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1、即从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他们的智力水平和个性差异,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
2、不耻下问,是学习的方法。孔子特别强调教学相长——“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
3、《诗》是中国最早的诗歌选集。诗有风、雅、颂三种类型。
4、(1)教学三个过程:学—思—行
5、孔子的教育理念是“因材施教”等教育理念。
6、看到这一幕,旁边的公西华同学感到有些迷惑不解,就问孔子:“这两位同学问同一个问题,您的回答怎么不一样呢?”孔子说:“冉有平时胆小,做起事来容易退缩、保守,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去做;子路胆量过人,做事莽撞,所以我有意限制他一下。”
7、“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主张把官职与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可见孔子教育的目的是仕途,要培养的是治国安民的贤能之士。
8、四、因材施教。
9、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启发式方法论,注重童蒙启蒙教育,要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0、《礼》又称《士礼》,传于后世称为《仪礼》。孔子认为,礼是立国之本,在社会生活中有重大的作用。
11、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寓教于乐、教学相长、言传身教等教育思想。
12、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13、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方法。
14、一次,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别人说某件事应当去做,那么是否应该马上行动呢?”
15、孔子主张“学而时习之”,对学习过的知识要时常复习才能牢固掌握。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强调“学以致用”。
16、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主张“学而优则仕”,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
17、仁说与礼说。即现代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是人类永恒主题,对任何社会、时代和政府都适用。秩序与制度社会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
18、孔子的教育内容是“内仁外礼”;
19、《乐》:“乐”是各种美育教育形式的总称,内容广泛,与诗、歌、舞、曲密切结合在一起。在社会生活中,乐与礼经常配合发挥作用而为政治服务,所以礼乐常常并提。
20、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比苏格拉底的“助产术”早几十年。
21、孔子是第一个从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上论述教育的作用的思想家。在人性论上,孔子还把人性分为三等,一等是“生而知之者”,属于上智;二等是“学而知之者”,属于中人;三等是“困而不学”,属于下愚。“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指的是中人这部分,中人是有条件接受教育,可以对它们谈高深的学问。
22、孔子认为教育对象应当“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在教育对象上,不分贵贱贫富和种族,都可以入学。
23、孔子认识到教学过程不仅是教师教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学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的教学原则和方法:
24、(2)启发诱导
25、克己复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克制自己的愿望,恢复周礼中所体现的三观。后人总结为“仁义礼智信忠恕”。
26、十六个字: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耻下问。
27、五、学思并重。
28、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9、即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每个人都应该受到教育。不应按照贫富贵贱、门第高低来区分对待,应一律平等。同时,不管品行善恶,习性优劣,对所有人都平等地施加教育。
30、孔子主张以“礼”为道德规范,以“仁”为最高道德准则。其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大体是以“孝悌”为本,以“礼”为规范,以“忠恕”为一贯,以“中庸”为准则。此外还提倡智、勇、信、义等道德
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31、《易》又称《周易》,是一部卜筮之书。
32、“有教无类”与教育对象
33、即孔子注重启发学生先自我思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学”与“思”结合起来。
34、一、有教无类。
35、重视教育的作用
36、(1)人性假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要打破了奴隶主阶级比平民、奴隶就要高贵、优越的思想,成为人人都可接受教育的理论依据。)
37、重义轻利、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
38、孔子的教育理念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整个中国教育发展起着难以磨灭的深远影响。其学说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仁”是什么,孔子这样解释道“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他及弟子的主要学说和思想都收录于《论语》之中。
39、要有好学、乐学的态度;要有不耻下问的态度;要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40、再次,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41、他又将人分为三类:上智(生而知之者)、中性(学而知之者)、下愚(困而不学者)。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强调教育主要影响的是资质不高不低的“中性”,又回到了先天决定论的错误之中,所以孔子既有内发论的观点,又有外铄论的思想。
42、(3)因材施教
43、孔子回答说:“父亲和兄长都还在世,怎么能不同他们商量就干起来呢?”可是,当冉有问同一个问题时,孔子却说:“立即去做吧!”
44、《春秋》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编年史,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45、孔子的教育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46、以“六艺”为教学内容,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47、有教无类,指受教育的范围,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都可以接受教育,通过教育来感化他。
48、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因材施教”;
49、主张自觉修养德行
50、即对于教育者而言,一要永不满足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二要教育他人不知疲倦,认真教诲,使受教育者能顺利地接受知识。
51、孔子弟子中,既有“闻一知十”的颜回,又有“闻一知二”的子贡,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智力较低的学生,就教给他们与智力水平相符的知识,否则欲速则不达。
52、他的教育目的是要培养从政的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强调学校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53、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对于整个中国教育发展起着难以磨灭的深远影响。其学说认为“仁”、“爱”是道德的最高标准,而“仁”是什么,孔子这样解释道“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他及弟子的主要学说和思想都收录于《论语》之中。其主要内容包括:
54、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
55、为了因材施教,孔子非常注意区分人在智力水平、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差异,把人的智力分为上、中、下三等。他说,中等智力以上的,可以给他讲授较难理解、比较深奥的问题;中等智力以下的就给他讲授一些比较简单的知识。
56、(4)好学与实事求是的态度
57、为政以德.建造大同社会,小康社会。
58、孔子的教育特点是“循循善诱”。
59、三、全面教育。
60、孔子就这样“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发展。
孔子的教育方法和教育理念
61、《书》又称《尚书》,古代历史文献汇编。是根据一些历史文献编撰而成。
62、孔子的教育方式是因材施教,也就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63、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实现因材施教的前提条件是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并了解学生的特点。孔丘了解学生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谈话,二是个别观察。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64、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65、教学方法
66、因材施教,用现代的话说,就是教育者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体差异、具体情境(包括认知水平、学习能力等综合素质)出发,进行有差别的、针对性的教育。因材施教有时侧重发挥学生的长处,有时侧重于弥补学生的短处。
67、孔子的教育理念”是以“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为代表的思想集合。
68、首先,区分智力的差异,讲授不同的内容。
69、孔子的教育对象是“有教无类”;
70、即现在的“素质教育”。孔子认为教育目的在于全方位的来塑造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行,而不是让其单方面发展。也不能只学习一技之长。
71、孔子认为,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因此教学的方法应有所不同,教学的内容应各有侧重。《论语·先进》篇中有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72、孔子主张德政,对君子强调三方面额修养要求,“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3、提倡“因材施教”的隐含前提,实际上是认为只要教育得当,每个人都有成圣成才的潜质。这个教育理念,用孔子的话说就是“有教无类”。这在那时的教育界是很前卫的;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