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孟子的故事和资料
1、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2、孟釐子说孔子是达者,这似乎说出了孔子的命运。
3、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4、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5、孟母对于孩子品格的成长同样十分看重,她的“杀豚不欺子”的故事至今让后人赞叹。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一只小猪。孟子非常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杀猪干什么?”孟母笑了笑,随口说道:“是给你吃啊。”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本来不是为孩子杀的猪,我为什么欺骗他呢?这不是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以此教育孩子做人要“言必信,行必果。”
6、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7、孟母三迁,孔融让梨。。。错了,柳下耻怒斥孔老二。。
8、始作俑者: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即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9、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10、孟子受教;
11、、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12、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13、孔子的故事:
14、在周代的等级制度中,孔子的地位相当于下大夫.孔子是个一举一动都力求合乎周礼的人.他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在家乡,他显得温和恭顺,好像不会说话;在朝见场合,却长于谈论,有些谨慎罢了;在朝廷上,国君不在之时,他与同级官员说话,侃侃而谈,理直气壮;同上级说话,和颜悦色;君主来了,既恭敬而又不安,非常之小心.
15、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16、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17、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18、孟母决定搬家,毅然带孟轲迁居到远离墓地的庙户营村。庙户营村位于现在的邹城市西北部,当时,这里是一处繁华的集镇。孟轲置身于这人来人往的闹市之中,逐渐又同集镇上的孩子一起玩起做生意的游戏,与同伴们学习商贩叫买吆喝,讨价还价,还学邻居屠夫杀猪宰羊。孟母觉得这里仍然不是培养孩子的理想场所,这样下去,孩子很容易受小商贩的影响而不认真读书。
19、孟子问为什么要这样,孟母回答说:“子之废学,若吾断斯织也!”,教育孟轲,学习就像织布,靠一丝一线长期的积累。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才能获得渊博的知识,才能成才,不可半途而废。逃学就如同断机,线断了,布就织不成了,常常逃学,必然学无所成。
20、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21、孔子贫且贱,这可以说是孔子的出身和人生起点。
22、孟母三迁
23、孟母三迁、拔苗助长、再作冯妇、五十步笑百步、王顾左右而言他、以羊换牛、一曝十寒、缘木求鱼、、、
24、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成语故事
25、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26、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27、孔子17岁的时候,鲁大夫孟釐子临终前和儿子说,“吾闻圣人之后,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
28、一暴十寒:后来的人便将孟子所说一日暴之,十日寒之精简成一暴十寒一句成语,用来比喻修学、做事没有恒心,作辍无常的一种说法。
29、断织喻学;
30、聪明来自勤奋即孔子少年的故事:孔子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关孟子的故事和资料
31、始作俑者;孟子,名轲,字子舆(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3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
33、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34、孔子的故事;
35、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36、一、三迁择邻:
37、可是孔子仍说:“不可以,未得其志。”又过了相当的时间,师襄子认为这回真的可以了。可是孔子仍然认为自己没有弹好这首乐曲。
38、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39、子羽因为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是个平庸之辈,不会有什么成就,并不太注意他。
40、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41、孟子虽然天性聪颖,但是也有一般孩子的顽皮。到学宫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开始的新鲜劲头过去了,贪玩的本性难移,有时就逃学,对母亲谎称是找丢失的东西。有一次孟子又早早地跑回了家,孟母正在织布,知道他又逃学了。孟母把孟子叫到跟前,把织了一半的布全部割断。
42、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43、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44、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45、孔子的时间观念强,曾对着河流叹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光阴一去不复返啊!就如河水这样昼夜不停地奔流吧!时间如流水,一定要珍惜.孔子之所以青史留名,是因为他懂得:时间就是财富啊!
46、“孟母三迁”原文为: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也,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复徙居学宫之傍。其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处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
47、孟母三迁;
48、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49、与孟子有关的故事:
50、三、杀豚不欺子
51、于是,孔子反复的钻研,体会琴曲的内涵,直到他看到文王的形象在乐曲中表现出来了,才罢休。
52、不舍昼夜:表示时间不停地流逝之意.
53、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54、二、断杼教子:
55、孟子名孟柯,出生于现在山东省邹城市北25华里的凫村(今属于曲阜市)。《列女传》记载,孟家最初的住处靠近一片墓地。游戏、模仿乃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经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孟母认为这样的环境会影响孩子读书,妨碍孩子正常思想的形成,会让孩子走向不健康的道路。
56、在这个集镇上刚刚居住了半年的孟母,毅然决定再一次搬迁自己的住处。他们搬到了学宫的旁边。这所学宫位于现在邹城南门崇教门外路东,是孔子之孙即子思设宫讲学的地方,后人称它为“子思书院”。后来子思的学生在此授徒讲学。
57、子羽的故事
58、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59、“孔子学琴”出自《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60、孟母三迁: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有关孟子的故事和资料
61、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62、孟轲幡然大悟,从此勤学苦读,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终于成了一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63、孔子说:“我已经掌握了这个曲子的弹法,但未得其数。”又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又说:“可以了,你已于其数。”
64、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65、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66、孔子问子游,他发现什么地方上有贤人没有?子游说:“他品行高洁端正,光明磊落,不走歪门邪道,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到我的客房里。”
67、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68、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69、孔子在学习方面是很虚心,尤为刻苦。有一次孔子随师襄学鼓琴。曲名是《文王操》。孔子苦苦的练了很多日子,师襄子说:“可以了。”
70、与孔子孟子或者其弟子有关的故事名称有:孔子学琴、孔子相师、孟母三迁(即韦编三绝)、义利之辩、实验欹器、颜回好学、孟子杀猪、孟母断织、五十步笑百步等。
71、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72、始作俑者
73、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74、子羽想得孔子真传,所以学习期间,他勤奋努力,严谨修行,学问很好。推出孔子弟子行列后,致力于修身实践,处理问题公正无私,待人很讲义气,这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不为一般人所理解。
75、杀豚不欺子;
76、油印书,:孔老二你是老几?有人说你是老二,我看你是老一!克己复礼搞复辟,你是老一
77、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78、孟子的名言很多,我最喜欢的是这些: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关于孟子的故事最著名的是:孟母三迁。
79、孔子在齐国,有机会欣赏到他认为最美妙的音乐[[韶]].谓其'尽善矣,又尽美也!'而后大受感动,一连好多天老是想着它,吃肉也没有味道了.三月不知肉味,原是形容孔子对于音乐入迷的情况.后人却借它来形容贫穷,真是怪哉。
80、。。。。。。
81、答:三个典故是三迁择邻、断杼教子、杀豚不其子。
82、侃侃而谈:不慌不忙地谈着
83、尽善尽美:形容好到极点,毫无缺陷.
84、子游欣赏子羽,有君子之才,并且把他推荐给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