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篇
1、『1』诗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
2、『3』「人道敏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
3、有左氏,有谷梁。
4、此五岳,山之名。
5、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圣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义之悦我心,犹
6、曰春夏,曰秋冬。
7、此为大人而已矣。”
8、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
9、此五常,不容紊。
10、此五行,本乎数。
11、曰仁义,礼智信。
12、『12』「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13、『2』康诰曰,「如保赤子,心诚求之。」虽不中、不远矣,未有学养子,而後嫁者也。
14、斩齐衰,大小功。
15、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16、窦燕山,有义方。
17、此六谷,人所食。
18、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无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
19、孟子曰:“富岁,子弟多赖;凶岁,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尔殊也,其所以
20、秦、楚之路,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则知恶之;心不若人,则不知恶,此
21、此五臭,鼻所嗅。
22、『5』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23、『11』「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24、稻粱菽,麦黍稷。
25、之人而祸仁义者,必子之言夫!”
26、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於
27、子不学,断机杼。
28、右高原,左大海。
29、『1』君子之道,费而隐。
30、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孟子全篇
31、拂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颠倒错乱。拂,违背,不顺。乱,错乱。
32、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
33、『2』诗云,「潜虽伏矣,亦孔之昭。」故君子内省不疚,无恶於志。君可及者,其唯人之所不见乎。
34、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5、自子孙,至玄曾。
36、劳: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7、『14』秦誓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实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疾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哉。
38、『3』帝典曰:「克明峻德。」
39、苦: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苦恼。
40、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惊动。
41、『22』孟献子曰,「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42、『2』康诰曰,「作新民。」
43、教五子,名俱扬。
44、『3』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45、乃九族,人之伦。
46、『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於天。
47、『2』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48、有连山,有归藏。
49、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50、此五味,口所含。
51、『19』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52、大小戴,注礼记。
53、号六经,当讲求。
54、『2』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
55、『5』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56、君则敬,臣则忠。
57、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麦,播种而耰之,其地同,树之时又同,浡然而生,
58、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
59、恒:常常。
60、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将曰:‘敬叔父。’曰:‘弟为尸,则谁敬?’
孟子全篇
61、《孟子》三则春秋孟子(一)
62、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终必亡而已矣。”
63、群弟子,记善言。
64、第十八章
65、『1』子曰,「鬼神之为德其盛矣乎。」
66、『19』「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67、惟书学,人共遵。
68、『2』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
69、首孝悌,次见闻。
70、体肤:肌肤。
71、『6』诗曰,「在彼无恶,在此无射;庶几夙夜,以永终誉。」君子未有不如此,而蚤有誉於天下者也。
72、『8』诗云,「其仪不忒,正是四国。」其为父子兄弟足法,而後民法之也。
73、右第十二章,子思之言,盖以申明首章,「道不可离之意也。」其下八章,杂引孔子之言以明之。
74、『1』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75、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
76、膻焦香,及腥朽。
77、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
78、告子曰:“生之谓性。”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
79、第三十章
80、第二十六章
81、惟耳亦然。至於声,天下期於师旷,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
82、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83、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
84、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85、『3』「君子依乎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唯圣者能之。」
86、『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87、此植物,遍水陆。
88、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89、任:责任,担子。
90、『3』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孟子全篇
91、曰平上,曰去入。
92、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须之敬在乡人。’”季子闻之,曰:“敬叔父则
93、市:市井。
94、小学终,至四书。
95、诗书易,礼春秋。
96、这样,就知道忧愁患害足以使人生存,安逸享乐足以使人灭亡的道理了。
97、『2』「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98、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必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扰乱其人业已开始的行动,目的就是要用上述这些艰难困苦来触动其人之心灵,坚韧其人之性格,增加其人原本没有的能力。
99、『20』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
100、『3』「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
101、『4』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102、『3』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
103、『3』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104、『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後厌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105、衡于虑:思虑堵塞。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106、『1』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
107、养不教,父之过。
108、『10』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109、凡训蒙,须讲究。
110、礼乐射,御书数。
111、『4』皆自明也。
112、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於死者,故患有
113、白之,从其白於外也,故谓之外也。”曰:“异於白马之白也,无以异於白人之
114、玉不琢,不成器。
115、『1』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律天时,下袭水土。
116、白也。不识长马之长也,无以异於长人之长欤?且谓长者义乎?长之者义乎?”
