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文艺句子 >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1、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2、兴也罢,衰也罢,喝罢。

3、百岁养儿子---难得

4、沙石打青石--实(石)打实(石)

5、水煮石头---难熬

6、张三说:“你的话变得好快呵!”

7、寿星弹琵琶--老生常谈(弹)

8、水中捞月---无处寻

9、晒干的爆竹---有火就大叫

10、立湖石于江心,岂非假岛;

11、和尚分家--多事(寺)

12、戏台上的鞭子--加码(假马)

13、背着八面找九面---没见过十(世)面

14、才学理发就碰上个大胡子---难理(提)

15、盲人做油条--瞎咋乎(炸糊)

16、男人不打老婆--好福气(夫妻)

17、和尚的房子--妙(庙)

18、披衣靸鞋而走,急事急事;

19、眉毛上吊钥匙---开眼

20、云间闪电,霍光出自汉中。

21、回答者:wyy1999wy-童生一级11-1021:21

22、王胖子跳井---下不去

23、从手插进染缸里---左蓝(难)右也蓝(难)

24、椰瓢作盏,尊前委的不钟。

25、斧子破毛竹--着急(斫节)

26、狗等骨头---急得很

27、生铁铸土地爷---硬神(撑)

28、着火挨板子---两头发烧

29、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

30、纸糊的炉子--过(锅)来就不行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31、腊月里打赤膊---心火太重

32、空梭子补网--没法治(织)

33、碓窝子做帽戴---顶(担)当不起

34、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

35、火绒子脑袋---沾火就着

36、弃甲曳兵而走,宣抚尚书。

37、树小荫凉少--照应(罩影)不到

38、肚子里撑船--内行(航)

39、咸菜蘸大酱--太严(盐)重了

40、旱魅拜夜叉--尽(精)见鬼

41、顺风帆逆风帆,帆迟帆快;

42、秃子脱帽子--头名(明)

43、船上失火---急坏岸上人

44、鱼网里的山鸡---有翅难飞

45、蒙虎皮于马背,谓是斑彪。

46、乌龟爬在门坎上---进退都要跌一跤

47、空蒸笼上锅台--争(蒸)气

48、眼睛看在鼻尖上---一寸光

49、火烧到额头---迫在眉睫

50、河边洗黄莲--何(河)苦

51、火烧辣椒---呛死人

52、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53、咸肉汤下面--不用言(盐)

54、秀才做诗--有两手(首)

55、大海里捞针---不知从何下手

56、春天的果园--有道理(桃李)

57、泥鳅打鼓--乱谈(弹)

58、阎王搓麻绳---结(急)鬼

59、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

60、没有赶庙会--莫急(挤)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61、城隍老爷的胡豆--鬼吵(炒)

62、前有狼后有虎---进退两难

63、地狱里活命---难见天日

64、下雨天背棉絮---越背越重

65、螺蛳壳里做道场---难

66、城隍庙的鼓--鬼瞧(敲)

67、猫哭耗子-----假慈悲其中“猫哭耗子"是举的一个例子,它引申出来含义是对一个人的关心是假的,并不是真心的.

68、鸟入笼中---有翅难飞

69、草滩失火--留情(青)

70、脚板上钉钉---寸步难行

71、马高蹬短---上下两难

72、木屐为鞋,足下果然无履;

73、无米之炊---难做

74、豆腐干煮肉--有份数(荤素)

75、何家姑娘给郑家--正合适(郑何氏)

76、两手提篮---左篮(难)右也篮(难)

77、枣核截板--没几句(锯)

78、豆箕柴着火--着急(箕)

79、菜勺挖耳朵---下不去

80、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81、竹山里试犁---寸步难行

82、猫儿竹下乘凉,全无暑气;

83、大船载太阳--勉强度(渡)日

84、“叉”对“又”说:什么时候整的容啊?脸上那颗痣呢土地庙里的菩萨---没有见过大香火

85、没钱买海螺--省些(吸)

86、明上海知县郑洛书、华亭知县聂豹戏对。“落书”谐“洛书”,“孽报”谐“聂豹”

87、豆腐干---压成的

88、和尚拖木头--出了事(寺)

89、算命先生说:“昨日甲子生的还在狱中未放,何况你是丙子生(谐音“饼子生”)的?”

