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赫斯小说作品集
1、我认为博尔赫斯先生还有另一重思考:人与过去和未来是割裂开的,人只活在现世。
2、他的小说往往通过幻想,运用象征手法表达这些主题。在他四五十年代的作品中经常出现迷宫、镜子、圆等意象。
3、所以他们真正害怕的其实是失去自我,在尘世中迷失。
4、《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诗人》、《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等。
5、博尔赫斯仅以短篇小说跻身叙事大师之列。这样的作家,整个二十世纪也就那么几个,除了鲁迅和巴别塔。一般认为,在商业出版主导的文学世代,短篇小说这种相对纯粹的写作形式很难进入大众的视野。
6、这篇小说,与其说是在不同时间节点上,两个博尔赫斯先生的对话,倒不如说是年迈的博尔赫斯和自己的对话。一场关于生与死的思考所引申的对话。
7、博尔赫斯先生也不担心失明。
8、仅仅只是思考到人的成长和变化我觉得是不够的。
9、因为逐渐失明并不是悲惨的事情。那像是夏季天黑得很慢。
10、答案要从原文中找,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是接受梦境,即不可避免地成为那个风烛残年的几乎死去的自己,然后终将死去。
11、年,博尔赫斯自费出版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激情》。此后又相继出版了几本诗集和散文集。1935年出版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引起评论界的极大关注。1937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市立图书馆谋得一等助理职位。
12、年庇隆政府倒台,新政府特别任命他为国立图书馆馆长。他还被选为阿根廷人文科学院院士。从此博尔赫斯开始收获大量荣誉,其中包括:1956年阿根廷国家文学奖,1961年福门托奖(与爱尔兰作家贝克特分享),1962年法国文学艺术骑士勋章,1963年阿根廷国家艺术基金大奖,1965年英国爵位、意大利佛罗伦萨第九届诗歌奖、秘鲁太阳勋章,1968年意大利共和国勋章,1970年巴西美洲文学奖,1971年耶路撒冷奖,1973年墨西哥阿方索·雷耶斯奖,1979年法兰西学院金质奖章、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荣誉勋章,1980年西班牙塞万提斯奖(与赫拉尔多·迭戈分享),1981年墨西哥奥林·约利兹利奖,1982年西班牙智利阿方索十世大十字勋章、法国荣誉骑士勋章,1984年意大利大十字骑士勋章。他的其他重要作品还有:短篇小说集《阿莱夫》、《布罗迪报告》、《沙之书》,诗集《诗人》、《影子的颂歌》、《老虎的金黄》、《深沉的玫瑰》等。
13、代表作品《老虎的金黄》、《小径分岔的花园》
14、这与前者的不同在于,前者在追思过往,是长长的时间段中人的改变和成长,后者只截取了一个时间节点,来考虑现在应当做什么。
15、博尔赫斯一生读书写作,堪称得心应手,晚年双目失明,仍以口授的方式继续创作,成就惊人。然而,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如意。他长期独身,由母亲照料生活,直至68岁才与孀居的埃尔萨·阿斯泰特·米连结婚,3年后即离异。母亲辞世后,他终于认定追随他多年的日裔女秘书玛丽亚·儿玉为终身伴侣。他们1986年在日内瓦结婚。同年,一代文学大师博尔赫斯在日内瓦逝世。
16、而这又该如何理解?
17、他凭借超凡的想象力创建出一个关乎现实与虚构的迷宫,将时间与空间操纵于笔尖,唯有短篇小说《南方》不同,它来自博尔赫斯中年时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亲身遭遇,忠实地触及了他思维深处、感性而悲悯的人生观。
18、小说都是写两个博尔赫斯相遇的故事,注定其中一个是在梦里,但是另一个也未必在绝对的现实之中。个人感觉这是博尔赫斯暮年时候的一些追忆和感觉。
19、而在短篇小说《沙之书》中,那本虚构的“沙之书”没有起点,也没有终点,象征着无穷无尽。《沙之书》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博尔赫斯小说创作的压卷之作之一。
20、这样的理解我以为是有根据的。后文又提到“我们是两个人”“昨天的人已不是今天的人。”都给足了暗示。
21、博尔赫斯是一位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书香家庭的作家,一生之中创作出大量的作品,这些作品主要是诗歌、散文和小说,博尔赫斯擅长的是短小精悍的作品,在博尔赫斯的作品中反映了“世界的混沌性和文学的非现实感”。著名的作品有短篇集《虚构集》、《阿莱夫》等。
22、但就像老博尔赫斯想要说服小博尔赫斯这不是梦一样,他最最恐惧的其实,也还是自己承认自己是梦啊。
