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高适是政治家式的诗歌,而岑参是诗人式的"
1、岑参;盛唐时期杰出诗人,与高适齐名,同为唐代边塞诗派的代表人物.
2、是边塞词派。高适是边塞派重要代表,他一生比较正值,仕途也比较顺利,他写的边塞诗流传深远,对后世影响较大,诗里多描写战土英勇杀敌和他们的英雄气慨。另外他写的送别诗也有点名气。
3、高、岑边塞诗成就最高。近人以“高岑”并称往往是因其边塞诗。同时,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诗风相近的王之涣、王翰、王昌龄、崔颢、李颀等人均被列入此派。
4、属于边塞诗派,不是词派。
5、高适的歌题材比较广泛,有讽刺时弊的,也有咏史怀古的,还有反映民生疾苦的、友人赠别的,但成就最高的还是边塞题材的诗歌,他的边塞诗雄浑而悲壮,主要描写战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也有戍边战士们对故乡的思念。
6、高适、岑参的诗以“悲壮为宗”(胡应麟《诗薮》)。他们都积极进取,但长期功名失意。一再出塞谋求报国立功,对仕途坎坷和边塞生活有着深刻体验。所作主要以边塞战争、塞上风光和仕途艰难为题材,善于运用七言古诗等体裁,表现报国安边、治国安民的壮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或抒发怀才不遇、功业无成的悲愤。其诗意气豪迈,情辞慷慨,奇偶相生,手法多样。这是他们共同的地方。
7、《燕歌行》中用“大漠穷秋塞草衰,孤城落日斗兵稀”勾划凄凉场面,用大漠、枯草、孤城、落日作排比,组成富有主观情感的图景,把战士们战斗不止的英勇悲壮烘托得更为强烈。高适在语言风格上用词简净,不加雕琢。
8、高适是边塞派诗人。
9、“高岑”这个称呼来源于诗人杜甫,杜甫曾经写过这样一首诗,名为《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诗名中的“高三十五使君”就是指高适,“岑二十七长史”就是岑参。诗中“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一句将两人并列,称赞他们的才学堪比沈约、鲍照。
10、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合称,为盛唐边塞诗歌代表诗人的专称。但“高岑”并称,则始于他们的好友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高岑殊缓步,沈鲍得同行。”说他们两人成名较晚,而才学堪比沈约、鲍照,原非专称。
11、高适的心理结构比较粗放,性格率直,故其诗多直抒胸臆,或夹叙夹议,较少用比兴手法。高适诗歌的注意力在于人而不在自然景观,故很少单纯写景之作,常在抒情之时伴有写景的部分,因此这景带有诗人个人主观的印记。
12、“雄浑悲壮”是高适的边塞诗的突出特点。其诗歌尚质主理,雄壮而浑厚古朴。高适少孤贫,有游侠之气,曾漫游梁宋,躬耕自给,加之本人豪爽正直的个性,故诗作反映的层面较广阔,题旨亦深刻。
13、该派诗人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最为知名,而高、岑成就最高,所以也叫高岑诗派。他们的诗歌主要是描写边塞战争和边塞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各种矛盾如离别、思乡、闺怨等,形式上多为七言歌行和五、七言绝句,诗风悲壮,格调雄浑,最足以表现盛唐气象
14、高适和岑参在边塞题材的诗歌上造诣最高,高适的代表作品有《别董大》、《燕歌行》、《酬李少府》、《酬裴秀才》、《塞下曲》等。岑参的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逢入京使》、《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等。
15、高适和岑参是盛唐时期“边塞诗派”中成就最高的诗人,并称“高岑”。他们的作品多以边塞为题材,展示了祖国边地壮丽辽阔的奇风异景,反映了疆场的生活,加强了现实性,开拓了新领域,在艺术上也有所创新,其章法多变、形象鲜明、境地开阔,以乐府歌行和雄放风格著称,他们优秀的边塞诗,也反衬出盛唐诗歌所以兴盛的一个重要方面。
16、并称“高岑”,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其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17、由于生活经历、个性、文学思想和渊源等差异,高适、岑参的诗又有重要区别。“高悲壮而厚,岑奇逸而峭”(王士禛《师友师传续录》)。高适善于反映战士和农民的疾苦,暴露现实,笔调严谨,直抒胸臆,以常语感人;岑参擅长讴歌胜利,描绘奇境,抒发豪情,寓情于景,以奇语动人。
18、盛唐诗人高适和岑参的并称,“高岑”
19、汉魏六朝时已有一些边塞诗,至隋代数量不断增多,初唐四杰和陈子昂又进一步予以发展,到盛唐则全面成熟。
20、高适为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岑”。唐代边塞诗派也被称为“高岑诗派”。高适的边塞诗笔力雄健,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1、岑参与高适并称为“高岑”,他们两人都是盛唐时期边塞诗人的代表人物,留下了许多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岑参和高适都有过参军出塞的经历,也是同一时代的人物,他们两人和王昌龄、王之涣一起被称为“边塞四诗人”。
22、高适的《燕歌行》可以说是边塞诗的集大成之作,因为内容全面,风格多样化,思想深刻,形成了雄浑悲壮的场景,故而被称之为边塞诗的集大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