117、『14』「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禀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118、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於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故龙子曰:‘不
119、『21』「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120、『2』「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孟子全篇
121、古九州,今改制。
122、第三十二章
123、『3』「使天下之人,齐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
124、为学者,必有初。
125、『5』子曰,「吾说夏礼,杞不足徵也。吾学殷礼,有宋存焉。吾学周礼,今用之。吾从周。」
126、孔子曰:‘为此诗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则,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127、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128、曰:“吾弟则爱之,秦人之弟则不爱也,是以我为悦者也,故谓之内。长楚人之
129、知某数,识某文。
130、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
131、『6』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132、『21』未有上好仁,而下不好义者也。未有好义,其事不终者也。未有府库财非其财者也。
133、第十五章
134、有誓命,书之奥。
135、孟子曰:“牛山之木尝美矣,以其郊於大国也,斧斤伐之,可以为美乎?是
136、之谓不知类也。”
137、『5』诗云,「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於殷,峻命不易。」道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138、忍: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坚韧。
139、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
140、『3』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141、『1』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倍。是以君子有榘之道也。
142、赤道下,温暖极。
143、『1』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144、『9』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
145、『7』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146、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147、右传之首章,释明明德。
148、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
149、孟子曰:“五谷者,种之美者也。苟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
150、『2』诗曰,「妻子好合,如鼓瑟琴。兄弟既翕,和乐且耽。宜尔室家,乐尔妻帑。」
孟子全篇
151、寒燠均,霜露改。
152、『1』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
153、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
154、『15』「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155、『1』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56、『17』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人之性。必逮夫身。
157、地所生,有草木。
158、『1』此谓知本。
159、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筭者,
160、刍豢之悦我口。”
161、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今闻广誉施於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
162、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
163、有古文,大小篆。
164、『2』「视之而弗见;听之而弗闻;体物而不可遗。」
165、“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66、『6』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於以化民,末也。
167、『3』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於仁;为人臣,止於敬;为人子,止於孝;为人父,止於慈;与国人交,止於信。
168、此五色,目所识。
169、述圣言,礼乐备。
170、耳之於声也,有同听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独无所同然乎?心之
171、曰黄道,日所躔。
172、『2』「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17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174、此四时,运不穷。
175、知足而为屦,我知其不为蒉也。’屦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之於味有同耆也,
176、有虫鱼,有鸟兽。
177、爱恶欲,七情具。
178、『5』「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179、『12』楚书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18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学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
孟子全篇
181、已矣。”
182、匏土革,木石金。
183、此四民,国之良。
184、敬,敬弟则敬,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曰:“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然
185、『3』「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186、十干者,甲至癸。
187、右传之八章,释修身齐家。
188、丝与竹,乃八音。
189、学者亦必以规矩。”
190、『8』外本内末,争民施夺。
191、『4』「诗曰,『嘉乐君,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於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
192、『1』康诰曰,「克明德。」
193、右传之九章,释齐家治国。
194、如六经,始可读。
195、此十义,人所同
196、『1』子曰,「无忧者,其惟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子述之。」
197、父子亲,夫妇顺。
198、『1』子曰,「素隐行怪,後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
199、我周公,作周礼。
200、曰:“何以谓仁内义外也?”曰:“彼长而我长之,非有长於我也。犹彼白而我
201、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
202、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
203、亲师友,习礼仪。
204、『13』「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205、也,则天下何耆皆从易牙之於味也?至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
206、大体为大人,从其小体为小人。”曰:“钧是人也,或从其大体,或从其小体,
207、但略说,能知原。
208、『2』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
209、至於日至之时,皆孰矣。虽有不同,则地有肥<石尧>,雨露之养、人事之不齐也。
210、『3』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孟子全篇
211、『13』舅犯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212、空乏: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穷困。
213、人不学,不知义。
214、我中华,在东北。
215、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弒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216、『3』诗云,「鸢飞戾天;鱼跃於渊。」言其上下察也。
217、第十九章
218、『1』大哉圣人之道!
