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夫卡 意识流
1、卡夫卡被分配到人寿保险部门,主管统计方面的工作。一星期工作六天,部门领导恐吓、责骂和吼叫是办公室日常交往中司空见惯的事。上班时间工作单调,同事之间竞争激烈,办公室气氛非常紧张,下班以后百无聊赖,卡夫卡很快意识到,这种生活状态时间长了他会挺不住的。为了排遣孤独,他经常出入酒吧、咖啡馆和小剧场,并且利用节假日四处游历。
2、入学仅仅两个星期,他便转入法律系。因为他发现化学非常难,“完全不适应实验室里的任务”。大学生活单调乏味,法学枯燥无趣,卡夫卡只在考试前才会突击一下法学知识,其他时间都在阅读哲学和文学之类书籍。
3、年年初,由于工作能力突出,卡夫卡被提拔为科长,监督着20多个科室的日常工作,旨在提高工作效率。1921年10月29日,他上完人生中最后一天班。1922年4月,他根据两年科长的工作经历写成长篇小说《城堡》。
4、作者通过荒诞手法描述出这些人的群生像,其实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由此展现了一个自私冷漠,缺少人情味的现实生活状态。
5、他去看医生,医生告诉他,这是肺结核。检查结果出来,他向公司领导和未婚妻分别作了通报。当时肺结核是不治之症,直到卡夫卡去世四年后,即1928年,弗雷明发现了盘尼西林的抗菌作用,再过14年,即1942年,霍华德才从盘尼西林中提炼出杀死病菌的物质(青霉素),肺结核才被人类攻克。
6、休假期满(其实只有三个月),卡夫卡回到布拉格,照常上班。1919年春天,菲丽丝嫁给一个年长14岁的银行经理,卡夫卡闻讯如释重负,“另一个男人找到她了,(我)轻松了,自由了”。
7、“人们互相间都有绳索连接着,如果哪个人身上绳子松了,他就会悬吊在空中,比别人低一段,那就够糟了;如果哪个人身上的绳索全断了,他跌落下去,那就可怕极了。所以必须和其他人捆在一起。”
8、他在下午睡觉时,清醒和睡眠,幻想和梦境诧异莫名交相融合,醒来以后,“所有的梦都聚集在我周围,但我竭力避免仔细考虑他们”。他曾梦见自己被安置在一所大房子里睡觉,屋里尽是些出租车,汽车,公交车等等,这些车辆一个劲互相挨着,上下重叠着,互相穿插着行驶,车上的人别的什么都不谈不想,一味地只谈工资标准,书信往来,结交朋友,小费,假钞等等。
9、年,卡夫卡大学毕业,艰难地获得了法学博士学位,毕业后来到一个地方法院实习。白天上班,晚上在小酒馆打台球消磨时光,跟朋友“长距离无所事事的散步,从市中心走到郊外”。回忆起这段“值得同情的时光”,他说,“人们不会把辛苦挣来的金钱,但会把游手好闲耗费掉的时间带进坟墓里”。
10、卡夫卡的隐喻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变形记中极为明显的含义是他的思想意识脱离当时的普遍精神意识环境,脱离当时的道德环境束缚,有强烈的心理暗示作用,在他其他的作品中更是以幻境~虚构推理而得到荒谬的可拍的折磨灵魂的人的认知结果。
11、卡夫卡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12、他醒来发现自己异化后并未急于寻求家人的帮助,而是想依靠自己的能力翻身起床上班,失败后,依然顾及家人和工作,不肯打扰睡梦中的亲人。可见,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他都是孤独的。
13、不过后来他把这些习作全都烧了,谁也不知道究竟写了些啥玩意儿。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此时他下定了日后当一个作家的决心。因为在孤独乏味的生活里,“读书乐趣是他从不后悔的唯一享受”。
14、人与人之间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感情和信任。
15、萨姆沙虽然变成了甲壳虫,但是他内心的感情、人性、人情却依然占据了主导,感情甚至变得更为细腻。他每天独自蜷缩于黑暗的角隅,然而“心里感到很自豪,因为他能够让父母和妹妹在这样一套挺好的房间里过着满不错的日子”;尽管“没有人会来看他了”,但他已在心里“从容不迫的考虑他该怎样重新安排生活”。他还一直为家人的生活而担忧苦恼。
16、当他因走出房间吓跑房客时,父亲绝望地跌进他的椅子里,母亲露出疯狂的神色,连妹妹也叫嚷把他弄走,家人的离弃最终使萨姆沙走向死亡。终于,怀着亲情渴望的萨姆沙在一个夜晚悄然死去。