90、咸菜煮豆腐--不必多言(盐)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91、“人”对“从”说:你怎么还没去做分离手术?

92、豆腐乳做菜--哪还用言(盐)

93、明胡唯庸、袁柳庄戏对。“无履”谐“无礼”,“不钟”谐“不忠”

94、泥菩萨身上长草--慌(荒)了神

95、穷木匠开张--只有一句(锯)

96、火钳子修表---没处下手

97、小鸡吃黄豆---够呛

98、弃甲曳兵而走,常输常输。

99、饭锅里冒烟--迷(米)糊了

100、了鸡,马上改口说:“不予张三却予谁?”

101、扯铃扯到半空中--空想(响)

102、到水边才脱鞋---事到临头

103、卖虾米不拿秤--抓瞎(虾)

104、泥水匠招手--要你(泥)

105、沙滩上行船---进退两难

106、瘸子下山---这步容易下步难

107、赶鸭子上架---难呀

108、岩缝里的笋---挟得紧紧的

109、挖了眼的判官--瞎管(鬼)

110、烂泥路上拉车---越陷越深

111、墙头上睡觉---翻不了身

112、茶馆里招手--胡(壶)来

113、狐狸吵架--一派胡(狐)言

114、扭紧了发条的闹钟---憋得足足的

115、小孩子上楼梯---步步都是坎子

116、乌龟爬泥潭---越爬越深

117、有一个叫张三的佃户,年终去给地主交租,并佃第二年的田。

118、药铺里开抽屉--找玩(丸)

119、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八仙,神话传说中的八位神仙,即汉钟离、铁拐李、吕洞宾、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曹国舅、何仙姑.他们都能用各自的方法御风驾云.比喻都有本领或都有背景.

120、打架揪胡子--谦(牵)虚(须)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121、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

122、作老人请算八字,在酒席旁算命。

123、隔日,贵官重新办酒设宴。有两人想救厨子,一人扮作算命先生,另一人扮

124、橄榄核垫台脚---横不得,竖不得

125、十五只吊桶----七上八下:用十五个吊桶从井里打水,七个上井,八个下井.形容人心神不定.

126、两把号吹成一个调--想(响)到一块来了

127、蝴蝶花间向日,更有风来。

128、炕上安锅--改造(灶)

129、观音堂里着火--妙哉(庙灾)

130、炒虾等不得红---真性急

131、咸盐吃多了--尽管闲(咸)事

132、纸糊的凳子--不能做(坐)

133、泥水匠无灰--专(砖)等着

134、嗓子里撒把胡椒粉---够呛的

135、眼睛长在屁股上---只看见自己的一堆屎

136、榨油房里的铁圈---箍得梆梆紧

137、“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138、骑在虎背上---即上难下

139、玻璃菩萨--明白人(神)

140、鸡啄蚂蚁--正合适(食)

141、牛踩瓦泥---团团转

142、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前部分是一个现象,后面是对这个现象表面意思的说明,这里则引用了谐音字来表达其它的含义,指的是事情进行的方式按照惯例进行.

143、老母猪钻篱笆---进退两难

144、说着风,便扯篷---太性急了

145、滑了牙的螺丝---团团转

146、两手捧寿桃--有理(礼)

147、河中间斩竹篙---两头不到岸。

148、城隍老爷的马--不见奇(骑)

149、鸡脑袋上磕烟灰--几(鸡)头受气

150、狐狸骑老虎--狐假(驾)虎威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151、某学童集孔门弟子戏对。“闵子牵”谐“闵子骞”,“白牛”谐“[冉]伯牛”,“白公骑”谐“百公琦”,“公冶场”谐“公冶长”

152、庵庙里的尼姑——没福(夫)

153、油浇蜡烛--一条心(芯)

