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完整版里仁为美
1、故什么是大国,大国就是君王能够有德行,让百姓心悦成服,即使小国也能成就大业,如商汤王,周文王。最后让国家成为一个大国,强国。
2、【原文】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1。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2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3之服孔子也。《诗》云4:‘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5。’此之谓也。”
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译文:先生说.“富与贵,人人所欲,但若不以当得富贵之道而富贵了,君子将不安处此富贵。
4、诸葛亮的心意在北方,又知道南人叛乱问题严重,便用马谡提出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要孟获心服口服。因此便笑着将他放走再战。
5、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6、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译文: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7、称王不必要有大国的力量一一商汤凭方圆七十里的地方,文王凭方圆百里的地方就称王了。
8、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是有大国强国的条件才能做到;依靠道德施行仁义的可以称王,称王不必非要具有大国强国的条件,——商汤凭七十里见方的地方,文王凭百里见方的地方就称王了。靠武力使人服从,别人并不是真心服从他,只不过是其暂时的力量不够反抗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的,别人是心悦诚服的,就像七十个弟子归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正是说的这种情况。”
9、靠武力使人服从,不是真心服从,只是力量不够(反抗)罢了;靠道德使人服从,是心里高兴,真心服从,就像七十位弟子敬服孔子那样。《诗经》上说:‘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无不心悦诚服。’就是说的这种情况。
10、此时,雍闿(kǎi)与高定发生摩擦,最后为高定所杀,孟获趁机收编了雍闿部众,继续率领南中人与蜀汉交战。
11、孟子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诗云:『自西自东,自南自北,无思不服。』此之谓也。」
12、战国时期,孟子到各地去游说他的仁道,有人说靠武力照样可以称霸,根本用不上讲仁道。孟子说:“靠武力称霸必须要以国富民强为基础,是武力压服而非心悦诚服,而以仁道称霸,则可以让人心悦诚服,使国力强大。”
13、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老和尚本想去老百姓家化点斋饭来,又想今天太晚了,为何不去山下散一散步呢,说着,他便下山去了,这位老和尚走着走着,觉得有一点冷,于是便又上山回寺院去了。
14、还有一个历史故事——
15、第二天早上,老和尚出来散步,一看,昨天晚上给小偷的那件衣服整整齐齐地放在了门口,老和尚脸上露出了会心的笑容。这时,楼梯下面传来一个声音,“师傅,是你让我良心发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请收留我为徒弟吧!”老和尚说:“好吧!既然你已经改邪归正了,那我就收你为徒弟,以后千万别在做这些偷偷摸摸的事情了。”
16、诸葛亮听到孟获为当地人所信服,便想通过生擒迫使他归顺,从而达到收服南中民心的目的。五月,大军渡过泸水,与孟获军战,成功俘虏孟获,诸葛亮带他到营阵观赏,问他觉得蜀军如何,孟获回答他:“向者不知虚实,故败。今蒙赐观看营阵,若祇如此,即定易胜耳。(我之前不知你军虚实,所以才战败。现今蒙赐观看营阵,原来只是如此,必定可以胜利了。)”
17、即使在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那些国君尽管用霸道行事,但高举的还是王道的旗帜(“假仁”即是),这说明王道是得人心的,只不过他们只是想假借王道的名义去成就其霸道之功。孟子认为,这样做,少有成功的,因为一般小国根本就没有大国的实力,在用霸道强国方面怎么样也敌不过大国。大国中霸道最后成功的秦王朝,也很短命。孟子强调,只要行王道,即使小国也能成就大业,如商汤王,周文王。
18、于是带领蜀汉大军到滇池,与诸葛亮盟誓,蜀军成功平定南中。
19、《道德经》中,老子就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论语·里仁》中说:“德不孤,必有邻。”《论语·为政》里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德的感召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自古以来,皆如此。朱熹道:“以力服人者,有意于服人,而人不敢不服;以德服人者,无意于服人,而人不能不服。”讲的也正是这个道理。
20、仁,会意字。从古文字材料看,仁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
21、仁字含义,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rén,会意字,最早出现在春秋晚期的侯马盟书中。本义是对人友善、相亲;后来发展为含义广泛的道德范畴,如儒家提倡仁爱,仁政等。
22、《孟子·公孙丑上》:“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诚服也。”
23、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2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译文:先生说:“只要存心在仁了,他对人,便没有真所厌恶的了。”
25、”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意思是:称王不必具有大国强国的条件,商汤凭借七十里的地方,文王凭借百里的地方称王。靠武力使人服从,并不能让别人真心的服从,只不过是暂时的力量不够反抗罢了。用道德使人归服,别人是心悦诚服的。
26、篇: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译文:先生说:“人能居于仁道,这是最美的了。若择身所处而不择于仁,哪算是知呢?”