17、卡夫卡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深受尼采和柏格森两位哲学家的影响,他作品主题曲折晦涩,在他的作品中展现出一个个变形荒诞的形象,同时借用象征直觉的手法,刻画出了一个个生活在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中孤立、绝望的人。
18、他写这段话时,尼采刚刚去世10天,而他根本不知道尼采去世的消息,这就叫冥冥中自有天意吧。
19、他的妹妹则把他当作一个真正的甲壳虫饲养。
20、卡夫卡父亲为让儿子过上好日子,就给他在一家石棉厂投了笔资金,让他成为不参与实际业务的股东,但他需要起草一些合同和条款,并且经常去工厂处理跟工人之间的司法问题。这就把卡夫卡的下午时间占用了,卡夫卡非常烦恼,与父亲发生了激烈争吵,吵完之后“躺在沙发上就如何从窗户往外跳考虑了一个小时”。他久久站在四楼窗前,就要不要跳下去沉思良久。幸好母亲及时发现不对劲,把他拦了下来。母亲遂让叔叔替他去工厂视察,卡夫卡保住了下午自由支配的时间。
21、年9月19日,卡夫卡进入中学读书。本来卡夫卡应该读五年级,由于学习成绩好,父亲望子成龙,就让他跳级直接读了中学。他在中学时代阅读了大量文学名著,包括但不限于柏拉图《辩解学》,奥维德《变形记》,歌德《少年怀特的烦恼》等等,并且开始写作,时年13岁。
22、由异化劳动一手导演出来的一场异化悲剧
23、萨姆沙内心被压抑的愿望最终导致了变形,而且这些异化变形是在睡梦中完成的,这就更加带点讽刺意味,在梦中异化说明萨姆沙虽然对于现实不满,但依然一直默默忍受,仅有的反抗也只是在睡梦中,以致于最后在睡梦中完成了异化,异化后的他反而解脱了,脱离了被异化的劳动,这不仅具有讽刺意味,还带点悲情色彩。
24、卡夫卡的《变形记》就呈现出一种荒诞的讽刺效果。
25、在人物的荒诞性上,小说中的人物虽然个性不同,但却流露出一些共同的特征——对待异变后主人公的反感、极端的自私主义和金钱至上主义。家人、领导、房客以及家佣,这些人物都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下扭曲恶化了人性。
26、卡夫卡在1921年说,肺结核也会被人控制并且消灭,任何疾病都会被人控制并且消灭。
27、而到了最后,全家人都失去了最后的耐性,因为租客讨厌变成甲壳虫的萨姆沙,于是全家人意见出奇一致,将他赶出了家门。
28、卡夫卡一夜之间两鬓斑白。他向公司提出退休,但是公司经理告诉他,公司不可能让他退休,“因为他的工作在公司里不可或缺”。但他可以申请休假疗养。卡夫卡明白,为了未婚妻幸福,他必须跟她解除婚约,因为“有一种爱叫作放手”。当菲丽丝坐了30多个小时火车风尘仆仆赶来看他时,他冷淡且完全毫无感觉地接待了她,并且提出分手。他把她送往火车站,眼睁睁看着她上了火车,明白此生“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回到家里号啕大哭。
29、这种荒诞背后,是作者卡夫卡对于当时社会的极大嘲讽,小说情节中呈现荒诞性,不仅是小说内容和故事叙述上的反传统,也是是表现真实性的一种反讽手段,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引起共鸣和感慨。
30、“卡夫卡式隐喻”也就是指卡夫卡在创作时使用的独特的隐喻手法。
卡夫卡 意识流
31、最后一点:
32、主人公萨姆沙天生的恐惧意识也使得情节显得荒诞离奇。他妹妹葛蕾特与母亲要为其收拾房间搬家具的时候,刚刚适应的生活空间由此发生改变,他的内心不满而烦躁,开始为保卫领地而爬上爬下。作为一只异化了的甲虫,虽然外表丑陋不堪,但内心却始终保持着人性,并为自己争取利益,滑稽中透露出一种荒谬。
33、小说《变形记》讲述了中主人公格里高尔·萨姆沙的离奇遭遇,他是一名推销员,为了给父亲还债和支撑全家的花销,不辞辛劳四处奔波。有一天他变成了甲壳虫,便受到了所有人包括家人的唾弃,最后在饥饿中孤独痛苦地死去。
34、小说展示出一种深刻的命题:关系维系的本质就是利益和价值
35、弗兰兹-卡夫卡(FranzKafka,1883年7月3日~1924年6月3日),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主要作品有小说《审判》、《城堡》、《变形记》等。
36、荒诞是一种对人生的无意义的虚无性的审美感受,在文学中更偏向于描写现实生活中不常出现的、社会或是人本身的特殊现象,通过运用一些特别的文学手法来表现社会或人生的某种独特现象,来表现出荒诞荒诞的表现手法。
