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扬雄的代表作
1、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中,汉赋同唐诗、宋词、元曲一样,在文体前标明时代,说明这一文体在当时达到了高峰。清人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2、扬雄与班固并称“扬班”或“班扬”。曹否《典论·沦文》:“至于杂以嘲戏,及其所善,扬、班俦也。”南朝宋王僧达《祭颜光禄文》:“义穷机彖,文蔽盗扬。”
3、《文心雕龙·辨骚》:“是以枚贾追风以入丽,马扬沿波而得奇。”又《文心雕龙·丽辞》:“扬马张蔡,崇盛丽辞,如宋画吴冶,刻形镂法。”
4、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云,汉族。西汉官吏、学者。西汉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县友爱镇)人。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长安,以文见召,奏《甘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扬雄是继司马相如之后西汉最著名的辞赋家。所谓“歇马独来寻故事,文章两汉愧杨雄”。在刘禹锡著名的《陋室铭》中“西蜀子云亭”的西蜀子云即为扬雄。扬雄曾撰《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5、汉大赋的这种道德主题,也就决定了它的审美主题。汉代人对大赋的价值发生争论,都着眼于它是否具有政治和道德上的实用价值,而不是它本身所具有的审美价值。如前所述,第一个对大赋的特质及其审美价值做出准确阐述的是司马相如,第一个正面肯定大赋审美价值的是汉宣帝。是他们指出了赋家创作时巨大的时空意识,铺陈排比的艺术特点,“辩丽虞悦”的审美感受。
6、汉大赋四大家:司马相如、杨雄、班固、张衡。枚乘的《七发》标志汉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和《上林赋》是最典型的作品。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7、在表现手法上,采用描写铺叙形式,铺陈排比,文辞瑰丽,散韵相间,句式不拘,以四言六言为主。
8、扬雄批判神学经学,为的是能够恢复孔子的正统儒学。在扬雄看来,孔丘是最大的圣人,孔丘的经典是最主要的经典。他说:舍舟航而济乎渎者,末矣。舍五经而济乎道者,末矣,又说:山之蹊,不可胜由矣;向墙之户,不可胜入矣。曰:恶由入·曰:孔氏。孔氏者,户也。因此,好书而不要诸仲尼,书肆也;好说而不要诸仲尼,说铃也,仲尼之道犹四渎也,经营中国,终入大海;他人之道者,西北之流也,纲纪夷貉,或入于沱,或沦于汉。但是,扬雄认为自孔子死后,孔子圣道的发展与传播却由于“塞路者”的干扰而受到了阻碍。在古时有杨墨塞路,当时孟子辞而辟之,廓如也。后之塞路者有矣,窃自比孟子。这里所说的“后之塞路者”就是指汉代的欲仇(售)伪而假真、羊质而五虎皮、学也为利的虚伪、烦琐荒诞的官方正统经学。因此,扬雄要象孟子那样扫除塞路者,为孔子儒学能在汉代健康发展开辟道路。
9、汉赋四杰,一般指西汉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班固、张衡。
10、班固(32年-92年):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是东汉名儒和著名学者。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人。字孟坚。不死守章句,只求通晓大义。
11、大賦的作者以巨大的时空意识,在赋作中浑厚雄伟的铺陈描写,正是展示了中华民族在历经春秋战国的战乱,秦王朝短期速亡,而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发展的历史时代之际,那种征服客观世界的恢弘气度,洋溢着令后人不断惊叹回首的大汉气象。要说汉大赋道德主题的价值,应该说正表现在这些方面。
12、汉大赋(新体赋)兴起于汉初,衰落于汉末,历时四百多年。汉大赋是汉赋的典型形式。汉大赋用反复问答的问答体形式,以铺叙渲染帝王、贵族生活为手段,以微刺帝王、贵族淫奢为旨归,结构宏大,铺陈渲染了大汉帝国无可比拟的气魄与声威。
13、扬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一作杨雄。西汉哲学家、文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
14、在赋的形式与规模上,建立了一种主客问答的形式。规模壮阔。
15、汉赋用词贴切,讲究语言的音调、节奏,一些篇章颇具音乐美。这些都是汉赋的艺术贡献。
16、他从扬雄学过上古文字,这就牵连到扬雄。治狱的使者来天禄阁抓扬雄,扬雄跳阁自杀,未死,后得免。以后一直默默无闻,七十一岁而死。
17、班固与司马相如并称“斑马”或“马班。”《晋书·陈寿传论》:“丘明既没,斑马迭兴,奋鸿笔于两京,骋直词于东观。”清章学诚《文史通义·书教》:“史氏继《春秋》而有作,莫如马、班”。
18、汉大赋所铺叙和歌颂的西汉中期,就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军事、文化的强盛期,经济的繁荣期。
19、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方言》被誉为中国方言学史上第一部“悬之日月而不刊”的著作,在世界的方言学史上也具有重要的地位。
20、杨雄是西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哲学家。他知识渊博,擅长作赋,并在哲学、小说等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王莽篡权后,扬雄为中散大夫。但他不愿趋炎附势,同流合污。所以甘愿寂寞,不参与朝政,在天禄阁校书,同时自己埋头著书。
21、扬雄哲学不仅有批判精神,而且还有兼容品格。他复兴儒学,但并不全盘照搬孔孟儒学,而且有“因”(因袭)有“革”。他说:“可则因,否则革”;“新则袭之,敞(chǎng)则益损之”。这里,袭是照样做,敞是敞开大门。也就是一方面因袭儒学中仁义、孝道、修齐治平等有价值的内容,另一面又要破除门户之见,吸收先秦诸子之学的合理因素。如他说:“老子之言道德,吾有取焉耳。”而孟子的“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则是应损革的历史循环论。在人性论上,他提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22、司马相如(公元前179年-公元前118年):字长卿,蜀郡成都人,西汉辞赋家。被誉为“汉赋第一大家”。
