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 爱情句子 > 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精选37句

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精选37句

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劝学》的主题思想是论述学习的目的、意义、态度和方法,着重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应持的态度。作者反复论证人的知识、才能、品德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通过学习和积累取得的。即使是圣人的思想,也可以在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中具备。所以,任何人都应当持恒专一,脚踏实地,不断学习。

2、《劝学》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意指求学不可以让它停止,即学习是无止境的。本篇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全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3、第3段,论述学习的作用。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能够弥补不足。先用“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来说明学习的作用。接着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况组成四组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些都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种效果的获得,并非人的本身固有条件有什么不同: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而是因为登高、顺风、假舆马、假舟楫的缘故,也就是“善假于物”,凭借外界条件的帮助才取得的。根据这个道理可以推论,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并没有什么不同,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是因为君子善于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4、《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荀子》一书的首篇。

5、《劝学》一二段的论证手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具体如下:

6、课文可分为三部分。

7、第二段文字,进一步论证“学习的作用”。在这里作者从日常的生活经历中,选用了“登高望远”、“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致千里”、“假舟楫”“绝江河”等比喻来论述借助外部条件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形象地阐明了学习可以弥补不足的道理。这里是比喻论证,也是举例论证。

8、第4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9、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10、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为了论证观点,荀子先用了三层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的比喻来阐述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能超越本身;再用“木直中绳,輮以为轮”的比喻来说明事物经过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最后用“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进一步推论出君子必须通过学习和“参乎于己”,才能“知明而行无过”。三层比喻层层推进,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学习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1、第一句为中心句子:学不可以已.

12、第二段:五个事物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说明人通过学习也可以“知明而无过”。

13、②第二部分(第二段):论证学习的重要作用。阐述学习的重要作用是:学习可使人增长才干的本领,可以改变人的品性。

14、劝学一二段的论证方法是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孙权开头便劝诫吕蒙要多读书,吕蒙却以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于是孙权就和自己做比较,“君言多务,孰若孤”,然后又拿自己举例,孙权读书,觉得自己有很多的收获。这样就让吕蒙明白了读书的重要性,增强说服力,让吕蒙开始认真读书,最后让鲁肃刮目相看。

15、第1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这句话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说学习的意义非常重要,所以不能停止;另一方面是说对待学习应该采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那就是不能停止。

16、《劝学》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文学家荀子创作的一篇论说文,是《荀子》一书的首篇。文章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分别从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态度以及学习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全面而深刻地论说了有关学习的问题。

17、第3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

18、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19、《劝学》的三个分论点是: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

20、这一部分也运用了比喻论述的方法,共用了"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等5个比喻。

21、文章的第一句写道:“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22、《劝学》可分四段,第一段阐明学习的重要性,第二段说明正确的学习态度,第三段论述学习的内容和途径,第四段闻述学习的最终归宿。文章语言精练,设喻贴切,说理深入,结构严谨,代表了先秦论说文成熟阶段的水平。

23、作者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等三个论点来论述的。

24、《劝学》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是:“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不登高山就不知道天有多高,如果不面临深涧,就不知道地有多厚。这句话作为本段的总论点,揭示该段中心,而后通过比喻论证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25、第2段,论述学习的意义。作者用了五个比喻,论证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青出于蓝”“冰寒于水”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过程,可以有所发展、有所提高。直木“以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根据同样的道理推论,人只有经过“博学”(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学习对改造人的品性也起着决定作用。荀子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都不是先天生成的,而是后天不断学习改造获得的。木要改造成为“中规”的轮,就要“”;金要利,就要“就砺”,人要成为“知明而行无过”的君子,就要“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26、这既是全文的一个中心论题,也是第一段所要开始阐述的内容。而后面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明确而有力地照应首句,收束了上文,并且清楚地点明了首段的中心思想。

27、①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并加以论述。"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接着具体论述其重要性,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素质,使人智慧明达、言行无过。这一部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共用了"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5个比喻。

28、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29、第4段,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作者用了十个比喻论证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先从正面设喻:积土成山,可以兴风雨;积水成渊,可以生蛟龙。所以有这样的功效,全赖于“积”。同样,人如果能积善成德,就能达到“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境界。接着从反面设喻,说明不积就不能至千里,成江河。正反对照,说明“积”与“不积”效果完全不同。人们掌握知识、培养品德的过程,也是一个逐步积累、逐步发展、由不知到知、由少到多、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其次,从“舍”与“不舍”来论述学习贵在坚持不懈的道理。先用骐骥与驽马对比,骐骥本身条件虽好,如果止于一跃,还达不到十步。驽马本身条件虽差,如果能前进“不舍”,也可以跑得很远。接着用朽木与金石对

30、第三段:举了五个外物,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荀子劝学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1、大量运用比喻阐明事理,是本文第一大特点.比喻能使抽象道理明白具体,深入浅出,使人易于了解和接受,提高表达效果.第二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意义;第三段用了五个比喻,说明学习的作用;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说明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有的用同类事物相衬托,如:“登高而招”与“顺风而呼”,“假舆马”与“假舟楫”,“积土成山”与“积水成渊”;有的用相反情况相对比,如“骐骥一跃”与“驽马—卜驾”,“朽木不折”与“金石可镂”等.比喻说理明白透彻,深入具体,使人信服.

32、第一段:是中心论点“学习不可以停止”。

33、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1段: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第2段:论述学习能够弥补不足的作用.第3段:论述学习要逐步积累,要坚持不懈,要专心致志.

34、第四段:用了十个比喻句,概括说明了持之以恒的重要性和学习的重要性。希望对你有帮助!^-^

35、《劝学》是《荀子》一书的首篇。又名《劝学篇》。劝学,就是鼓励学习。本篇较系统地论述了学习的理论和方法。前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后一部分,论述学习的步骤、内容、途径等有关问题。

36、第1段是引用论证加举例论证、比喻论证。

37、第2段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相关文章:

劝告造句汇总107句 关于哲学的名人名言-通用291句 优选赞美老师用心教学的诗句【243句】 孙权劝学 荀子经典名句【195句精选】 荀子劝学书法作品【优选75句】 荀子劝学篇全文及翻译优选汇总60句 关于数学的名人名句-34句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