219、告子章句上
22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1、『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222、苟不教,性乃迁。
223、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224、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
225、『1』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226、卷十一告子上
227、饿: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228、第二十四章
229、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
230、有周易,三易详。
231、『5』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232、『2』夫妇之愚,可以与之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不知焉。夫妇之不肖,可以能行焉,及其至也,虽圣人亦有所所不能焉。天地之大也,人犹有所憾。故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233、教不严,师之惰。
234、融四岁,能让梨。
235、曰国风,曰雅颂。
236、谓与?”
237、至缌麻,五服终。
238、三传者,有公羊。
239、右传之二章,释新民。
240、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
孟子全篇
241、敌国: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242、右传之五章,盖释格物致知之义,而今亡矣。闲尝窃取程子之意,以补之曰:「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至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盖人心之灵,莫不有知,而天下之物,莫不有理。惟於理有未穷,故其知有不尽也。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於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此谓物格。此谓知之至也。
243、当顺叙,勿违背。
244、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245、『10』是故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
246、『1』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247、孟季子问公都子曰:“何以谓义内也?”曰:“行吾敬,故谓之内也。”
248、『2』所恶於上,毋以使下。所恶於下,毋以事上。所恶於前,毋以先後。所恶於後,毋以从前。所恶於右,毋以交於左。所恶於左,毋以交於右。此之谓榘之道。
249、『3』徵则悠远。悠远,则博厚。博厚,则高明。
250、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251、『2』不息则久,久则徵。
252、『6』「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
253、於耆吾炙,夫物则亦有然者也,然则耆炙亦有外欤?”
254、『2』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
255、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无情者,不得尽其辞,大畏民志。此谓知本。右传之四章,释本末。
256、『1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古之道。如此者灾及其身者也。」
257、右第二十一章。子思承上章,夫子天道人道之意,而立言也。自此以下十二章,皆子思之言,以反覆推明此章之意。
258、子曰,「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259、『6』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温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礼。
260、『20』「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261、『2』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262、『15』唯仁人,放流之,迸诸四夷,不与同中国。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人。
263、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内也,非外也;义,外也,非内也。”孟子
264、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
265、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於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合为一理。放之,则弭六合;卷之,则退藏於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266、『5』诗云,「於戏前王不忘!」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此以没世不忘也。
267、彼将曰:‘敬弟。’子曰:‘恶在其敬叔父也?’彼将曰:‘在位故也。’子亦
26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69、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
270、第二十三章
孟子全篇
271、凡传十章:前四章统论纲领指趣;後六章细论条目工夫。其第五章乃明善之要。第六章乃诚身之本,在初学;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其近而忽之也
272、『3』溥博如天;渊泉如渊。见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说。
273、『5』故治国在齐其家。
274、『6』诗云,「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於归,宜其家人。」宜其家人,而後可以教国人。
275、曰赤道,当中权。
276、『4』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277、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
278、幼不学,老何为。
279、『3』「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280、右传之七章,释正心修身。
281、曰士农,曰工商。
282、身而子,子而孙。
283、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84、此六畜,人所饲。
285、『2』溥博渊泉,而时出之。
286、『2』「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
287、曰水火,木金土。
288、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
289、右传之三章,释止於至善。
290、长,亦长吾之长,是以长为悦者也,故谓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无以异
291、『1』诗曰,「衣锦尚綗」,恶其文之着也。故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
292、『10』诗云,「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於乎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
293、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於天,而不可易;其实体备於己,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於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294、『3』「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
295、未有能生者也。吾见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为
296、则无尺寸之肤不养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岂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体有贵
297、此动物,能飞走。
298、『2』「君子遵道而行,半涂而废:吾弗能已矣。」
299、『1』子路问强。
300、『1』王天下有三重焉,其寡过矣乎!
孟子全篇
301、原文及翻译
302、『16』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
303、『4』「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304、第二十八章
30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06、『2』肫肫其仁!渊渊其渊!浩浩其天!
307、『5』「故大德者必受命。」
308、曰岱华,嵩恒衡。
309、『4』「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庸德之行,庸言之谨;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馀,不感尽。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尔。」
310、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311、孟子曰:“今有无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则不远
312、孝经通,四书熟。
313、『3』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314、『9』「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315、『5』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
316、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
317、『4』待其人而後行。
318、『3』苟不固聪明圣知,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319、父子恩,夫妇从。
320、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
321、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省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被皆非与?"