27、贫与贱,人人所恶,但若不以当得贫贱之道而贫贱了,君子将不违去此贫贱。君子若违去了仁,又哪得名为君子呀!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违去仁。匆促急遽之时仍是仁,颠仆困顿之时同样仍是仁。”
28、孟子曾曰:“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意思是: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是有大国强国的条件才能做。
29、老和尚刚刚回到寺院里,看到一个小偷鬼鬼遂遂地在寺院里偷东西,便想,反正我这寺院里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破锅、破碗、破衣服,根本没有什么可偷的,让他偷去吧。小偷光顾了老和尚的寺院后,心想什么破寺院,一无所有,便垂头丧气地往回走,刚走到门口,看见老和尚正在门口站着,不觉得一惊,浑身直抖,只见老和尚说:“这位年轻人远道而来,光临敝寺,实在没什么可送,把这件衣服送给你,晚上冷了。”小偷听后,满脸羞得通红,接过衣服狼狈地逃之夭夭了。
30、《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至战国前期成书。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主要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总称“四书五经”。《论语》的《礼仁》
孟子完整版里仁为美
31、意思是一种尊老爱幼的品德。
32、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参军马谡sù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亦接纳此建议,遂分兵三路,他率主力大军,作为西路,从成都由水路出发,进军越巂(xī)郡(今四川西昌),讨伐高定;东路又派马忠由僰bó道(今四川宜宾)出发,进攻牂(zāng)柯郡(今贵州福泉),攻击朱褒;中路由李恢从平夷(今贵州毕节),攻向建宁(今云南曲靖)。
33、诸葛亮对孟获七擒七纵后,仍要继续放他走。(关于七擒七纵的具体过程在正史中没有明确记载)孟获及其他土著首领终于对诸葛亮彻底信服了,不肯离去,孟获说:“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您代表着天上的神威,南中人不会再反叛了)”。
34、君王以仁德爱民,使百姓心悦诚服,人民安居乐业。
35、从此以后,老和尚和“小偷”一起做善事,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他们的寺院也越来越兴旺了。
36、孟获后来迁为御史中丞。蜀军归还后,因诸葛亮一反两汉以来委官统治、遣兵屯守的惯例,采取“不留兵,不运粮”,重用地方势力,保障他们的利益的政策,任用马忠、吕凯等人采取怀柔政策治理南方,大量起用当地少数族的上层分子,此后南中再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叛乱。
37、孟子说:“凭借武力假托仁义的可以称霸,称霸必须具备大国的力量;依靠道德确行仁义的可以称王。
38、李恢军深入昆明,用计大破益州郡叛军。而马忠军则顺利在且兰打败朱褒,与李恢军会合。另一方面,诸葛亮大军到达南中后数战皆胜,先斩杀高定,然后与其他两路大军汇合。三路大军声势相连,准备迎战孟获。
39、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译文:先生说:“不仁的人,将不能久处在困约中,亦不能久处在逸乐中。只有仁人,自能安于仁道。智人,便知仁道于他有利,而想欲有之了。”
40、【译文】孟子说:“仗着实力假借仁义征伐天下,可以称霸诸侯,称霸一定要凭借国力的强大;依靠道德来实行仁义的,可以使天下归心,这样做却不必凭借强大国力——汤就仅仅用他方圆七十里的土地,文王也就仅仅用他方圆百里的土地〔实行了仁政,而使人心归服〕。仗着实力来使人服从的,人家不会心悦诚服,只是因为他本身的实力不够的缘故;依靠道德来使人服从的,人家才会心悦诚服,就好像七十多位弟子归服孔子一样。《诗经》说过:‘从西从东,从南从北,没有哪种想法不心悦诚服。’正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