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门太守行作者
1、悲笳动胡塞,高旗出汉墉。
2、《雁门太守行》是李贺于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第一次谒识韩愈时的“自荐书,也是诗人为仕途“垂翅而写的“献诗之作。
3、这首诗借用了单纯而又亲切的自然景象,表现了离别之情以及漫长的旅途,同时也蕴含了对亲友间情意的愌悦和留恋。此外,描绘人物离别时挥手的情景,很容易引起读者情感共鸣,使人感觉到作者的离愁别恨,以及对即将面临的未知世界的执着和信赖。
4、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5、本词条是多义词,共5个义项
6、风急旍旗断,涂长铠马疲。
7、时间:唐宪宗元和九年(814)。
8、非关买雁肉,徒劳皇甫规。
9、挥手别离,从此启程,萧瑟阵阵马嘶声。
10、这是诗鬼李贺的名作,是一首七言律诗。原文如下:
11、枥马夜方思,边衣秋未重。
12、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13、像漂浮的云朵一样自由的游子心田,
14、经过结果:遭遇夜袭,守军将士浴血奋战,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支援部队也加入战争,面对众多的敌人,将士们表现了决心誓死保卫国家的决心。
15、唐·李贺
16、单于如未击,终夜慕前踪。
17、作品全文
18、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
19、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20、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21、《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李贺运用乐府古题创作的诗歌。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22、地点:雁门郡(大约在今山西省西北部,是唐王朝与北方突厥部族的边境地带。)
23、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4、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25、总之,此诗用浓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通过奇异的画面准确地表现了特定时地的边塞风光和瞬息万变的战争风云。
26、非须主人赏,宁期定远封。
27、雁门太守行是李贺的作品。
28、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向日一作:向月)
29、萧纲诗作
30、青山横亘在北郭,白水环绕东城。
雁门太守行作者
31、轻霜中夜下,黄叶远辞枝。
32、李贺〔唐代〕
33、陶渊明没写雁门太守行,是李贺诗作。
34、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35、寒苦春难觉,边城秋易知。
36、《雁门太守行》,创作于南朝梁,出自《乐府诗集》,作者是萧纲,这是一首边塞诗。
37、勤劳谢功业,清白报迎逢。
38、此地一别,孤独的旅途漫长。
39、号角声响彻秋夜的长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
40、首句写景又写事,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并借日光显示守军威武雄壮;第二句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第三句写部队夜袭和浴血奋战的场面;最后一句引用典故写出将士誓死报效国家的决心。全诗意境苍凉,格调悲壮,具有强烈的震撼力和艺术魅力。
41、《雁门太守行》是唐代诗人卢纶所作,以下是它的注音版和译文:
42、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想要摧倒城墙;战士们的铠甲在阳光照射下金光闪烁。
43、注音版:
44、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塞上一作:塞土)
45、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46、人物:守军将士
47、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死。
48、像红落的晚阳一样深挚的友情之情。
49、事件起因:人多势众的敌军兵临城下,守军将士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
50、少解孙吴法,家本幽并儿。
51、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52、雁门太守行
53、潜师夜接战,略地晓摧锋。
54、陇暮风恒急,关寒霜自浓。
55、有两种说法。①此诗创作于公元814年。当年唐宪宗以张煦为节度使,领兵前往征讨雁门郡之乱,李贺即兴赋诗鼓舞士气,作成了这首《雁门太守行》。②据唐张固《幽闲鼓吹》载:李贺把诗卷送给韩愈看,此诗放在卷首,韩愈看后也很欣赏。时在公元8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