322、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恶有甚於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
323、『3』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事,一人定国。
324、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於我何
325、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
326、『2』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
327、『4』诗云:「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矣。
328、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欤?”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
329、『7』诗云,「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330、作大学,乃曾子。
孟子全篇
331、弟于长,宜先知。
332、『1』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
333、右传之六章,释诚意。
334、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叁矣。
335、第二十二章
336、论语者,二十篇。
337、孟子曰:“无或乎王之不智也。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338、『3』故君子之道,本诸身,徵诸庶民。考诸三王而不缪,建诸天地而不悖。质诸鬼神而无疑。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
339、有典谟,有训诰。
340、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
341、第十七章
342、子曰:「道其不行矣夫。」
343、『2』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344、『5』故曰,「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
345、此四方,应乎中。
346、第三十三章
347、孟子曰:“恻隐①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②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③我也,我固有④之。”
348、『4』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349、『7』诗云,「宜兄宜弟。」宜兄宜弟,而後可以教国人。
350、『4』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
351、著六官,存治体。
352、为人子,方少时。
353、人之初,性本善。
354、百而千,千而万。
355、心志:意志。
356、棬。”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杯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
357、『2』此谓知之至也。
358、『6』是故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
359、『5』「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360、右传之十章,释治国平天下。
孟子全篇
361、『7』「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362、孝于亲,所当执。
363、第二十七章
364、既识字,讲说文。
365、『5』「夫微之显。诚之不可如此夫。」
366、拂(bì)士:辅佐君主的贤士。拂,通“弼”,辅佐。
367、讲道德,说仁义。
368、『1』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369、性相近,习相远。
37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71、《鱼我所欲也》
372、长幼序,友与朋。
373、第二十一章
374、第二十章
375、亡:灭亡。
376、『7』是故居上不骄,为下不倍。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诗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其此之谓与?
377、『3』「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378、此四声,宜调协。
379、『1』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380、『6』「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381、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以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於民。其斯以为舜乎!」
38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
383、『7』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
384、孟子曰:“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
385、『1』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386、《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原文与赏析
387、『4』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388、孟子曰:“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贵者,
389、第三十一章
390、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
孟子全篇
391、若广学,惧其繁。
392、曰南北,曰西东。
393、曰喜怒,曰哀惧。
394、青赤黄,及黑白。
395、『3』优优大哉,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396、三光者,日月星。
397、作中庸,子思笔。
398、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
399、『17』「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者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400、『18』「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401、第二十九章
402、『2』上焉者虽善,无徵。无徵,不信。不信,民弗从。下焉者虽善,不尊。不尊,不信。不信,民弗从。
403、『1』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404、高曾祖,父而身。
405、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
406、『9』此谓治国,在齐其家。
407、诗既亡,春秋作。
408、外患:来自国外的祸患。
409、十二支,子至亥。
410、『4』诗曰,「奏假无言,时靡有争。」是故君子不赏而民劝,不怒而民威於钺。
411、『1』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412、『1』哀公问政。
413、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於东西也。”孟子曰:“水信无分於东西,无分於上下乎?
