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战心惊意思相近的成语
1、感情色彩贬义成语
2、成语解释惊:惊恐。担受惊恐、害怕。
3、惊心动魄、
4、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
5、胆战心惊和胆颤心惊都是正确的。胆颤心惊[dǎnchànxīnjīng]释义:形容十分害怕。出处:《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闻说便胆战心惊;岂得交吾曹为使。”
6、【拼音】:xīnjīngdǎnzhàn
7、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8、《精忠岳传》第四三回:兀术三人,听得战鼓齐鸣,心惊胆战。
9、心惊胆战、
10、提心吊胆。
11、【解释】: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12、成语解释担心害怕。指常处在惊吓、恐惧之中。
13、【解释】: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
14、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一○回:龙王见说,心惊胆颤(战),毛骨悚然。
15、是心惊胆颤,不是心惊胆战。因为这个成语四字两两都是名词和动词,。心对胆,名词,是人体的内在器官。惊对颤都是动词,表示人体器官在动,意思很明确了。那么心惊胆战,这个成语,就有点说不通了,就是对的不是很好解释了。所以心惊胆颤这个成语是对的。
16、【成语】:心惊胆战
17、例句: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妈妈铁青着脸坐在客厅里,我胆颤心惊的问妈妈怎么了,妈妈说没事,工作上遇到不开心的事情了。
18、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19、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20、担惊受怕
21、【拼音】:tíxīndiàodǎn
22、dānjīngshòupà
23、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
24、惶恐不安、惊慌失措、心惊胆战、忧心忡忡、惴惴不安、夜不能寐、寝食不安、胆颤心惊、诚惶诚恐,不寒而栗,心有余悸,胆战心惊,毛骨悚然,战战兢兢,寒心酸鼻,望而生畏,魂飞魄散,诚惶诚恐,惊恐万状,骇人听闻,栗栗危惧,大惊失色,恐慌万状,谈虎色变,汗不敢出,寒毛卓竖,担惊受怕,怛然失色,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25、它是并列关系的短语类型,心惊,胆颤,两部分都是主谓关系的合成词构成的词语,合起来就是并列关系的短语类型,例如,一五一十,善男信女,千方百计,胆大心细,粗中有细,南来北往,没大没小,你追我赶,大同小异,不破不立,不争不抢,不男不女,不明不白
26、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形容担心害怕
27、【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十七回:“众僧闻得此言,一个个提心吊胆,告天许愿。”
28、【出处】:元·无名氏《萨真人夜断碧桃花》第三折:“一个个气昂昂性儿不善,他每都叫吼捋袖揎拳,走的我腿又酸又软,不由我不心惊胆战。”
29、不寒而栗、
30、形容担心或害怕的成语:提心吊胆惶恐不安惊慌失措手足无措心惊胆战局促不安忧心忡忡担惊受怕惊恐万状心有余悸惴惴不安夜不能寐寝食不安。
胆战心惊意思相近的成语
31、《雍熙乐府·醉花阴》:不由我心中自懊恼,一会家心内焦,好着我心惊胆战,一会家内颤身
32、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三折:“俺出门红月乍平西,归时犹未夕阳低,怎教俺担惊受怕着昏迷。”
33、相似成语有:担惊受怕、担惊忍怕
34、dānjīngrěnpà
35、两个成语都表达了一种极其恐惧和不安的情绪,都可以。
36、胆战心惊和胆颤心惊,都是用来形容害怕,恐怖到极点的意思。
37、担惊忍怕
38、惊弓之鸟,汉语成语,拼音是jīnggōngzhīniǎo,意思是被弓箭吓怕了的鸟不容易安定。比喻经过惊吓的人碰到一点动静就非常害怕。出自《战国策·楚策四》
39、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
40、心惊肉跳,胆战心惊,魂不附体,胆颤心惊,惊慌失措,心惊胆裂,如履薄冰,胆惊心战,战战兢兢,忐忑不安,胆惊心颤,心神不定,惊心悼胆,诚惶诚恐,惊疑不定,胆怯心虚,临深履薄,担惊受怕,小心翼翼,胆颤心寒,一夕三迁,寅忧夕惕,如坐针毡,胆丧心惊,惶惶不安,不寒而栗,人人自危。
41、回答:悬心吊胆忐忑不安胆战心惊心惊胆颤七上八下担惊受怕
42、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三回:四更左侧,赶到箕山下,大叫:“车驾休行!李傕、郭汜在此!”吓得献帝心惊胆战。
43、通常作谓语、定语;形容人极度惊惧恐慌。
44、成语出处元无名氏《盆儿鬼》第一折:“做买卖的担惊忍怕,眼见得疏林老树噪昏鸦。”
45、心惊胆战胆战心惊提心吊胆心惊胆寒心惊肉跳心惊胆颤心惊胆跳心有余悸魂飞魄散希望它们对你有所帮助^ω^祝你学习“更上一层楼”!!!
46、【成语】:提心吊胆
47、常用程度一般成语
48、毛骨悚然、
49、战:通“颤”,发抖。形容十分害怕。心惊胆战出自元代《碧桃花》第三折:“不由我不心惊胆战,索陪着笑脸儿褪后趋前。”心惊胆颤出自元代《秦并六国平话》卷上:“王翦见李牧归城不出,持兵克日攻城。城前发喊,惊得赵王心惊胆颤,文武诸将仓皇无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