23、扬雄在散文方面也有一定的成就。如《谏不受单于朝书》便是一篇优秀的政论文,笔力劲练,语言朴实,气势流畅,说理透辟。他的《法言》刻意模仿《论语》,在文学技巧上继承了先秦诸子的一些优点,语约义丰,对唐代古文家发生过积极影响,如韩愈“所敬者,司马迁、扬雄”(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此外,他是“连珠体”的创立人,自他之后,继作者甚多。
24、《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简称《方言》,作者扬雄(公元前53—公元19年)。《方言》是汉代训诂学一部重要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
25、大赋是汉赋的典型,主客问答为定型的结构形式。多用铺叙,鸿篇巨制,铺张扬厉。
26、汉大赋在美学上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创造了大美或壮美的艺术境界。中国古典美学总是将美与大紧密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先秦两汉时期。孟子即说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这就是说,充实光辉大而化之即是美。
27、扬雄建立以“玄”为最高范畴的思想体系,认为“玄”包括天、地、人三方面的道理。他说:“夫玄者也,天道也,地道也,人道也。”(《太玄·太玄》)这里天地人都是自然的,“玄”没有意志和目的。他说,“人”也不曾“雕刻众形”(《法言·问道》)。而且,玄是宇宙的始初和万物的本体,它无形象,却又无处不在。玄生阴阳,带五行,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决定万物的生灭。扬雄还把一玄分三方,一方三州,一州三部,一部三家,共计九州二十七部八十一家,这在形式上摹仿《周易》,内容上吸收老子玄、道的基本观点,包含着丰富的辩证思想,充满“反者道之动”的哲理。
28、汉小赋:篇幅短小,文词清丽,多为抒情作品。
29、汉赋确实有其致命弱点,如堆积文字,辞句艰深。但是,汉赋善于铺陈夸张,想象丰富,对客观事物做具体形象的描绘,有些篇章相当感人。
30、汉赋指汉代出现的一种新文体,韵文和散文相结合。主要分为骚体赋、大赋和小赋三类。
汉代扬雄的代表作
31、班固与张衡并称“班张”。《晋书。左思传》:“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
32、扬雄是中国文化历史上璀璨的一颗明珠,其哲学、文学成就斐然、影响深远,被誉为西道孔子、文化宗师,著有《法言》《太玄》等作品。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影响意义重大。
33、司马相如
34、由于右伯甄丰之子甄寻,妄图伪造符命谋娶王莽的女儿“黄皇室主”王嬿。结果被王莽识破诡计,甄寻逃往,甄丰自杀。国师公刘歆的次子刘棻卷入其中。
35、四人都是汉赋大家。尤以司马相如成就为最高,代表了汉赋的最高水平。扬雄“每作赋,常拟之(司马相如)以为式”,多模仿因袭。以后班固、张衡作赋,体式也沿袭司马相如,但结构、词采更丰赡。尤以张衡《二京赋》体制更为宏大。在思想内容上,张衡京都大赋对统治者淫侈生活的批判精神较其他三家要强。
36、骚体赋是汉初由楚辞脱胎而生,是早期的汉赋。
37、汉大赋在形式上篇幅较长,结构宏大,多采用主客问答的结构形式,一般由小序、正文、结尾三部分组成,韵文与散文相间,散文的成份较多;在内容上以写物为主,以“润色鸿业”(班固《两都赋序》)为目的,兼有讽喻劝谏。在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采用铺张扬厉的手法和博富绚丽的辞藻,对事物作穷形极貌的描写,显示了绵密细致、富丽堂皇的风格特征。
38、汉大赋内容上多是歌功颂德,极写帝王贵族的声色犬马、游宴田猎之乐,山林宫殿京都之丽。表现出汉帝国统治的雄伟气魄,同时也给读者外在美丽世界的观赏。
39、扬雄早期以辞赋闻名,晚年对辞赋的看法却有所转变。他评论辞赋创作是欲讽反劝,认为作赋乃是“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另外还提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的看法,把楚辞和汉赋的优劣得失区别开来(《法言·吾子》)。扬雄关于赋的评论,对赋的发展和后世对赋的评价有一定影响。对于后来刘勰、韩愈的文论,颇有影响。
40、天凤五年(18年),死去,时年七十一岁。著有《法言》《太玄》等,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方面,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对后世意义可谓重大。
41、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年)西汉哲学家、文学家。一作杨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自幼好学,博览群朽。名著有《太玄》、《法言》,明人辑有《扬子云集》。《汉书》卷八七有其传。
42、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到扬雄呼吁复兴儒学,经历了一个世纪。其间,西汉帝国由强而弱,终被王莽“新朝”取代。扬雄面对西汉没落、无能,自比孟子,要“辟”打着儒学旗号反儒学的神学化了的经学,指出“其文是也,其质非也”(《法言·吾子》),这种经学与谶纬迷信结合,更是祸国殃民。扬雄认为,世上无神仙,长生不可能“有生者必有死,有始者必有终,自然之道也”(《法言·君子》)。人的生死与神怪无关,纯粹是自然现象。
43、张衡(78年—139年),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省南阳市石桥镇)人。东汉时期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发明家、地理学家、文学家,蜀郡太守张堪的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