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著作
1、孟子《论养气》(二)
2、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3、《孟子·告子下·比较》
4、《孟子·梁惠王上》
5、《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6、《尽心》上、下。《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7、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8、孟子《人和》
9、《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10、《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原文及译文
11、《养心莫善于寡欲》
12、《梁惠王》上、下;
13、《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
14、其中用得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15、《孟子·告子下·治天下》
16、《论民本》
17、卷五滕文公上
18、孟子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曾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19、《孟子》,这里面有很多孟子的代表作。
20、《孟子·告子下·诚信》
21、《孟子·告子下·无过无不及》
22、《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是,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23、孟子的著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
24、孟子著作:
25、《孟子对滕文公》
26、孟子《论养气》(一)
27、《孟子少时》
28、卷四公孙丑下
29、《孟子·滕文公章句下》
30、卷一梁惠王上
孟子的著作
31、《孟子·离娄上》(11-20)
32、孟子另外比较著名的思想是:性善论。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33、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县东南)人,中国战国时期杰出的思想家,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
34、《拔苗助长》
35、卷七离娄上
36、《离娄》上、下;
37、心性修养,孟子从性善论这一根本思想出发,认为实行仁政的最重要的动力,完全仰仗于君子大发仁心。
38、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39、《孟子·告子下·生死之论》
40、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41、《孟子·告子下·国兵与义道》
42、《告子》上、下;
43、孟子的主要思想是
44、孟子小时候学习不用功。有一次,孟母织布时,孟子正好放学回来。孟母问他学习怎么样,孟子满不在乎地说:“和以前一样,不好也不坏。”听了这话,孟母举起一把刀,一下就把刚织好的布割断了,并语重心长地说:“学习就跟织布一样,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学习时不用功,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孟子深受教育。
45、《孟子·离娄上》(21-30)
46、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47、《孟子·告子下·教亦多术》
48、《邹与鲁閧》
49、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富贵不能淫》,《寡人之于国也》编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中。
50、人物评价
51、《孟子》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孟子的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
52、卷六滕文公下
53、《孟子·滕文公下》
54、《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
55、孟子,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56、政治及经济,孟子着重发挥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仁政的政治主张,仁和义是孟子论理想的核心,又是他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出发点。
57、《孟子·离娄上》(1-10)
58、《孟子》是四书中篇幅最大的部头最重的一本,有三万五千多字,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这部书的理论,不但纯粹宏博,文章也极雄健优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孟子》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著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篇目有:(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59、《万章》上、下;
60、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孟子的著作
61、《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62、孟子3岁时父亲就死了,他在母亲仉氏的抚养下长大成人。他的母亲很懂得教育之道。早年,他家住在墓地附近,送葬的人忙忙碌碌、挖坟掘土,孟母觉得这样不利于孟子成长,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但是集市上叫卖声不绝,吸引了年幼的孟子,孟母又把家搬到学宫附近,每天可以接触到很多读书人——这就是有名的“孟母三迁”。
63、哲学思想,是他的人类性善论,性善论是孟子谈人生和谈政治的理论根据,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是一个中心环节。
64、孟子《论养气》(三)
65、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严谨。
66、四书增删注释包括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孟子、程子、朱熹等,其编撰时间间隔达一千八百年。宋元以后,《大学》《中庸》成为学校官定教科书和科举考试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67、《公孙丑》上、下;
68、《滕文公》上、下;
69、卷二梁惠王下
70、《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71、道德论,仁义,孟子所说的仁义是有阶级性的,是建筑在封建等级社会的基础之上的,但是他反对统治者对庶民的剥削。
72、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73、《孟子》的主要注本有《孟子注疏》,《四部备要》本14卷;《孟子集注》,《四部备要》本7卷;《孟子正义》,《四部备要》本30卷。另有今人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本)。
74、《学弈》
75、《孟子·告子下·顺天应人》
76、卷三公孙丑上
77、《孟子·告子下·人善论》
78、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
79、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80、《孟子·告子下·仁义与和平》
81、认识论,孟子的天道认为天是最高的有意志的,人世间的朝代更替,君王易位,以及兴衰存亡和富贵穷达,均是由天命所定。
82、它蕴含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儒学认识论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其在中华思想史上产生深远影响。读来,仍不失其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启迪价值,堪称是源远流长的文化精华。
83、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84、《孟子·公孙丑上》
85、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86、(一)《梁惠王》上、下,(二)《公孙丑》上、下,(三)《滕文公》上、下,(四)《离娄》上、下,(五)《万章》上、下,(六)《告子》上、下,(七)《尽心》上、下。
87、孟子创造四本书是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又称四子书,为历代儒客学子研习之核心书经。
88、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性是善的。但孟子只说性善,南宋朱熹补充为“人之初,性本善”,后世有学者提出“性向善”。
89、《冯妇搏虎》
90、《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