154、竹篮打水——一场空用竹篮打水,水会从缝隙中流走,所以是白费功夫.比喻花了时间,精力或吃了苦头,到头来却什么也没得到.楼主..您如果还需要在告诉我

155、蚂蚁爬槐夸大国---小见识

156、泥水匠整耗子--敷衍(眼)了事

157、雪飘僧顶,犹如舂粉擂槌。

158、狗吃黄瓜--错了时(食)

159、赵匡胤流鼻血--正(朕)在红

160、河里长菜--不焦(浇)

161、上海秀才下第,只为落书;

162、老鼠碰见猫---难逃

163、筷子穿针眼---难进

164、沙滩上行船--搁(起)浅了

165、拳头舂辣椒---辣手

166、怀里揣蓖子--舒(梳)心

167、编辑本段【歇后语—焦急类】

168、“暑”谐“鼠”,“风”谐“蜂”

169、谐音救人

170、油锅里煮豆腐---越煮越燥

171、床底下点蚊香--没下文(蚊)

172、面条点灯--犯(饭)不着

173、井底下的青蛙---只看见簸箕大的一块天

174、狗吃青草--装样(羊)

175、某贵官请宴。厨子因所煎的饼子夹生,被贵官打入狱中。

176、拔苗助长---急于求成

177、肩膀上生疮---不敢担

178、泥塘里滚碓臼---越滚越深

179、赵匡胤爬城墙---四门无路

180、小孩子喝烧洒---够呛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181、一分钱的酱---难烩(会)

182、筷子搭桥---难过

183、针尖上落芝麻---难顶

184、火烧湿竹子---直爆

185、怀里揣马勺--诚(盛)心

186、没有庙会了---别挤(急)

187、白公骑乌马,赶公冶场。

188、老人故意大声说:“丙子生。”

189、从门逢里看大街---眼光太窄了

190、拉胡子过大街--谦虚(牵须)

191、怯木匠--就是一句(锯)

192、狗吃豆腐脑--闲(衔)不着

193、拐子进医院--自觉(治脚)

194、武大郎上墙头---上得去,下不来

195、怀里揣棉花--软(暖)心

196、灶神上贴门神--话(画)中有话(画)

197、青蛙跳在大鼓上--懂懂(咚咚)

198、老人装作不乐,问:“才说一个年头,又无时日,怎么就已说不好?”

199、麦柴秆吹火--小气(器)

200、盲人戴眼镜--聪(充)明

201、闵子牵白牛,过王子店;

202、谐音笑话

203、黄鼠狼带牛铃---叮当(担当)不起

204、谐音歇后语

205、尤秀才对雷和尚。“油”谐“尤”,“擂”谐“雷”

206、祝允明对某友。“帆迟”谐“樊迟”,孔子弟子;“帆快”谐“樊哙”,汉初大将;“橹直”谐“鲁直”,宋黄庭坚字;“橹扳”谐“鲁班”,古代巧匠

207、清代江南一酒馆生意萧条,有书生为题此联,生意渐好。“管”谐“馆”,“罢”谐“吧”

208、泥水匠的瓦刀--光图(涂)表面

209、城隍老爷戴孝--白跑(袍)

210、耳朵在此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211、穷人买米--一声(升)头

212、冷锅煮雪---难溶

213、狗长犄角--洋(羊)气

214、寿星打靶--老腔(枪)

215、空中挂灯笼--玄(悬)了

216、高梁秆子担水---挑不起来

217、卖布不带尺--存心不良(量)

218、筛子眼里夹的米---上不去也下不来

219、的事,地主见他两手空空,便两眼朝天地说:“此田不予张三种。”

220、算命先生连连大声叫:“不好不好。”

221、龟盖量米--什么声(升)

222、歪头和尚拜忏--不对劲(颈)

223、文征明对徐祯卿。“假岛”谐“贾岛”,“斑彪”谐“班彪”

224、园外竹笋--外甥(生)

225、护国寺买骆驼--没那个事(市)

226、苍蝇飞进牛眼里--找累(泪)吃

227、拄拐杖下煤窑--步步倒霉(煤)

