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歇后语来历
1、谐音歇后语是一种以语音相似或谐音为基础,通过语言幽默的手法表达出具有深刻意义的谚语。
2、吴东胜早就想好了:这位少女有着一对水灵灵的眼睛,五官端正,皮肤也嫩白,身材也很苗条。吴东胜又想到:我也要到结婚的时候了,老母亲也还没有看见过我的女朋友呢!于是,他飞上了擂台。
3、歇后语的故事:一、庵秋婶打女婢——刚刚好就好
4、如今,谐音歇后语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被广泛运用在网络文化和广告宣传等领域。
5、新上任的知县是山东人,因为要挂帐子,他对师爷说:"你给我去买两根竹竿来."
6、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的运用开始于先秦时期,然后经由长时间发展之后于唐朝时期出现“歇后”一词。
7、其中最有名的是“青蛙扯呱一口坑,一坑一串葫芦”,这句话的谐音就像青蛙把呱呱叫的声音一样。
8、底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吴东胜上台就问:“有没有规则?”“有,谁先弄开谁就胜!”听了规则后,吴东胜和少女的比赛正式开始。吴东胜拿出匕首一刀就把结给砍断了。因此也赢了这场比赛。
9、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口语文化,特别是南方方言的口头传统。
10、离开肉铺后,师爷心想:"老爷叫我买的是猪肝,这猪耳朵当然是我的了……"于是便将猎耳包好,塞进口袋里.回到县衙,向知县禀道:"回禀太爷,猪肝买来了!"
11、《中国语言文字大百科全书》:歇后语是指说话的时候把一段常用词语故意少说一个字或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通常有两种。1.原始意义的歇后语,指把一句成语的末一个字省去不说,也叫“缩脚语”。如《金瓶梅》里来旺媳妇说“你家第五的‘秋胡戏’”,就是用来影射“妻”,因为“秋胡戏妻”是有名的故事、剧目。也有利用同音字的。如称“岳父”为“龙头拐”,影射“杖”字,这里代替“丈”。2.扩大意义的歇后语,在北京叫俏皮话,是指可以把一句话的后面一半省去不说。如“马尾拴豆腐”省去的是“提不起了”。有时候也利用同音字。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12、在古代的时候,人们喜欢用谐音的方式来表达一些幽默和诙谐的意味,这种方式被称为“绕口令”。
13、这种歇后语首先是为了发泄情感而产生的,后来则发展为一种机智幽默的文学形式。
14、它起源于古代的口头传统,最早出现在民间歌谣、戏曲和民间故事中,后来逐渐演变成为一种独立的语言形式。
15、谐音歇后语是汉语民间口头文学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句子形式的谜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句常见词语,后一部分是一个谐音的词语或词组,可以形成趣味性强的语言效果。例如:“劝人善,不劝人棉,见了人就说一声:嗨~~~"(棉花谐音“免耶”)。
16、故事:一富有者,人称张三爷。凡穷人来借贷,他皆泡粗劣茶相待,饮后便问:“我的茶好吗?”凡说“三爷的茶是上等好茶”者,皆可获借贷。反之,不管怎样苦求,皆不借不贷。有一穷人,不知三爷这一脾性,登门求借时,直说三爷之茶实为劣等粗茶,结果无论怎样哀求,都未获借贷,只好怏怏离开三爷家。他一路走一路想:“为什么他人去三爷处可获借贷,惟独自己不能?!”想来想去,忽悟自己可能因说他茶不好之故。因此决定复去三爷处弄个究竟。于是,当他重到三爷家门时,便大声呼叫:“三爷呀三爷,你快出来!”三爷闻声而出,问:“你又来何事?”穷人忙说:“三爷,我是穷人见识短,早先到你家饮了你一杯茶,不觉得怎样,所以错说是劣茶。哪知你的茶喝进肚里,特别不同,我从你家出来后,走一步肚里浓甘茶味就涌现一次,走到半路,你的茶回甘得不得了,使我提神醒脑,全身清爽啊!所以我特地回来,告诉你,三爷的茶是世间最好的上等茶啊!”三爷一听飘飘然,终于答应借贷。
17、五、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
18、在绕口令的基础上,人们又创造出了谐音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来构建一种特殊的语言语境,使得人们在理解的同时感到一种幽默和诙谐的氛围。
19、谐音歇后语是一种汉语歇后语的变体,其特点是语音相近或谐音。据考证,谐音歇后语的由来可以追溯到清代,当时人们流传着一种称为“小曲”的文艺形式,这种形式以中国民间音乐为基础,结合了吟唱、编故事等多种表演方式。
20、原因解释:据研究,谐音歇后语最早起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由古代民间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演变而来的。
21、故事:解放前,秋婶出生于书香门第,知书识礼,性格爽朗,思想开放,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乡里人尊称她庵秋婶。
22、比如,“树上开花,压岁钱拿”、“良药苦口,忠言逆耳”等。
23、心里该有数吧!"
