太宗再也没听到门外有鬼魅呼号了。唐宫这一习俗传到民间,便有了沿袭帖门神这个习惯。
30、为春节增添喜气的气氛。春联都是红底黑字或者红底金字,加之各种纹饰,符合新春的喜庆和欢乐,为春节增添了喜庆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