228、冻豆腐--难办(拌)

229、椅子底下着火---烧着屁股燎着心

230、上午栽树,下午取材---心太急了

231、张三明白这句话的意思,立刻从袋子里把鸡拿了出来。地主见

232、下雨天担稻草---越担越重

233、老鼠子眼睛---一寸光

234、苏州的蛤蟆---南蟾(难缠)

235、坐井看天---见识太少

236、公鸡戴帽子--官(冠)上加官(冠)

237、纸做的栏杆--不能依(倚)靠

238、了一副猪耳朵。

239、冷锅炒热豆子--越吵(炒)越冷淡

240、两百钱的花生--有得驳(剥)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241、戏台上的垛口--不成(布城)

242、张天师跪在泥水里--求情(晴)

243、鼻孔喝水---够呛

244、香棍搭桥---难过

245、机(鸡)而作’。”

246、草泥塘里翻泡--发笑(酵)

247、船尾拔钉,孔子生于舟末;

248、肩膀上放烘笼--恼(脑)火

249、孙猴子坐金銮殿--不象仁(人)君

250、一块硬骨头---不好啃

251、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

252、筒车打水---团团转

253、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

254、没有底的棺材--不成(盛)人

255、赵匡胤卖包子--御驾亲征(蒸)

256、张果老的驴--不见奇(骑)

257、算命先生:“尊老庚甲为哪一年?”

258、热锅上的蚂蚁---走投无路

259、空棺材出丧--目(木)中无人

260、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

261、抓蜂吃蜜--恬(甜)不知耻(刺)

262、放牛的吃螃蟹--不待言(带盐)

263、麻雀抬轿---担当不起

264、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265、怀儿婆过独木桥--铤(挺)而(儿)走险

266、炒咸菜放盐--太闲(咸)了

267、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

268、兵部尚书夏元吉、给事中周大有戏对。“急事”谐“给事”,“常输”谐“尚书”

269、春秋望田头--专门找差(岔)儿

270、熬尽了灯油——烧心(芯)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271、和尚坐岩洞--没事(寺)

272、扯胡子过河--谦虚(牵须)过度(渡)

273、一脚踩在桥眼里---上下两难

274、摔了个跟头捡了个元宝——歪打正着形容事情十分凑巧,偶然获得成功.

275、去买两根竹竿来。”

276、见鸡而作

277、矮子过河——安(淹)心

278、螺蛳壳里赶场---地方太狭小了

279、白菜叶子炒大葱--亲(青)上加亲(青)

280、药店里的甘草--少不了的一位(味)

281、草把作灯--粗心(芯)

282、羊头插在篱笆上---伸首(手)容易缩首(手)难

283、老鼠钻牛角---步步紧

284、鱼池里下网--多余(鱼)

285、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猪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

286、一面官司---不好打

287、茶食店里失火--果然(燃)

288、乌龟垫床脚---硬撑

289、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290、解衣脱冕而行,舍人给事;

291、驴皮贴墙上--不象话(画)

292、和尚的脑壳--没法(发)

293、荞麦皮打浆糊--两不沾(粘)

294、乌龟摔在靛壳里---壳蓝(可难)

295、带马桶坐大堂--赃(脏)官

296、人心隔肚树隔皮---难相识

297、花椒掉进大米里--麻烦(饭)了

298、面条点灯--犯(饭)不着妈妈的众姐姐--多疑(姨)

299、篾匠赶场担一担---前后为篮(难)

300、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301、画上的马--不奇(骑)

302、常见谐音对联

303、兔子上树---赶急了

304、还得先送一只鸡给他。

305、草帽子当锣--想(响)不起来

306、西山出太阳---难得

307、手榴弹的脾气---一拉就火

308、地主答道:“方才那句话是‘无稽(鸡)之谈’,此刻这句话是‘见

309、丝线打结巴---难解

310、一餐吃个大胖子---谈何易

311、营火虫的屁股--没大量(亮)

312、回答者:593472940-试用期一级11-1021:29

313、“由”对“甲”说:这样练一指禅挺累吧?

