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府诗集全部的诗
1、参考资料来源:
2、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3、乐府诗属于古体诗,对格律要求远不如后代的近体诗,但并不是没有格律。
4、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5、《长歌行》——汉代佚名
6、泣弹再三叹,问君是何故。
7、译文:园中的葵菜都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
8、《江南》——汉代佚名
9、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10、乐府诗分抒情诗,叙事诗,寓言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悼亡诗,行旅诗,咏物诗等
11、四围众好女,妾直个中人。
12、《陌上桑》——汉代佚名
13、乐府句式比较自由,三言至六言都有,格律诗则有严格限制。
14、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15、行人见到罗敷,就放下担子捋着胡须注视她。年轻人看见罗敷,禁不住脱帽重整头巾。耕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犁地,锄田的人忘记了自己在锄田;以致于农活都没有干完,回来后相互埋怨,只是因为贪看了罗敷的美貌。
16、乐府诗形式很灵活,三言、四言、五言、六言杂言都可以,不象近体诗有严格字数要求。乐府诗同样讲究排偶对仗,只不过不象近体诗固定要求在某一句对仗,随意性相对较大。乐府诗的平仄就远不如近体诗要求严格了,几乎可以不讲究。乐府诗也讲究押韵,但不象律诗或绝句要求一韵到底或者某几句押韵。很洒脱,可以一韵到底,也可以隔句押韵,甚至还可以跳几句再押韵,中途变韵也行。所以乐府诗并不是完全随意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也有一定规律性的。
17、再后来就连并不如乐而只是在体裁上模仿这种歌词的作品,也被称为乐府诗了,乐府诗词来自于下层文化土壤,所以它由语言朴实,风格直爽的特点,可以算是当时的民间通俗文学。汉武帝时,汉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在此基础上完成了许多事业,比如伐匈奴,通西域,尊儒术,立制度等。
18、《孔雀东南飞》——汉代佚名
19、译文:上天啊,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20、译文:孔雀朝着东南方向飞去,每飞五里便是一阵徘徊。“我十三岁就能织出白色的丝绢,十四岁就学会了裁衣。十五岁学会弹箜篌,十六岁就能诵读诗书。十七岁做了你的妻子,但心中常常感到痛苦伤悲。你既然已经做了府吏,当然会坚守臣节专心不移。只留下我孤身一人待在空房,我们见面的日子常常是日渐疏稀。”
21、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22、匆匆别离色,劳劳挂念声。
23、乐府与格律诗相比,其特点显而易见。
24、乐府是自秦代以来朝廷设立的管理音乐的官署,汉武帝时期大规模扩建,从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后人统称为汉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了一种诗歌体裁(1976年在秦始皇陵区出土了一件钮钟,上书错金铭文:“乐府”,2000年在西安秦遗址出土“乐府承印”封泥一枚,进一步肯定了这一史实,乐府始于秦朝而非汉武帝时期。)
2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26、建乐府适宜采集音乐和歌词就是其文化建设工作的一部分。班固的“两都赋序”中说大汉初定,目不暇己,武宣之势,乃崇李官,考文章,内设金马石渠之属,外兴乐府斜率之事。
27、乐府诗不是格律诗,而是西汉的时候官方采集的一种诗体。乐府本来是汉武帝时所建立的,音乐机构的名称,后来用于指这个官署所搜集保存流传,并且能够进入乐的诗歌,习惯上我们也称这种诗尸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为乐府。
28、《木兰诗》乐府诗集〔南北朝〕
29、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30、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乐府诗集全部的诗
31、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32、乐府是歌,合乐演唱,格律诗则已脱离了音乐,成为独立的文体。
33、节选原文:
34、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35、《乐府诗集》把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和新乐府辞等12大类﹔
36、红烛罗帐昏,雁过音信沉。
37、译文:太阳从东南方向升起,照到我们秦家的小楼。秦家有位美丽的女儿,自家取名叫罗敷。罗敷善于采桑养蚕,有一天在城南边侧采桑。用青丝做篮子上的络绳,用桂树枝做钩笼。头上梳着堕马髻,耳朵上戴着宝珠做的耳环;浅黄色有花纹的丝绸做成下裙,紫色的绫子做成上身短袄。
38、乐府是汉代封建王朝建立的管理音乐的一个宫廷官署。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主要掌管音乐,并监管搜集各地的民歌,配上音乐,便于在朝廷宴饮或祭祀时演唱,乐府搜集演唱的诗歌被称为乐府诗。
39、乐府体是在形式上类似乐府诗的汉族诗歌体裁。主要是指自两汉至南北朝由当时的乐府机关所采集或编制的用来入乐的诗歌。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后来许多文人作品,只是用乐府体写作,并不配乐。文学史上,乐府体诗主要包括汉代乐府诗和后世作家的仿作。[乐府体]
40、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
41、这说明到那个时候,才有了治礼作乐的需要和条件。汉书礼乐志也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斜率都办,可见乐府的任务主要是采诗,也就是对民间音乐及歌词的采集和整理,其实周代早已有这种做法采集来的诗歌,除了作为宫廷贵族的风雅娱乐品外,也能从中了解政治得失,民心向背,所谓“观风俗以知兴衰”,汉朝立乐府就是对周代重视民间歌谣的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42、《乐府诗集》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民歌精华所在。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社会生活面很广,主要辑录汉魏到唐、五代的乐府歌辞兼及先秦至唐末的歌谣,共5000多首。它搜集广泛,各类有总序,每曲有题解。乐府原是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其中就包括著名的民歌《木兰诗》。
43、乐府的语言比较质朴自然,接近口语,格律诗的语言则讲求精炼。
44、乐府没有严格的平仄对仗䛅韵要求,格律诗则要求甚严。
45、这使当时的民歌由民间进入庙堂,进入文人的视野,使这份文化遗产有了广泛流传和长远保存的可能,从而普遍成为作家们学习和加工的对象,所以是有积极意义的。
46、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47、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48、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49、周匝多佳人,何独钟妾身。
50、其中又分若干小类,如横吹曲辞下又分汉横吹曲、梁鼓角横吹曲等类;相和歌辞又分为相和六引、相和曲、吟叹曲、平调曲、清调曲、瑟调曲、楚调曲和大曲等类;清商曲辞中又分为吴声歌与西曲歌等类。
51、《上邪》——汉代佚名
52、“每天当鸡叫的时候我就进入机房纺织,天天晚上都不能休息。三天就能在机上截下五匹布,但婆婆还故意嫌我缓慢松弛。不是我纺织缓慢行动松弛,而是你家的媳妇难做公婆难服侍。我已经受不了你家这样的驱使,徒然留下采也没有什么用处无法再驱驰。你这就禀告公公婆婆,及时遣返我送我回娘家去。”
53、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译文:江南又到了适宜采莲的季节了,莲叶浮出水面,挨挨挤挤,重重叠叠,迎风招展。在茂密如盖的荷叶下面,欢快的鱼儿在不停的嬉戏玩耍。一会儿在这儿,一会儿又忽然游到了那儿,说不清究竟是在东边,还是在西边,还是在南边,还是在北边。
54、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55、根据《汉书·礼乐志》记载,汉武帝时,设有采集各地歌谣和整理、制订乐谱的机构,名叫“乐府”。后来,人们就把这一机构收集并制谱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到了唐代,这些诗歌的乐谱虽然早已失传,但这种形式却相沿下来,成为一种没有严格格律、近于五七言古体诗的诗歌体裁。
56、心已许君睹,却是窈窕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