414、古六艺,今不具。
415、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
416、《中庸》章句
417、『18』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
418、『4』「诗曰,『神之格思,不可度思,矧可射思?』」
419、号四诗,当讽咏。
420、『5』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子笃恭而天下平。
孟子全篇
421、『1』所谓治国必先齐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故君子不出家,而成教於国。孝者,所以事君也;弟者,所以事长也;慈者,所以使众也。
422、寓褒贬,别善恶。
423、三纲者,君臣义。
424、第十一章
425、『2』「武王缵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426、『4』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427、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润,非无萌蘖之生焉,牛羊又从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
428、也。人见其濯濯也,以为未尝有材焉,此岂山之性也哉?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
429、子曰:「人皆曰『予知』,驱而纳诸罟陷阱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430、『8』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431、孟子说:“同情心、羞耻心、恭敬礼让之心及明辨是非之心,人人都有。有同情心,就是仁爱;有羞耻心,就说明有道德感;有恭敬之心,就是懂得礼仪的表现;心里能明辨是非,就是智慧。仁义礼智,是我们生而就有的,不是外界作用的产物。”
432、孟子者,七篇止
433、《富贵不能淫》
434、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无尺寸之肤不爱焉,
435、三才者,天地人。
436、曰江河,曰淮济。
437、『9』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鼋、鼍、蛟、龙、鱼、生焉,货财殖焉。
438、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
439、其性亦犹是也。”
440、不能尽其才者也。《诗》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441、『3』子曰,「父母其顺矣乎。」
442、『4』诗云,「瞻彼淇澳,绿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如切如磋」者,道学也;「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栗也;「赫兮喧兮」者,威仪也;「有斐君子,终不可喧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
443、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嘑尔而与之,
444、人。”“所敬在此,所长在彼,果在外非由内也。”公都子不能答,以告孟子。
445、“乡人长於伯兄一岁,则谁敬?”曰:“敬兄。”“酌则谁先?”曰:“先酌乡
446、『1』故至诚无息。
447、『4』「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448、第十六章
449、第十三章
450、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
孟子全篇
451、昔孟母,择邻处。
452、『3』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於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453、中不偏,庸不易。
454、“然。”“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欤?”曰:“然。”
455、杯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杯棬,则亦将戕贼人以为仁义与?率天下
456、『2』诗云,「缗蛮黄鸟,止於丘隅。」子曰:「於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457、『5』是故君子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远之,则有望;近之,则不厌。
458、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
459、酸苦甘,及辛咸。
460、『3』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461、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
462、困于心:心中有困苦。
463、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
464、一而十,十而百。
465、自修齐,至平治。
466、『2』大甲曰,「顾諟天之明命。」
467、『3』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468、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469、『1』唯天下至圣,为能聪明睿知,足以有临也;宽裕温柔,足以有容也;发强刚毅,足以有执也;齐庄中正,足以有敬也;文理密察,足有别也。
470、『2』「诗云,『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执柯以伐柯,睨而视之。犹以为远。故君子以人治人,改而止。」
471、此四渎,水之纪。
472、『1』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
473、出: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国外。
474、第十二章
475、『16』「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476、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477、甚於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
478、书名:孟子作者:孟轲
479、隶草继,不可乱。
480、兄则友,弟则恭。
孟子全篇
481、人常常犯错,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想阻塞,然后才能奋起;心绪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一个国家,在内如果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外没有与之匹敌的邻国和来自外国的祸患,就常常会有覆灭的危险。
482、《孟子》共38125字。分篇文字为:《孟子梁惠王上》3085字,《孟子梁惠王下》3693字,《孟子公孙丑》6524字,《孟子滕文公上》3192字,《孟子滕文公下》3284字,《孟子离娄上》3179字,《孟子离娄下》2989字,《孟子告子上》3279字,《孟子告子下》3035字,《孟子尽心上》2988字,《孟子尽心下》2877字。
483、『4』质鬼神而无疑,知天也。百世以俟圣人而不惑,知人也。
484、马牛羊,鸡犬豕。
485、子不学,非所宜。
486、称行省,三十五。
487、『4』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488、『4』博厚,所以载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
489、『23』长国家而务财用者,必自小人矣,彼为善之。小人之使为国家,害并至,虽有善者,亦无如之何矣。此谓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
490、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
491、香九龄,能温席。
492、『8』「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493、“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欤?”
494、公都子问曰:“钧是人也,或为大人,或为小人,何也?”孟子曰:“从其
495、原文:孟子曰:“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96、详训诂,明句读。
497、第二十五章
498、第十四章
499、曾益:增加。曾,通“增”。
500、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与人殊,若犬马之与我不同类
501、『11』康诰曰,「惟命不於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502、『4』尧舜帅天下以仁,而民从之。桀纣帅天下以暴,而民从之。其所令反其所好,而民不从。是故君子,有诸己,而後求诸人。无诸己,而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
503、则饮食亦在外也?”
504、孟子三则:《鱼我所欲也》、《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0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506、『4』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507、教之道,贵以专。
508、右第三十三章。子思因前章极致之言,反求其本;复自下学为己谨独之事推而言之,以驯致乎笃恭而天下平之盛。又赞其妙,至於无声无臭,而後已焉。盖举一篇之要,而约言之。其反复丁宁示人之意,至深切矣。学者,其可不尽心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