24、释义:形容事情很久了才来处理,本来是可以预见并且采取措施避免的,带有贬义。
25、释义:这一歇后语寓意两层:一喻三爷为人虚伪,被人一拍马屁,便飘飘然。二是喻凡办事碰上挫折时,宜多思,找出症结,改变策略,往往能把事情办成。
26、歇后语的由来?
27、历史由来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28、谐音歇后语不仅仅是一种语言游戏,它还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生活、工作等方面的认识和态度,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9、由于当时文化程度低下,人们难以准确记住一些琐碎数字或信息,因此就演变出一种押韵或谐音来替代记忆。
30、谐音歇后语的形式简单、语言幽默、表达精辟,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
20个歇后语来历
31、故事:在1482年7月23日,刚满24岁的小伙子吴东胜准备去街上买二斤白菜。突然,看见了一个人群拥挤的地方。他看见人群内部似乎有一个擂台。于是,他使用轻功飞过人们的头顶,落在了擂台的最前方。
32、四、庆仔丢失牛仔——去远了
33、谐音歇后语在生活中起到了丰富多彩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引起人们的兴趣和注意,而且可以提高人们的语言感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它具有独特的语言魅力和文化价值,在文化传承中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4、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35、谐音歇后语起源于中国古代,是一种以声音相似为基础的语言游戏,目的在于增加语言趣味性和记忆深度。
36、《辞海》: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多为群众熟识的诙谐而形象的语句,运用时可以隐去后文,以前文示意,如只说“围棋盘里下象棋”,以示不对路子;
37、谐音歇后语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不仅在日常交流中广泛应用,还成为文学、戏剧等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38、现在谐音歇后语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的语言玩具,常常用于儿童教育和文化娱乐等领域。
39、三、快刀斩乱麻——一刀两断
40、在唐宋时期,谐音歇后语开始流行,成为文人雅士间的一种文化交流方式。
41、释义:形容凡事都要留有余地,不能过度。
42、歇后语的由来
43、在研究歇后语的渊源时,有些语言学家和语言学专著还述及其它有关名称。如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将歇后语列入"藏词"格一节介绍;郭绍虞在《谚语的研究》中,指出歇后语源起于"射覆语"(类似猜谜的一种形式);另外一些书上又列出诸如"隐语"、"谜语"、"谚语"、"缩脚语"、"俏皮话"等名称。加以比较,大都揭示出其中一些共同之处和相异之点。
44、歇后语也叫俏皮话,可以看成是一种汉语的文字游戏。歇后语是熟语的一种,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惯用语和歇后语四种。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
45、谐音歇后语的由来和起源很有趣。
46、知县见师爷买回的是猪肝,生气道:"你的耳朵哪里去了!"师爷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慌忙答道:"耳……耳朵……在此……在我……我的口袋里!"