37、卡夫卡的最后岁月一直住在疗养院,靠吗啡镇痛维持生命。天气晴好的时候,朋友们会推着他去阳台上晒太阳。他不能说话,只能写字与人交流。1924年6月3日中午,卡夫卡溘然而逝,死去时依然还在书写,手中握着铅笔。
38、小说围绕着主人公萨姆沙的变形,他成为人虫同体的一个“怪物”,甲虫的躯体内涵容着一颗人的心灵,由此展开的一幕幕荒诞故事。
39、《变形记》中萨姆沙和身边所有人的关系早已脱离了普通的情感关系,沦为了一种彻头彻尾的利益关系,原本的亲情关系不能自由、健康发展,逐步演变成了受利益、劳动、金钱所驱使的关系,一旦利益、劳动、金钱任何一个环节缺失,都会导致人际关系的破灭。
40、③、主人公萨姆沙的设置也充满了荒诞意味,呈现出被压榨后的人性扭曲
41、年7月12日,卡夫卡和相恋多年的菲丽丝订了婚,时年34岁。订婚后一个月,他忽然多次出现咳血症状,有一次竟然整整持续了十分钟。女佣第二天发现被子和地毯上全是血,毫不留情地向他预言,你活不长了。卡夫卡从此经常梦见一个尖牙利齿的女妖用爪子掐他的胸膛。
42、萨姆沙变形犹如一面镜子,洞照出了父母慈爱妹妹温顺可爱的温馨氤氲下,家庭关系的脆弱、虚伪与冷酷,经济、金钱为轴心的世界里,亲情也只是穿着华丽的骷髅,温情脉脉的表象之下,维系亲人的是利益和金钱关系。
43、今天我将从作者的表现手法、以及小说中表现出来的悲剧缘由和世界即障碍与情感之维的断裂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小说背后的寓意,以及深刻的社会命题。
44、卡夫卡这里所说的绳索,就是亲情、友情、爱情这些情感关系的维系,他以及人们相互间的经济联系。
45、卡夫卡曾说:
46、小说中卡夫卡以独特的笔触,用象征、细节描写等手法讲述了一个“人变成甲虫“的荒诞故事,淋漓尽致地诠释了那个物质物质、人情淡薄的时代中,生活在底层的小人物命运。再现了世人唯利是图、对金钱顶礼膜拜、对真情人性不屑一顾,最终被社会挤压变形的现实生活。
47、《变形记》中的主人公萨姆沙每天从事着单调、机械的工作,他每天赶五点钟的火车,吃低劣的饮食;想多睡一会儿,但又担心被老板开除,甚至五年没有请过假。
48、年9月16日,卡夫卡进入小学读书。“精力充沛”的厨娘每天送他上学,厨娘让他听话和快走,并且威胁道,如果他胆敢不照办,她就告诉老师,说他在家里多么淘气。因此卡夫卡每天是怀着一种对自己臆想的恶劣行为会被发现的强烈恐惧走进学校,又回到家里的。有鉴于此,卡夫卡在学校里“谦虚,安静”,是个“优秀生”和“模范生”。
49、卡夫卡来到妹妹的农庄,帮助“喂牲口,修篱笆,种菜园子”,离开喧嚣的闹市,他觉得“没有比这更舒适,更自由的乡间生活了”。但是有了自由的时间,他却没有创作灵感了,终日无所事事,除了帮农场干活,就是读书,还有写日记。
50、实习期满,卡夫卡并没有留在法院工作,而是进了一家私人保险公司。这家保险公司门槛很高,为此他找了朋友的舅舅帮忙,“经过数个星期之久,铺平了道路”。刚进去先当“临时助手”,等到学完所有保险法课程,方才独立处理新业务。卡夫卡非常喜欢这份工作,他说,保险“像原始部落的宗教,相信通过种种操控手段可以避免灾难”。
51、卡夫卡的小说虽然整体上是荒诞的,但是他的荒诞整体常常建立在细节描述真实的基础之上。也就是说,小说的中心事件是荒诞的,但是他的陪衬物却是十分真实可信。如《变形记》都主人公突然变成一只甲虫,十分的荒诞,但是这之后发生的一系列事情又十分的清醒和真实。
52、卡夫卡每天下午两点下班,只有星期四需要工作到六点。每天下班后吃过饭,他就会在沙发上或者床上躺一会儿,但是一般都睡不熟,处于半睡半醒状态或者浅层睡眠状态。睡一会儿便出去散步,晚上再吃饭,吃完饭开始写作。
53、他的父亲则表现出冷漠的一面,因为讨厌他而惊慌失措将他砸伤打伤甲虫儿子的行为,导致萨姆沙最后身体衰弱而死。
54、卡夫卡用荒诞夸张的笔墨,呈现出主人公周围人的冷漠自私。
55、①、小说情节的荒诞性,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讽刺意味
56、年开始,他的工作负担加重了,随着一战爆发,保险公司需要对战争死难者及其家属进行理赔,卡夫卡需要每天加班两个小时,从下午四点到六点。战争的残酷让他毛骨悚然。
57、面对他满腔的热情和对家人深切关爱,家人们反映出来的却是冷漠和排斥,起初单纯的妹妹对他倒还悉心,可一旦步入社会挣钱养家,性情就渐渐变得由敷衍至暴躁,并率先叫喊一定要把“这个怪物”弄走。