314、编辑本段

315、解缙对某友。“舟”谐“周”,“霍光”谐“火光”

316、硫磺脑袋---沾火就着

317、俗语,也称常言,俗话,这三者应该是同义词。俗语一词,已经普遍用作语言学的术语;常言一词,带有文言的色彩;俗话一词,则有口语的气息。有的文章中偶尔也把俗语称作成语。俗语和成语都是汉语中的约定俗成的语言形式,二者关系密切。“约定俗成”这一成语,就包含着俗、成二字。但从学习的角度来看,它们还是各有特点的。试比较下列例句:甲、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乙、弱肉强食甲、多年的老歪树,直不起来了乙、积重难返甲、后长的牛角,比先长的耳朵长乙、后来居上甲、捡了芝麻,丢掉西瓜乙、因小失大甲、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乙、分道扬镳甲、前怕狼,后怕虎乙、畏首畏尾甲、打破砂锅问到底乙、刨根问底甲、王八看绿豆,对上眼儿乙、一见锺情以上各组例句,甲、乙意思相同,甲为俗语,乙为成语。俗语以形象为主体;成语以精练为特色。俗语多为完整的句子,长短不一,运用时可以变通;成语多为四个字的稳定结构,形式整齐。俗语流行于人民群众的口头上,文字上保持着通俗的特点;成语多用作书面语,文字上趋向典雅。从这一比较中,可以从主要方面作出界定:俗语是以形象为主体的通俗的口语,它的结构形式相对稳定,而在实际运用中可以灵活变通。这是俗语的主要内涵,就外延来说,它跟成语难免有交错的情况。俗语虽然以形象为主体,但也不排除精练;成语虽然以精练为特色,但也不排除形象。成语虽然绝大多数是四字结构,但也有一些是由四个以上的字组成的;俗语句式虽然长短不齐,但也有少量是由四个字组成的。俗语虽然多为口语,但已广泛进入文学作品,甚至哲学、科技图书中也经常用到;而随着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成语在口语中也经常使用。这样,俗语跟成语,就可能互相渗透,存在着交错现象。如:①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形象,八个字,成语→俗语)③雪上加霜(形象,四字,俗语→成语)④习惯成自然(精练,五字,俗语→成语)⑤不敢越雷池一步(形象,精练,七字,俗语←→成语)俗语是口语型的,成语是书面语型的。这些语例,兼有俗语和成语的某些特点,看来俗语辞典、成语辞典都可以收录,好在这种情况并不算多。俗语和成语,有时候也可能互相转化,并同时存在。例如:①板凳没焐热←→席不暇暖②打老鼠又怕碰破玉瓶儿←→投鼠忌器③火烧眉毛顾眼前←→燃眉之急④鸡蛋碰石头←→以卵击石⑤鸡飞蛋打一场空←→鸡飞蛋打⑥拉完磨杀驴←→卸磨杀驴⑦鲁班门前弄大斧←→班门弄斧⑧没喝过墨水←→胸无点墨⑨怕噎了嗓子不吃饭←→因噎废食⑩什么病吃什么药←→对症下药①①一网打尽满河鱼←→一网打尽俗语语句结构如果趋向整齐,就有可能转化为成语;成语如果增加形象化的成分,就有可能转化为俗语。俗语转化为成语,仍然可以保持它的形象性;成语转化为俗语,如果缺少形象,就要加以补充,往往转化为歇后语。(参见下文歇后语)俗语与成语,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俗语有俗语的优点;成语有成语的长处。俗语使得描写生动活泼,成语使得论述铿锵有力,都值得很好学习。二,谚语和格言有些图书把俗语、谚语并称为俗谚,把它们汇编在一起。汇编在一起是可以理解的,但二者并不相等。谚语只是俗语的一部分,它是一些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的俗语。如:①白酒红人面,黄金黑世心②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③国家的事再小也是大的,个人的事再大也是小的④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⑤江山易改,本性难移⑥金子碎了分量在⑦靠山山倒,靠水水流⑧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⑨墨是可以磨浓的⑩男人有钱就变坏;女人变坏就有钱①①人心齐,泰山移①②咬人的狗是不露牙的①③只要功夫深,铁尺磨成针格言也总结知识经验,寓有思想意义。但仔细区分,仍稍有不同。格言所总结的知识经验主要是社会方面的,多属逻辑思维,是哲理性的语句,常出自名人名著;而谚语总结的知识经验不限于社会方面,也包括自然科学、生产实践(如农谚),它出自人民群众之口,多属形象思维,是文学性的语言。这种区别,应该把格言归入书面语一类,把谚语归入口语一类。但是,也难免有交错的情况。甲,满招损,谦受益(书面语)乙,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口语)甲,有志者事竟成(书面语)乙,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口语)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书面语)乙,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口语)以上三组,严格地说,甲为格言,乙为谚语。但是,由于人们教育水准的提高,这些带有文言色彩的格言也进入了口语。我们只能尽可能地加以区分,而不得不承认,实际上存在一些交错现象俗语中一部分为谚语,另一部分是描述性的语句,它们并没有总结知识经验,而只是表述一种情态。如:①不认这壶酒钱②不知道哪头炕热③蝉曳残声过别枝④横挑鼻子竖挑眼⑤眉毛胡子一把抓⑥起大早,赶晚集⑦求爷爷,告奶奶⑧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⑨摇头不算点头算⑩中看不中吃①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①②走了穿红的,来了穿绿的这一部分语句是描述性的,跟总结知识经验的谚语不同,而又无确定的术语,现在只是笼统地称为俗语,实在有必要把它跟谚语区别开来,给它一个确定的名称。