唇齿亡寒的历史典故
1、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
2、虢国和虞国是春秋时期互相依赖的两个小国,它们相互扶持着,才得以在弱肉强食的时代生存下来,但虢公被晋国送来的美女迷住了心窍,进而亡国。虞国国君被晋国送来的宝马和玉璧诱惑住了,最终被俘,亡国。
3、“唇亡齿寒”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个典故,出自《左传》,其内容讲述了一段发生在晋国附近的两个小国之间的故事。
4、在后来的历史上,“唇亡齿寒”的故事,又不止一次的发生过。仅在宋朝时期,就发生过至少两次:一次是北宋的“联金灭辽”,导致北宋也在随后被金所灭;另外一次则是南宋的“联蒙灭金”,结果金亡后,南宋也重蹈了北宋的覆辙。
5、虞公不听大臣宫之奇劝告,坚持借路给晋国,导致虢国被灭。晋献公将虢国灭了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
6、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开封被金军攻破,徽钦二帝被俘,一个曾经锦绣繁华的王朝就此终结,史称“靖康之变”。
7、春秋时期,晋献公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劝阻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外围,虢国灭亡,虞国一-定跟着亡国。
8、故事出自《晋书·杜预传》。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9、故事出自《国语·吴语》。成语“如火如荼”,形容某种人群或事物阵容之大,气势之盛。
10、--------------------------------------------------------------------------------
11、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进。
12、这句话可以看作是一种悲叹,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警醒,提醒人们要珍惜友谊,把它守护好,因为友谊是有限的,而我们永远无法保护它不受伤害。所以我们应该时刻牢记,友谊要经常去维护,不能让它冷漠,否则就会受到伤害。
13、典故寓意是:
14、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15、唇亡齿寒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虞国借路给晋国却反被晋国灭国的历史故事,彼时晋献公借口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
16、历史没有假如,但却可以重演。在将近一百年后,作为北宋延续的南宋,一样面临着这样一个生死抉择:
17、南宋既可以选择“联蒙灭金”,也可以选择“联金抗蒙”。
18、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19、故事出自《庄子·秋水》。成语“邯郸学步”,比喻生搬硬套,机械地模仿别人,不但学不到别人的长处,反而会把自己的优点和本领也丢掉。
20、可惜目光短浅、贪财无义的虞公,认为事情并没有宫之奇说的那么可怕,因此并没有听宫之奇的良言忠告,选择相信了晋国的阴谋欺骗,所以并没有采纳宫之奇的建议,还是借路给了晋国。
21、回答者:wahhltt-同进士出身六级2-711:49
22、故事出自明朝杨慎的《艺林伐山》。成语“按图索骥”,比喻机械地照老办法办事,不知变通;也比喻按照某种线索去寻找事物。
23、“唇亡齿寒”是一句古语,源自《诗经·小雅·六月乙巳》:“唇亡齿寒处处闻。”意思是说,它表达了当时人们的情绪,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友谊会变得更加脆弱,更容易受到伤害,甚至到了冷漠的地步。
24、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五年》。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25、对金国来说,一个外强中干的辽国倒下了,暴露在他们眼前的却是更加臃肿无力的宋国。
26、故事出自《史记·孟尝君列传》。成语“鸡呜狗盗”比喻卑下的技能或具有这种技能的人。
27、该成语的意思是指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比喻利害密切相关。
28、俗话所说的‘车子和车版互相依傍,嘴唇丢了牙齿就受凉’,那就是说的虞、虢两国的关系。
29、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30、春秋时期,晋国要灭虢国,要从虞国经过,虞公不假思索的答应了,虞公身边的大臣劝他不要帮助晋国灭虢国。虞公不听大臣劝告,执意帮助晋国灭虢国。后在虢国被晋国打败后,晋国又打败了虞国。
唇齿亡寒的历史典故
31、而反之,如果宋徽宗当年明白“唇亡齿寒”的道理,支持辽国抵御金国,或许不一定能阻止两国相继覆灭的悲剧发生,但起码能延缓整个历史进程。
32、但是,如果我们还原宋金战争最后20年的历史就会发现:南宋的选择其实与北宋有本质区别,看似违背“唇亡齿寒”的道理,但实际上却是十分明智的。
33、故事见于《庄子·秋水》。成语“望洋兴叹”,比喻要做某事而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