58、卡夫卡1883年出生犹太商人家庭,18岁入布拉格大学学习文学和法律,1904年开始写作,主要作品为四部短篇小说集和三部长篇小说。可惜生前大多未发表,三部长篇也均未写完。他生活在奥匈帝国即将崩溃的时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59、老板从不关心萨姆沙的死活,唯一一次病假却被认为是装病。格里高尔内心深处非常抵制这份工作,但为了赚钱给父亲还债,为了家里的生活而奔波忙碌,他只好默默忍受,完全没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情绪。
60、当萨姆沙变成昆虫后,一家人惶恐不安,他们惶恐不安来自两个原因,一个是对于变成异类的萨姆沙的排斥,二是害怕以后的生活没有着落。父母和妹妹虽然期盼他快点好起来,但是表现出来的是冷漠和敌意,唯有妹妹每天给他送食物,但是内心里已经将他视为了昆虫,每天都是送一些剩饭剩菜,最后家人发现萨姆沙已经无法恢复好转,全家立刻视他为累赘。
卡夫卡 意识流
61、而在失去工作后没有了收入,萨姆沙在家庭的地位中变得很微妙,他渐渐地被家人视为了累赘与废物。在经济与金钱的步步紧逼之下,亲情在步步龟缩。在经济这只无形的大手无情地撕扯之下,亲情的维系渐渐扭曲、变形,越拉越紧,终于彻底断裂。
62、这种孤独是反常的、不和谐的。人是社会性动物,没有人可以完全脱离群体,这与人类正常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相悖。
63、卡夫卡式隐喻指卡夫卡在创作时使用的独特的隐喻手法。
64、而此时,萨姆沙干瘪的甲虫尸体早已被老妈子处理掉了。一个累赘的消失令全家人欣喜不已。
65、我们还可以从小说中感知到,这种异化劳动下,萨姆沙和老板的关系赤裸裸地表现出一种金钱利益关系,老板对于萨姆沙呈现出一种冰冷和冷漠,而萨姆沙对于老板就是一种刻板的服从,这种被异化的关系,老板和萨姆沙之间就是一种赤裸裸的利益关系。
66、异化劳动造就了萨姆沙谨小慎微的性格,他每天努力工作,只是为了保住赖以为生的饭碗。逐渐地沦为一架挣钱的机器。这造成了他与人的本质偏离,像机器或动物一样,一味地接受外界。最后变成一个会思考的甲壳虫也是必然的结果。
67、作者当时生活时代背景,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机械化的社会状况,在官僚体制统治下,资本主义社会体系更趋精密繁复,社会对个体剥夺多样,最突出的则是对个体自我的剥夺,这种剥夺在理论上抽象为异化,即异化劳动。
68、①、异化劳动对于人的异化
69、变成虫型后的格里高尔就是卡夫卡本我形象的象征——异形、病态、孤单。这时的他期待与家人进行沟通,还没有意识到虫型的自己与人形的自己有什么区别,他期待与父亲交流,但是父亲根本不接受他虫型的形象,拒绝与他交流,并且强硬的把卡夫卡赶入屋子,从此关闭了沟通的大门。
70、享年41岁,刚过不惑。
71、这正象征着在现实生活中,父亲对卡夫卡的本我是不认可的甚至是忽视卡夫卡的自主意识的,他想要把卡夫卡培养成自己理想的接班人,忽视卡夫卡的兴趣和爱好,对卡夫卡的敏感纤细表示出不理解和不认同,用自己的家长强权政治,把卡夫卡塑造成他希望卡夫卡成为的形象。
72、由于卡夫卡并非专业作家,他的主要工作是保险公司一个重要部门(主要核算理赔这部分)负责人,“公司离开他就无法正常运转”,所以他的写作状态呈现出“高度集中”的趋势,一年只有三四个月写作“爆棚期”,其他时间都处于无力写作状态。
73、在本书中卡夫卡描述了小职员格里高尔·萨姆沙突然变成一只使家人都厌恶的大甲虫的荒诞情节,借以揭示人与人之间--包括伦常之间--表面上亲亲热热,内心里却极为孤独和陌生的实质,生动而深刻地再现了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荒诞的、不合逻辑的世界里描绘"人类生活的一切活动及其逼真的细节",这正是著名小说家卡夫卡的天赋之所在。
74、这也许是这部荒诞小说背后真正的主旨和意义。
75、②、异化劳动导致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76、小说的主人公萨姆沙这个人物本身也带着一种荒诞意味。作为一名推销员,为给父亲还债,他不得不拼命工作以养活全家,他与社会的唯一接触便是工作,他没有朋友,更无自由,永远生活在为活着而活的奔波中,包围在一个机械刻板的工作生活之中。
77、然而,一切都是枉然,当家人看到萨姆沙恢复遥遥无期,早就对他失去了耐性,对他表现出冷漠和厌弃,全然忘记了他对于全家做出的贡献。
