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经典小故事简短
1、一次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走散,孔子呆在城墙东门旁发呆,郑国有人对子贡说:“东门边有个人,他的前额像尧,他的脖子像皋陶,他的肩部像子产,不过自腰部以下和大禹差三寸。看他劳累的样子就像一条“丧家之狗”。子贡把这段话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孔子。孔子很坦然地笑着说:“把我的外表说成这样,实在是夸过头了。不过说我像条无家可归的狗,确实是这样!确实是这样啊!”
2、子见南子
3、儒家经典(儒家必学经典):
4、人生启示:孝是中国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也是儒家最为推崇的理念。孔子认为人子要报父母三年怀抱之恩,父母去世要守孝三年。而孟子更是提出三不孝、五不孝的思想。这些思想其实源于中国儒家性善论的主张,认为如果对父母不孝,则会产生羞恶之心和愧怍之心,而不孝会让我们的心灵永远得不到安宁!
5、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国戾,一国作乱。《大学》
6、“格物致知”的大众诠释是根据南宋朱熹学说的部分观点,认为“格物致知”就是研究事物而获得知识.道理。
7、在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思想碰撞,儒家是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出现的一个重要学派。由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所创立,后来由思想家.文学家孟子加以发展。
8、还有一次,舜在家里挖井,“暗杀三人组”趁着舜在井底时,竟然把井给填死,但是机智的舜提前在井底挖了另外一条地道,逃出生天。几次预谋已久的暗杀,舜都应对自如化险为夷,每一次逃出生天,舜就更加孝顺父母、帮助弟弟。“亲人虐我千百遍,我对亲人如初恋”,因此,舜又被看成是大孝和大善的典范。
9、孔子最著名的三个故事名称:孔子学琴、孔子改错、遵为素王。
10、这是因为子路不悦的缘故。
11、大学是我本人一直在学习的国学名著之一。
12、人生启示:中国儒家文化特别重视诚信,认为这是做人的根本。孔子说,人如果不讲诚信,都不知道他怎么活在这个世界上。那个“烽火戏诸侯”的周幽王,因为撒了两次谎,后来诸侯们都不再相信他,在犬戎兵临城下的时候,没人来救他,最后身死国灭;那个在山上呼喊狼来了的孩子,同样是两次撒谎,最后被狼吃了。所以,做人以诚信为本,这是周幽王和被狼吃掉的孩子,用生命换来的血的教训。
13、天生德于予,桓雎其如予何?《论语》
14、孟子是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山东邹城人,名轲,字子舆。人称“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著有《孟子》一书,我们常说的“王顾左右而言他”这典故,便出自此于他。
15、(现代汉语词典)将“格物致知”解释为:“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格物致知”包含现在所说的“实事求是”精神,但是,其内涵远比“实事求是”丰富。
16、孔子有许多弟子,其中有一个名叫宰予的,能说会道,利口善辩。他开始给孔子的印象不错,但后来渐渐地露出了真相:既无仁德又十分懒惰;大白天不读书听讲,躺在床上睡大觉。为此,孔子骂他是“朽木不可雕”。孔子的另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字子羽,是鲁国人,比孔子小三十九岁.子羽的体态和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
17、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锅中的饭吃。
18、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19、①《诗经》尹吉甫采集,孔子整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五经之一)
20、(大学)为“初学入德之门也”。经一张提出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八个条目是实现三条纲领的途径。在八个条目中,修身是根本都一条,“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十章分别解释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的原理来获得知识。诚意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强自身修养,提高自身素质。齐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国平天下是谈治理国家的事。
21、“明知不可而为之”,这段故事虽无孔子,这对孔子的概括真是入木三分,深刻得很。显然,这个守城门的人并不是一个等闲之辈,而是一个修养很高却隐身于市朝的大隐士。
22、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23、孔子关于学习的小故事孔子拜小孩子为师春秋时期,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周游列国,宣传他的政治主张。有一天,他们驾车去晋国,一个孩子在路当中堆碎瓦片玩,挡住了他们的去路。孔子说:“你不该在路当中玩儿,挡住我们的车!”孩子指着地上说:“老人家,您看这是什么?”孔子一看,是用碎石瓦片摆的一座城。孩子又说:“您说,应该是城给车让路还是车给城让路呢?”孔子被问住了,他觉得这孩子很懂礼貌,便问,“你叫什么名字,几岁了?”孩子说:“我叫项襄。7岁!”孔子对学生们说:“项襄7岁懂礼,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2、孔子小时候的故事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孔丘说:“都记住了。”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3、孔子文明小故事孔子尊师公元前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学生宫敬叔奉鲁国国君之命,要前往周朝京都洛阳去朝拜天子,觉得这是个向周朝守藏史老子请教“礼制”学识的好机会,于是征得鲁昭公的同意后,与宫敬叔同行。到达京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正在书写《道德经》的老子听说誉满天下的孔丘前来求教,赶忙放下手中刀笔,整顿衣冠出迎。孔子见大门里出来一位年逾古稀、精神矍铄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趋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了弟子礼。进入大厅后,孔子再拜后才坐下来。老子问孔子为何事而来,孔子离座回答:“我学识浅薄,对古代的‘礼制’一无所知,特地向老师请教。”