有的图书称之为“惯用语”,但所涉及的语言现象,却是“俚语”,如:背靠背、开夜车、乱弹琴、磨洋工、冤大头,等等。笔者以前在《俗语五千条》的前言中,曾用“熟语”来称呼描述性的俗语。熟语这一术语的定义,也不十分明确,有的辞典又把它当作高于俗语、成语的术语来使用,而它本身又跟“俗语”的读音近似,某些方言区甚至就是同音词,作为术语,自身有不足之处。再三斟酌,觉得不如用“俚语”来代替。俚语,这个术语有时跟俗语相混,俚俗并称。这个“俚”,跟“乡里”之“里”有关,望文生义,也就是里人(乡下人)的意思。俚语常指带有方言色彩的土语。既然它有时跟俗语相混,而“惯用语”实际上又多指俚语,不如就借用“俚语”一词,来专指这些描述性的俗语。四,歇后语、俏皮话歇后语、俏皮话,基本上是同义词。歇后语是语言学上的术语,俏皮话是口头上的称呼。歇后语形式上是半截话(前半为形象或事例,后半为解释、说明),实际上是要把话说得更形象些,更具体些。因此,歇后语应该包括在俗语之内。不过,歇后语中的形象常常是漫画式的,带有戏谑调侃的色彩。它用种种修辞手段,对字、词、语、句(包括俗语本身)加以修饰,使之生动活泼。因而跟谚语、描述性俗语(改称俚语),又有些不同。如:①水仙不开花,装蒜(修饰词)②猫哭耗子,假慈悲(修饰词组)③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己人不认自己人(修饰句子)④木匠戴枷,自作自受(修饰成语)⑤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修饰俗语本身)有些成语,为了增强形象性,往往会转化成歇后语。①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②金弹子打鸟,得不偿失③绿绸缎上绣牡丹,锦上添花④磨道里走路,没头没尾⑤螃蟹过河,七手八脚⑥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⑦屎壳郎变知了,一步登天⑧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⑨阎王爷出告示,鬼话连篇歇后语良莠不齐,有些歇后语内容和形象,均不见佳,有一部分,甚至是语言垃圾,不宜滥用。有些常用的歇后语,形象较好,前后结合得比较紧密,已经跟谚语、描述性的俗语(俚语)近似。如:①黄鼠狼看鸡,越看越稀(前为形象,后为解释,经验之谈→谚语)②竹篮子打水,一场空(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③芝麻开花,节节高(前为形象,后为解释,描述性俗语→俚语)综上所述,谚语,俚语(描述性的俗语),歇后语,这三部分构成俗语的整体。俗语属于口语型的语句,与书面语型的成语、格言有所区别,它们是汉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两大系统。谚语是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固定语句,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的结晶。谚语虽然简单通俗,但反映的道理却非常深刻。歇后语歇后语,是我们中国人特有的智慧与趣味语言,也是民间爱用的一种语法。歇后语是广大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例如:一个巴掌打不响--<孤掌难鸣>;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我们有理由认为,这是当时流行在民间的俗语,是出于一般人民的生活经验。这类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相信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寄鹅毛,物轻人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关于歇后语的分类,向无定说。何况还有不少歇后语,一身兼有几种性质,要划分得十分科学,是比较困难的。为了便于查阅,我们将歇后语条目中凡带有谐音字的归入一类,其余的按照比喻部分的性质分为三类。第一,谐音类。如:空棺材出葬-<目(木)中无人>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个意义。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才能领悟它的意思。因而也更饶有兴味。第二,喻事类。如:弄堂里搬木头-<直来直去>冷水发面-<没多大长劲>这类歇后语,是用实在的或想象的事情作比方。如果对设比事情的特点、情状有所了解,也自然能领悟后半截的"谜底"。第三,喻物类。如:秋后的蚂蚁-<蹦达不了几天>棋盘里的卒子-<只能进不能退>这类歇后语,则是用某种或某些物件作比方。了解设比物的性质,也就能领悟它的意思。第四,故事类。如楚霸王举鼎-<力大无穷>曹操吃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这类歇后语,一般是引用常见的典故、寓言和神话传说等作比方。上述两例,只要知道项羽、曹操故事的,一般也能了然。遇有交叉兼类情况的,则归入其特点更为明显的一类。如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这一歇后语兼喻物、谐音,现归入谐音类。歇后语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浓郁的生活气息,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