78、②、主人公周围人表现的荒诞性折射出一个冷漠的现实生活
79、他忍耐和体谅亲人,尽量避免自己给他们造成的不方便,他希望能够像过去那样重新挑起一家的担子,再遭受父亲的重创,生命垂危之际,当听到妹妹的琴声,他就要不顾一切地向所有人宣布要送她进音乐学院的决心。
80、年暑假,卡夫卡接触到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下子就被迷住了。他用生花妙笔写道:有一种活的纪念,它像深情的手那样轻轻抚摸一切值得纪念的东西。如果从这灰烬中升起火焰,熊熊炽热,猛烈强劲,而你则往里面凝视,像被神奇的魔力吸引了,那么,这样纯洁的纪念,人们只能写在洁白简朴的纸上。
81、萨姆沙变形后,即意味着完全丧失劳动力,对于公司来说,他失去了为公司创造价值的作用,因此他的任何哀告也不可能感动老板,丢掉饭碗是必然的。他与社会之间的经济之维顷刻间断裂。
82、从主人公萨姆沙荒诞行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被工作和生活压榨后的可怜人,小说用了一种荒诞性的镜像反映出一个真实的社会现实,这是作者心中的呐喊,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领悟。
83、更为荒诞的是男主人公虽然外形变成了甲壳虫,可是他的内心依然有着人的意识和喜怒哀乐,其实卡夫卡借此来讽刺男主人公每天为了家庭而辛苦奔波,在这个社会中忙忙碌碌,早就沦为了昆虫一般,失去了人的七情六欲,内心的想法早已被忙碌的生活所湮灭,已经沦为了会思考的昆虫。
84、年7月,卡夫卡高中毕业,全年级84名同学,只有24名完成了毕业考试。毕业考试“令人望而生畏”,有的同学因为多次考不过开枪自杀了。卡夫卡六门功课成绩非常好,是“值得赞扬(良)”和“令人满意(及格)”的。10月,卡夫卡顺利考入大学,学习化学。本来他想学哲学,又怕学了哲学出来找不到工作,只好弃文从理。
85、这种如梦似幻的状态让他非常痛苦,非常疲劳。醒来之后,他便把这些梦记录下来。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说,“白日梦幻是文学写作的发动机。他们紧贴着变幻无常的人生印象,随着生活处境的每一处波动而变化”。
86、公司老板为代表的公权力唯利是图,萨姆沙每天面对恶劣的工作环境和冷漠的人际关系,内心变得压抑和沉重,同时又无比孤独。
87、小说讲述了一个荒诞的故事,带给我们一个沉重的话题。
88、小说的一开端主人公就由人变成甲虫,令家人、上司惊吓不已,还因此被公司辞退。这一事件不仅是全部事件的起因,也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事件,但是这个情节的设置本身就是荒诞无稽的。
89、主人公萨姆沙内心并没有变,但是由于他变成了甲壳虫的外形,无法工作,无法为家人提供衣食无忧的生活,他的父亲和妹妹由此要出去工作来维持家庭开支,所以在家人眼中,萨姆沙变得毫无价值,到了最后,他的存在成为了家人出租房子的阻碍,全家人对他也变得忍无可忍了,毫不犹豫将他扫地出门。
90、他的母亲惊恐不已,丧失了一般母亲所有的母爱天性,但是同时他的母亲和妹妹又自作主张为其挪动家具,导致萨姆沙内心恐慌不满;
卡夫卡 意识流
91、年11月17日,星期天,卡夫卡久久躺在床上,不想起来。这种赖床时光是他“写作能力的意识。想要什么,都可以从心中发掘出来”。他做了一个不安宁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甲壳虫。他此时正在酝酿一篇新小说,便是日后让他声名大振的《变形记》。
92、年7月3日,弗兰兹.卡夫卡出生于布拉格。父母一心忙着做生意,顾不上管他,他只能跟奶妈、老保姆、刻毒的厨娘、忧伤的女教师厮混在一起,童年“恐惧而孤独”。有一次他试图撒娇,半夜吵着要水喝,其实并不渴,父亲声色俱厉斥责了他,眼见未能奏效,便把他从被窝里拉出来挟到阳台上,关上房门让他站了很久。从此以后,他学会了“独自生活”,并且学着在没有父母的生活中也能正常应付。
93、年9月,他给朋友的信中写道:人们不过就是作为《圣经》中的鸽子被派了出去,没有找到任何嫩草,于是又溜回黑暗的诺亚方舟。
94、卡夫卡以浓烈的喜剧气氛收尾,却烘托出了无比惨烈压抑的氛围。
95、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
96、萨姆沙变成甲虫后,起初他的家人反应很有意思:
97、《变形记》描写的荒诞是人的异化,是不正常的生理变化,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扭曲的,作者正是想通过对异化的人、事和物的刻画,来反映工业大机器机械生产下的可怕真实—人的精神异化和失常,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冷漠淡薄,小人物悲惨的命运以及社会统治体制的腐朽。
98、在《变形记》中,卡夫卡期待父亲肯定的愿望变得更加强烈。
99、年深秋,卡夫卡为了能够专心写作,不受任何干扰,便租了一个“小街像童话里一样安静”的公寓,公寓很小,仅有一个房间和一个小厨房。这个位于三楼的住所“冷且有穿堂风”,把他吹得患了肺结核。
100、亲人的死去本该是痛苦的、悲伤的,但是一家人如释重负、满身轻松地去郊外散心。这种反差形成了一个巨大的讽刺,也体现着异化对亲情关系的影响:披着亲情的利益关系。因此当亲情被异化为利益的工具后,悲剧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而且亲情利益化本身就是一种悲哀,悲剧早已埋下伏笔。
101、“萨姆沙先生和两个女人立刻离开楼梯口,回进自己的家,仿佛卸掉了一个负担似的”;“他们决定这一天完全用来休息和闲逛”,“于是他们三个一起离开了公寓,已有好几个月没有这样的情形了,他们乘电车出城到郊外去。”
102、年2月,卡夫卡开始在杂志上发表文章,跟所有初习写作的文艺青年一样,文字变成铅字给他带来“极其强烈的感官享受”。并且他逐渐意识到,晚上八点到11点是最佳创作时间,因为他需要“绝对的安静”。从此以后,一个泡吧看剧的单身狗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特立独行的隐士,他逐渐从朋友圈消失了。
103、由此可见,异化劳动背后其实是在社会制度、法律、国家机器等的非人性化,逐步成为制约人、迫害人的异己力量。
104、《变形记》讲述了一个“未婚的,跟父母住在一起的”名叫萨姆萨的旅行推销员,一日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一只巨大的棕色甲壳虫。他丧失了说话功能,试图说出来的话“变成甲壳虫的叫声”,但是有着人的思维,能用人的头脑思考一切,观察一切。家人开始同情他,怜悯他,关心他,照顾他,随着时间推移,便开始讨厌他,“(他)只配当垃圾扫出去”。最终他不幸死掉了,家人都松了一口气。这篇小说花了卡夫卡七天时间,他称其为“一个极其令人恶心的故事”。
105、卡夫卡的《变形记》中,由于沉重的肉体和精神上的压迫,使人失去了自己的本质,异化为非人。它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这种孤独感与陌生感,即人与人之间,竞争激化、感情淡化、关系恶化,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既荒谬又难以沟通。推销员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甲虫,尽管它还有人的情感与心理,但虫的外形使他逐渐化为异类,变形后被世界遗弃是他的心境极度悲凉。三次努力试图与亲人以及外界交流失败后,等待他的只有死亡。由此看来他的变形折射了西方人当时真实的生存状态。卡夫卡通过小说并不只是单纯阐述事实,而是抗除这个世界,追寻人类人性的完善。
106、故事的结局充满了讽刺和辛辣嘲讽,主人公萨姆沙在冷漠和无情的围困下终于孤独地死去,然而这对于他一直保护和照顾的家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
107、用一种荒诞的表现手法,呈现出真实的人性和社会现实
108、变形记》作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奠基之作,也是卡夫卡也被公认为现代派的鼻祖的重要作品之一,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可以说二战后的欧洲兴起的“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和美国的“黑色幽默”小说都受到了卡夫卡的启发。