23、读书对于作家博尔赫斯的意义,至少有两条必须强调:一,读书使得他从不将自己的视野局限在阿根廷的现实中,而是以整个西方文明为自己的当然传统和精神源泉,并以它的正宗传人自居(他身上的英国血统更强化了这一倾向)。二,由于读书在生活中的比重之大,与大多数作家不同,是书籍而不是生活成了博尔赫斯的写作素材。以小说为例,博尔赫斯之所以被称作“作家中的作家”,就是因为他的写作从书中来,到书中去,作品带有元小说特征,既具有形而上的艺术思维方式的普适性,又容易模仿,所以后世追随者非常多。博尔赫斯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文学的分水岭。从他开始,传统的文学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如文学种类的界限被打破、客观时间被取消、幽默与荒谬结合、写真与魔幻统一等等。
24、博尔赫斯在创作中同样贯彻了这种“不确定性”的理念,在他的作品中往往能够见到真实与虚构的交织,故事的套盒结构等。例如《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有具体页码的历史书与虚构的小说。通过套盒结构的不断嵌套,小说情节在进展中不断分岔,结构成为推动情节进展的动力。因为“不确定性”而不断分岔的小说情节,恰恰是作者构建的小说的叙事迷宫。“迷宫”是博尔赫斯小说当中的核心意象,或者说,是其创作母题之一。而这种母题都能够典型的反映在《小径分岔的花园》这
25、年,博尔赫斯因在反庇隆法西斯主义的声明上签字,被革除在市立图书馆的职务,任命为市场禽兔稽查员。他愤而辞职,并得到知识界的声援。1950年他被选为阿根廷作家协会主席。
26、诗集《面前的月亮》散文集《探讨集》散文集《我希望的尺度》诗集《圣马丁札记》传记《埃瓦里斯托·卡列戈》论文集《讨论集》短篇小说集《恶棍列传》小说集《杜撰集》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短篇小说集《虚构集》诗歌散文集《影子的颂歌》诗集《另一个,同一个》散文评论集《序言集成》短篇小说集《沙之书》诗歌序言集《深沉的玫瑰》短篇小说集《梦之书》诗集《铁币》散文《什么是佛教?》诗集《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诗集《夜晚的故事》诗歌散文集《阿德罗格》演讲集《博尔赫斯口述》演讲集《七夕》诗集《天数》诗集《密谋》短篇小说集《莎士比亚的记忆》短篇小说集《阿莱夫》
27、我以为这里援引了赫拉克利特的“人不能同时踏入一条河流两次。”而这里的河流指时间。
28、年长的博尔赫斯先生害怕的也是沉浸梦境,就像以往的七十年一样,做一场大梦,然后接受梦境。
29、小说中出现了大量的隐喻,初读来实在有些难以琢磨。就譬如博尔赫斯先生看到河流,想到时间的流逝,想到赫拉克利特的形象。
30、年,其代表作短篇小说集《小径分岔的花园》出版,却在次年的阿根廷全国文学奖评选中落选,引起阿根廷文学界一片抗议之声。此时的博尔赫斯的文学地位已不可动摇。
博尔赫斯小说作品集
31、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受家庭熏陶,自幼热爱读书写作,10岁时就在《民族报》上发表了英国作家王尔德的童话《快乐王子》的译文。1914年随全家赴欧洲,定居日内瓦。1919年随全家移居西班牙,同一些极端主义派的青年作家交往。
32、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生于布宜诺斯艾利斯一个有英国血统的律师家庭。在日内瓦上中学,在剑桥读大学。掌握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作品涵盖多个文学范畴,包括:短文、随笔小品、诗、文学评论、翻译文学。其中以拉丁文隽永的文字和深刻的哲理见长。
33、《博尔赫斯小说集》。
34、尽管是《小径分岔的花园》使博尔赫斯名扬天下,但他写于1939年的一篇名为《特隆,乌克巴尔,奥比斯·特蒂乌斯》的小说也许更值得注意,因为他在其中将模糊真实时间和虚构空间界限的本领发挥到了极致,“虚构”这一美学概念从此在他的艺术世界里占据了最重要的位置,而20世纪的世界文学也将大受裨益。故事从作者同好友比奥伊的对话开始,后者在一部伪托的百科全书里核查一段他认为起源于乌克巴尔的文字,大意是:镜子和男女交媾是可憎的,因为它们使人的数目倍增。由这些本已不可靠的叙述,又引出关于一个虚构的无所不在的国度特隆的叙述,读者被牵引着进入了一个意义、概念、历史、真实和虚幻纠缠在一起的迷宫,终难自拔。对这篇小说,有论者作了如下总结:“在一个走向疯狂的世界,知识分子的反应只能是极端的禁欲主义形式,享受文学的情节,除自成体系的文学范畴之外,否定一切秩序。”