34、当年,晋献公向虞国借路伐虢国,虞国一位大臣向国君劝谏说:虞、虢两国,就像是嘴唇和牙齿的关系,如唇亡,齿必寒。但虞国国君并未听从劝告,最终晋国在灭了虢国以后,也把虞国给灭了。
35、在此以前,宋辽之间已近百年无战事,维持着和平友好关系,然而宋徽宗好大喜功,竟想通过金国的力量消灭辽国,以重金买收中原故土——“燕云十六州”。
36、成语“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劳而得,或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37、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找借口说邻近的虢国经常侵犯晋国的边境,要派兵灭了虢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地。“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价值连城的美玉和宝马,他不会不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不能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38、而南宋的最终选择,仍然是“联蒙灭金”。历史的走向也与上次几乎完全一样,在金国灭亡后,蒙古撕毁合约,南侵攻灭南宋。
39、故事出自《晋书祖逖传》。·“枕戈待旦”出自刘琨《与亲故书》,形象地写出了刘琨随时准备杀敌报国的决心。后来用作成语,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40、虽然从结果上看,北宋和南宋的选择,都造成了“唇亡齿寒”的局面,也最终演变出相似的历史结局。
41、故事出自北宋苏轼《文与可yúndāng谷偃竹记》。“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作好充分准备,对事情的成功已有了十分的把握;又比喻遇事不慌,十分沉着。
42、一、宋朝历史上的两次“唇亡齿寒”
43、丛林法则讲究弱肉强食,此时金国不撕毁合约南下攻宋,更待何时?
44、铁木真统一了蒙古以后,开始了南下灭金战争,并且如当年的女真人一样摧枯拉朽、势如破竹。
45、故事见于《资治通鉴·唐则天皇后天授二年》。成语“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他自己。
46、北宋之所以被金国轻松所灭,除了其自身腐朽没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外部原因,那就是宋徽宗不顾“唇亡齿寒”的道理,选择了“联金灭辽”的昏招。
47、结果就是一起完蛋一起死亡。所以我们一定要团结,不能搞窝里斗。
48、故事出自《史记·汲郑列传》。成语“后来居上”,往往指后起的可以胜过先前的。和汲黯说这话的原意,大不相同。
49、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50、故事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掩耳盗钟”被说成“掩耳盗铃”,比喻愚蠢自欺的掩饰行为。
51、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们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之事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自彼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52、唇亡齿寒”是一个十分形象的成语。它来源于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最早就是形容国与国之间的依存关系。
53、对于第一种选择,有“联金灭辽”的前车之鉴摆在那里,金国一旦灭亡,蒙古的下一步动作肯定是灭宋;如果“联金抗蒙”,或许两国还有生存的可能。
54、春秋时期,晋献公想要讨伐虢国,就向虞国借路,虞公不听大臣劝谏,答应了。
55、故事出自《世说新语·假谲》。成语“望梅止渴”,比喻用空想安慰自己或他人。
56、唇亡齿寒的故事概括为晋国经虞国灭了虢国,后又灭了虞国。
57、唇亡齿寒讲的是晋献公要攻打虢国,将玉石和宝马当作礼物送给虞国来借路。于是虞国借了路,而晋献公消灭了虢国之后,回来的时候又剿灭了虞国的故事
58、故事出自《史记·魏世家》。成语“抱薪救火”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灭祸害,结果反而使祸害扩大。
59、故事出自《史记·秦始皇本纪》。成语“指鹿为马”比喻故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
60、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则成语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为人真诚,严于律已,自然会感动别人,自然会受到人们的敬仰。
唇齿亡寒的历史典故
61、三年后,晋献公再次向虞国借道伐虢,大臣再次劝谏虞公不可借路给晋国,但是虞公不听劝谏,答应了晋国使者。
62、故事见于《庄子列御寇》。成语“探骊得珠”,比喻写文章能紧扣主题,抓住要点。
63、故事出自《晋书·苻坚·载记》。成语“草木皆兵”,形容神经过敏、疑神疑鬼的惊恐心理。
64、后来,晋国军队灭掉了虢国,在军队回来的路上,又灭掉了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