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在西方现代小说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小说写人变成动物,故事神秘离奇——一天早晨,格里高尔从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全身长出了许多只细得可怜的小腿,坚硬得像铁甲一样的背贴着床而仰卧着,不能翻身,也下不了床.但他必须起来: 他要静悄悄不受打扰地起床,穿起衣服,最要紧的是吃饱早饭,再考虑下一步该怎么办,因为他非常明白,躲在床上瞎想一气是想不出什么明堂的.他还记得过去也是因为睡觉姿势不好,躺在床上时往往会觉得这儿那儿隐隐作痛,及至起来,就知道纯属心理作用,所以他殷切地盼望今天早晨的幻觉会逐渐消逝….. 格里高尔,虽然人己'物化'为虫子,但他还存在人的思维,还要象正常人一样生活和思考.由于担心赶不上五点钟的火车.格里高尔心情既焦急又恐慌,又生怕公司来人,自己这种面目如何见人!他竭力挣扎。 格里高尔慢慢地把椅子推向门边,接着便放开椅子,抓住门来支撑自己——他那些细腿的脚底上倒是颇有粘性的。他在门上靠了一会儿,喘过一口气来.接着他始用嘴巴转动插在锁孔里的钥匙.不幸的是,他并没什么牙齿。他得用什么来咬住钥匙呢……钥匙需要转动时,他便用嘴巴衔住它,自己也绕着锁孔转了一圈,好把钥匙扭过去,或者不如说,使用全身的重量使它转动.终于屈服的锁发出了响亮的咔塔一声,使格里高尔大为高兴.… 格里高尔在极度困难,内心十分痛苦的情况下艰难挪动身子,终于,靠嘴巴扭动了钥匙,心理十分高兴.由此可以看出,卡夫卡用写实的手法描述违反客观规律的事件,荒诞的情节写出生活的真实.人变成甲虫,本身就是虚幻的,不可能的,更不可思议的是这个'非人'的东西(甲虫)还具有人类才有的思想感情. 格里高尔由'人'变'虫',预示着小人物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他'变形'乃是身不由己,是一切倒楣人物孤独和悲哀的象征;格里高尔'物化'后,生理上虽然完全变成了'甲虫'(即非人),但心理上仍然保留着人的心理,能观察、判断和思考.他知己自丢了职业,没钱养家,外人厌恶,家人嫌弃,从而给家人造成不幸.自己虽然生活在家人当中,却举目无亲、有苦难言,'再也没有特殊温暖的感觉了',以至在苦闷和悲哀中绝食死亡.格里高尔的悲剧象征着资本主义社会中人异化为'非人'的普遍事实,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人性的扭曲,人格的丧失和生存的痛苦.可见,这其中的意蕴是何等之深! 《变形记》这个故事表面看来荒诞不经,实则蕴涵了丰富而深刻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首先,它真实地表现了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里人的异化.在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人被'物'(例如金钱,机器,产品,生产方式等)所驱使,所胁迫,所统治而不能自主,成为'物'的奴隶,进而失去人的本性,变为非人.《变形记》主人公里高尔的故事正是人异化为非人这一哲学生存现状. 2,其次,作品还表现了在现代社会里人的一种生存恐惧.人变甲虫,在这里象征着莫明其妙的巨大灾难的降临,这种人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感觉表现了现代西方人的某种精神状态,尤其是进入20世纪以后,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核战争的威胁,环境污染和自然界生态平衡的破坏,这一切使人们对未来的命运处于一种不可知的恐惧状态之中.《变形记》中格里高尔的命运正反映了这种精神状态本质的东西. 3.再次,《变形记》还表现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关系.小说详细的描写了家人对他从关心到厌恶到必欲置其于死地的过程,这一过程实际上是希望他恢复赚钱的能力到彻底绝望的过程.这是一个为家庭奉献了一切,却由于失去了原有的价值而被家庭抛弃的小人物的悲剧,这类悲剧在人情冷漠的现代社会里并不罕见. 作品创造的艺术世界,涵盖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两个方面,是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统一.