318、涨潮橹退潮橹,橹直橹扳。

319、吃了秦椒烤火---里外发烧

320、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321、灯盏无油---火烧芯(心)

322、“兵”对“丘”说:看看战争有多残酷,俩条腿都炸飞了!

323、挂着腊肉吃斋---难熬

324、王八肚子上插鸡毛---龟(归)心似箭

325、赵九龄对张焘。“给事”谐“急事”,“尚书”谐“常输”

326、咸菜烧豆腐--有言(盐)在先

327、癞蛤蟆垫桌子角---死撑活挨

328、赶水牛上山---逼到头上了

329、弄堂里跑马--题(蹄)难出

330、两口子锄地--不顾(雇)人

15个吊桶打水下一句歇后语谐音

331、没角的牛--假骂(马)

332、去时,他把一只鸡装在袋子里,交完租,便向地主说起第二年佃田

333、火烧岭上捡田螺---难得寻

334、心里该有数吧!”

335、张天师下海--莫(摸)怪

336、线板上的针--憋(别)着

337、纸糊的琵琶--谈(弹)不得

338、婆婆太多---媳妇难当

339、雨打儒冠,好似盛油木杓;

340、一碗水泼在地上---难收拾

341、脑袋长瘤子---后面负担重

342、补锅匠栽筋斗--倒贴(铁)

343、大粪池里游泳--不怕死(屎)

344、纳鞋底不用锥子--真(针)好

345、树倒了--没影(荫)

346、华亭百姓受灾,皆因孽报。

347、荆条棵上挂鞋底--扯(刺)皮

348、从前有一个地主,很爱吃鸡,佃户租种他家的田,光交租不行,

349、一元钱买担菜---两篮(难)

350、“木”对“术”说:脸上长颗痣就当自己是美人了。

351、絮被上捉虱子---翻不尽

352、豆渣贴门神--不沾(粘)

353、坐客都大笑起来。贵官领悟其意,于是释放了厨子。

相关文章:

望而兴叹打一动物优选汇总22句 黄山上的武松打虎【83句精选】 医院打造6s管理的口号-摘抄87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