35、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是博尔赫斯三大创作成果,而且各有千秋,相互辉映。有一种很生动的说法是:“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他是与帕斯、聂鲁达齐名的拉美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语言质朴,风格纯净,意境悠远。他的散文大多非常短小,但构思新颖,结构巧妙,安德烈·莫洛亚:“博尔赫斯是一位只写小文章的大作家。小文章而成大气候,在于其智慧的光芒、设想的丰富和文笔的简洁——像数学一样简洁的文笔。”
36、作于1941年的《小径分岔的花园》表面上采用了侦探小说的形式:一战中,中国博士余准做了德国间谍,遭到英国军官马登的追踪。他躲入汉学家斯蒂芬·艾伯特博士家中,见到了小径分岔的花园。余准杀害了艾伯特博士,以此通知德军轰炸位于艾伯特的英军炮兵阵地,最后被马登逮捕。实际上博尔赫斯意不在此,他用小径分岔的花园造了一座迷宫,又借角色的口宣布“写小说和造迷宫是一回事”,而下面的话才揭示了小说的主题:“由相互靠拢、分歧、交错或永远不干扰的时间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博尔赫斯将关于时间相对性的深奥、复杂的哲学问题诉诸小说这一艺术形式,充分显示了他过人的智慧和非凡的文学才能。
37、年阿根廷作家协会为了“伸张正义”,授予他的短篇小说集《虚构集》特设的荣誉大奖。
38、《沙之书》是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于1975年发表的小说集中的短篇小说之一。在博尔赫斯的小说中,隐藏在虚构故事中反复出现的主题往往是时间和永恒,存在的荒谬,个性的磨灭以及人对自身价值的探究和对绝对真理的无望追求。
39、死亡和痛苦是不可怕的。可怕的是活着迷失。我想这才是这篇小说的中心。
40、年返回布宜诺斯艾利斯,并创办了《棱镜》、《船头》杂志,介绍欧洲的先锋派文学,宣传欧洲最流行的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
41、所以当年轻的博尔赫斯先生问,“如何看待这场邂逅?”年迈的博尔赫斯先生的回答是:“我试图把它忘掉。”这是在说回忆是负累所以要告别过往?不,不是的。这段回忆是珍贵的,他认为“他比他的亲生儿子还亲切。”
42、与父亲有着相似的命运,在事业高峰期因眼疾失明,近半个世纪的独身生活中,强势的母亲曾是博尔赫斯唯一的拐杖。
43、但他第二天还是没有去,这就令人费解了。这段回忆弥足珍贵,为什么博尔赫斯先生却依然试图忘掉呢?
44、无论是爸爸,还是祖母,都没有对死亡的畏惧。前者是活的不耐烦了,后者是不要大惊小怪。
45、读书是博尔赫斯生活中一项具有压倒性优势的活动,而且对于他的写作意义重大。他曾说:“我是一个作家,但更是一个好读者。”他的最初和主要的知识来源可能是他父亲的藏书室,到了开始真正作家生涯时,他已经是一个学贯东西、富有真知灼见的青年学者了。人们想像中那个在宁静幽暗、满是灰尘的的图书馆里坐拥书城,读破万卷、下笔有神的形象,可能是个误解。至少在被任命为国立图书馆馆长的时候,他已经近乎完全失明,所以他不无苦涩地写了一首诗向上帝致敬:“他以如此妙的讽刺/同时给了我书籍和失明……”
46、同样,为什么另一个人也不会去,谈到尾声时,为什么要相互撒谎,匆匆离去呢?
47、博尔赫斯作品主要有:《布宜诺斯艾利斯激情》、《红色的旋律》、《讨论集》、《恶棍列传》、《小径分岔的花园》、《虚构集》、《梦之书》、《阿莱夫》、《莎士比亚的记忆》、《环形废墟》等等,博尔赫斯的作品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博尔赫斯运用自己独特的艺术构思与出色的文笔写出了轰动世界的作品,博尔赫斯的作品主要的是诗歌、散文和小说,但是这三者之间的界限在博尔赫斯那里却不是很分明,有人评价说:“他的散文读起来像小说;他的小说是诗;他的诗歌又往往使人觉得像散文。沟通三者的桥梁是他的思想。
48、初读博尔赫斯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正如《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当中所说:“现代主义使小说不再是一种消遣和享受,阅读以成为严肃的甚至痛苦的仪式”。20世纪的现实使得人类的生存境遇更加艰难,体现在写作中的是对世界的不确定与怀疑,对既有文学规则的颠覆,并以先锋的姿态不断试验小说写作的可能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主义的追求即解释了本段伊始的结论:不确定性的写作态度使作家在创作时往往在试验多种写作冲动,这就使得读者在进入作品的审美阶段时也同样遭遇到难以把握的困境。多种可能性使得文本变成了迷宫,而这便导致了作品难以被阅读的现状。或者说,现代主义小说在创作之初就是拒绝被解读的。
49、博尔赫斯的小说《南方》历来被理解为幻想小说,以其亦真亦幻的故事情节带给读者强烈的疑惑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