就思想而言,较为曲折地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将荒唐,人性异化看着特定历史条件下人类社会不可避免的现象,赋予作品以浓厚的虚无主义和悲观主义情调;就艺术而言,善于运用怪诞和象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用富有表现力的手法去表现抽象的思想感情 受存在主义学说的影响,作品深刻反映了世纪末情绪,表现了人的孤独与恐惧,展示在人们面前的是荒诞的世界和异化的主题,形成了独持的'卡夫卡式'艺术风格和思想内容。持别是卡夫卡对表现主义手法运用自如,达到登峰造极之境界.其作品往往寓荒诞于真实之中,融幻想和怪诞于一体,或描写人与'非人'的人有机碰撞;或执著于精神层面的不可逾越,真理的不可寻求;或寄寓象征形象的塑造来展现人物的痛苦和困惑等等,构建了'卡夫卡式'艺术风格的美学概念。 小说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直接反映'人化'了的小动物的内心感受,通过虚化的、荒诞的情节,荒唐的行为描写人的真实的心里状态.表现那个时代小人物为了生存普遍存在的恐惧心理和非理性的生存环境。描写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让非现实的人物生活在现实生活的环境中,其目的是通过格里高尔的心灵语言和孤苦环境来展现西方社会人的异化的普遍本质。所谓象征,就是用具体的形象代表或暗示某种思想,意念和感情.因为某些现象不能被直接表现,只能通过与之相对应的象征物体来暗示,从而需用象征的表现手法.卡夫卡的'象征',既有深刻的意蕴,又包含着精辟的理喻,有些作品还蕴含着多层次的寓意。作品带有卡夫卡独特的讽刺性和作品内容要素的不确定性。卡夫卡作品的讽刺性主要表现在对现实世界荒诞的揭示上.他笔下的主人公往往是意外地陷入一种令人啼笑皆非,无法解脱的困境.他们越是挣扎,就会越陷越深,甚至最后送了性命。'甲虫式'的人物格里高尔——这个令人哑然失笑的情节,是荒诞的,也是奇异的,看似枯燥乏味,嚼之意味无穷!作品将现实存在的因素和非现实虚幻的因素交织于一起,把正常人与'非人'(动物)在一起,用写实的手法,来叙述非现实生活中的事件,虽然荒诞滑稽,却开掘了主题的深度。所谓荒诞,也叫怪诞,就是对事物极度夸张的一种方法,即从某种主观感受出发来改变客观事物的形态和属性,直入现象的至深之处,揭示事物的本质。荒诞的情节却曲折地反映了当时人类存在的非理性表现。小说中的讽刺意味往往与苦涩的幽默结合在一起。通过不确定的时,空和人物来表现作品思想内容,将现实中的具体人物抽象化,也是卡夫卡小说现主义的特点。 终上所述:把荒诞放在日常生活之中,放在最平庸的环境里,把它当作丝毫也没有什么可怪之处的东西加以表现。“在故作平淡无奇的日常形式中表达出反常的内容”,结果,使不受制于现实的事件,显得“比真正的生活真实还要现实”。 寓言式的结构。象征与荒诞的手法。现实主义的语言与非现实主义的内容,简洁;平淡;冷漠的语言风格。叙述者与主人公合二为一。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只能通过主人公的感官来获得信息,再也没有旁观者清的叙述者出来向读者解释前因后果,所以,卡夫卡某种程度上改革了小说的叙述艺术。 “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到了卡夫卡的手杖上变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目标是有的,但是没有路,我们称之为路的,其实只是彷徨。”―――,'孤独脆弱','悲观自弃''苦闷忧郁'的性格是卡夫卡小说艺术倾向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变形记》作为他的主要作品也不可避免的带有卡夫卡强烈的自传色彩。主人公处在一种身世不由自主的境地里,迷失在梦幻一般的世界中,充满着恐惧和不安。他们都有一个目标,但是无论怎样费尽心机,也达不到自己的目的,最后终于走向灭亡。这也是卡夫卡作品的共同特点。 对卡夫卡的任何一种解释只能是在局部上讲得通,在全部作品范围内难以自圆其说。如美国女作家奥茨说:'卡夫卡是一个永恒的谜.要解这个谜就意味着解人生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