老子见孔子这样诚恳,便详细地抒发了自己的见解。回到鲁国后,孔子的学生们请求他讲解老子的学识。孔子说:“老子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归,确实是我的好老师。”同时还打比方赞扬老子,他说:“鸟儿,我知道它能飞;鱼儿,我知道它能游;野兽,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兽我可以结网来逮住它,会游的鱼儿我可以用丝条缚在鱼钩来钓到它,高飞的鸟儿我可以用良箭把它射下来。至于龙,我却不能够知道它是如何乘风云而上天的。老子,其犹龙邪!”汉明帝敬师汉明帝刘庄做太子时,博士桓荣是他的老师,后来他继位作了皇帝“犹尊桓荣以师礼”。他曾亲自到太常府去,让桓荣坐东面,设置几杖,像当年讲学一样,聆听老师的指教。他还将朝中百官和桓荣教过的学生数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荣行弟子礼。桓荣生病,明帝就派人专程慰问,甚至亲自登门看望,每次探望老师,明帝都是一进街口便下车步行前往,以表尊敬。进门后,往往拉着老师枯瘦的手,默默垂泪,良久乃去。当朝皇帝对桓荣如此,所以“诸候、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桓荣去世时,明帝还换了衣服,亲自临丧送葬,并将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24、孟子劝齐宣王施行仁政,采取了很巧妙的论证方法。他说:“大王的侄子,有把妻儿老小交给自己朋友照顾而自己跑到楚国去游玩的。等他回来时,发现妻子儿女正在挨冻受饿。该如何处理呢?”齐宣王说:“和他断交!”孟子又说:“士师(古代司法官)不能治理自己的下属(士师下面有乎一上、遂士等属官),该如何处理呢?”王说:“罢免他!”那如果国家不太平,人民不能安居乐业,又该如何?”齐宣王左右张望,把话题扯到一边去了。
25、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论语》
26、儒家著作(由儒家人物著):
27、丧家之犬
28、但他从师学习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不去会见公卿大夫。后来,子羽游历到长江,跟随他的弟子有三百人,声誉很高,各诸侯国都传诵他的名字。
29、孔子听说了这件事,感慨他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只凭相貌判断人品质能力的好坏,结果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30、孔子误会了颜回
儒家经典小故事简短
31、⑥《论语》众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战国前期)(四书之一)
32、故为政者,每人而悦之,日亦不足矣。《孟子》
33、(大学)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数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由此登堂入室以窥儒家之门。该书从实用主义角度,对现代人如何做人、做事、立业等等均有深刻启迪意义。
34、南子,卫灵公的夫人,宋国人,富有风情,绯闻颇多。南子也是一个追星族,久慕孔子之名,如今孔子来了,得好好见一见,《史记》说:(南子)使人谓孔子曰:"四方之君子不辱欲与寡君为兄弟者,必见寡小君。寡小君原见。"孔子辞谢,不得已而见之。夫人在絺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不者,天厌之!天厌之!"
35、“王顾左右而言他”形象地刻画出了齐宣王有话不答,岔开话题的本事。孟子的设喻非常精巧,先言与王无关之事,接着把话题迅速返回到齐宣王身上,让其很是尴尬,只好东张西望,东拉西扯以转移话题。
36、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
37、舜生长在一个“问题家庭”,舜的父亲是个瞎子,人称“瞽叟”;继母心狠手辣,同父异母的弟弟更是以搞死舜抢两个嫂子为最高理想。
38、①《春秋》孔子(春秋中期)(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私人编著的通史)(五经之一)
39、您好!很高兴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40、然而,子路也不是一般人啊,他的不悦肯定有其道理,况且,因子路不悦,导致他的老师竟然反复对天发誓:"天厌之"。
41、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42、儒家主要著作孔子的(论语).(春秋).(礼记)。孟子的(孟子)等。其中有名的典故如:格物致知。“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来自于(礼记·大学)。
43、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44、②《大学》曾子(春秋后期)(四书之一)③《中庸》子思(战国前期)(四书之一)④《孟子》孟子(战国中期)(四书之一)⑤《荀子》荀子(战国后期)
45、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46、这就是"子见南子"。按理,这一次会见,不过是极普通的一个追星族与名人的见面,然而,不少史籍都对此予以记载,其奥妙何在?
47、子路这人也怪,自己的老师去见了一个漂亮的女粉丝,有什么值得小题大做的呢?
48、关于儒家学术的例子,我们简单列举几个:
49、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儿子哭着跟着她。母亲说你回去,我回来时为你杀猪。妻子刚从集市上回来,曾子就要给儿子杀猪吃。曾子的夫人舍不得,说那不过是和孩子开的玩笑而已。曾子说,父母对孩子的教育,身教重于言传,现在你欺骗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骗别人,于是就杀猪煮肉给孩子吃了。曾子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言而有信、诚实无欺是做人的原则,吃不吃猪肉,这是关乎诚信的大问题。
50、他们组成紧密协作的“暗杀三人组”,处心积虑搞死舜。有一次舜在房顶维修房屋,“暗杀三人组”竟然将梯子抽掉,放起火来,想烧死舜。但是机智的舜把手中的草甸当作降落伞,像飞鸟般飘然落地,回头一笑走了。
51、知其不可而为之
52、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论语》
53、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54、一轨九洲,同风天下。《春秋》
55、《论语•宪问》:“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意思是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
56、孔子建构了完整的“德道”思想体系,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