47、释义:比喻做事果断,能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很快解决复杂的问题。
48、孙权为从刘备手中取回荆州,不惜以自己的亲妹妹为诱饵,使用“招亲”把戏,企图将刘备“赚来南徐……幽囚于狱中,却使人去讨荆州抽刘备”。此计被识破后,又谎称“国太病重”,欺骗孙夫人携带刘备幼子阿斗返回东吴,企图以阿斗为人质交换荆州。在关羽失荆州死亡之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惟恐刘备起兵报复,遂派使臣送一封信给曹操,孙权在信中奉承曹操说:“臣孙权久知天命已归王上,伏望早正大位,遣将剿灭刘备,扫平两川,臣即率群下纳土归降矣。”孙权劝曹操废汉称帝的企图有二:一是可以引起刘备及其他拥护汉室势力群起反对曹操;二是转移刘备对东吴夺荆州、杀关羽一事的注意,用心十分险恶。难怪曹操说:“这小子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烧烤吗?”却使以仁义取天下的刘备也极善于玩弄谋略,当吕布被曹操俘获时,曹操询问刘备如何处置,刘备帮作沉思,随后提醒曹操说:“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致使刘关张三人合力方可击败的吕布顿时殒命。曹操煮酒论英雄时,他假托闻雷失箸,以掩饰自己的失态,竟然瞒过了一代奸雄曹操。赵子龙大战长坂坡,奋力救回幼主阿斗,刘备竟当赵子龙面掷阿斗于地,正如民间歇后语所说:“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49、刘备摔阿斗——收买人心
50、故事:在晋江安海一带,人们若遇到出人意料之外的事,受到惊吓,就风趣地说:“猫纠打电话———受了一次惊”。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解放初期,只有少数政府机关有电话,私家有安电话的,实为凤毛麟趾。人们有急事需要打电话,都要到邮电局去打。猫纠是个开小店做小买卖的老实厚道的商人。因为生意兴隆,货物突然脱销,急需尽快进货,于是猫纠兴致勃勃地跑去邮电局打电话。由于当时设备较差,猫纠又缺乏使用电话的经验,结果“喂,喂,喂!”喊了大半天,一句话也没有跟对方说清楚。然而电话费是以通话时间长短来计算的,邮电局开出的电话费数目之大,使猫纠吓得目瞪口呆。此故事后来便浓缩成为幽默生动的歇后语。
51、原来,台上正站着一位美丽的少女正在与一个膀大腰粗的男子在比解死结。两个人各拿了一个复杂的用麻绳捆的结。粗一看去没什么奇怪,细一看就不得了了,这个大结上至少有90个小结。小姑娘和大汉开始比赛谁先解开结了。吴东胜明白了,这不是比武招亲,也不是比文招亲,而是比巧招亲呢!
52、店主是个聪明人,一听就懂了,马上割了两个猪肝,另外奉送了一副猪耳朵.
53、谐音歇后语在中国流传已久,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不仅能够让人们得到娱乐,也能够体现语言的艺术魅力。
54、小曲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明快、动静相宜、押韵和谐、语汇丰富,加之流传广泛,引起了人们的热爱。
55、故事:庆仔是放牛娃,生性好玩,尤其喜欢看戏,简直是个戏迷。他每日早上把牛仔牵到山坡上,将牛绳往树头一拴,就自己玩去了。有一天,邻村做佛生日,唱戏酬神,香烟缭绕,锣鼓喧天,十分热闹。庆仔将牛仔一放就跑去看戏。直到太阳沉西,天色昏暗,庆仔才跑回山坡,不禁大吃一惊,牛仔不见了。庆仔急忙沿着山坡一路找去,逢人便问:“见到我的牛仔没有?”对方反问:“几时丢的?”答道:“大半天了。”对方摇摇头感叹地说:“去远了,没望啦”。结果牛仔没有找着,消息却传遍三乡五里。这就是歇后语“庆仔丢失牛仔———去远了,没望啦”的由来。
56、是什么?
57、父亲给儿子磕头――岂有此礼(理),胖子触电――肉麻,仙人放屁――不同凡响……文章中加点儿歇后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那么歇后语是怎么来的呢?歇后语起源于唐诗的一种“歇后体”,为唐人郑綮所创。《旧唐书。郑綮列传》载有这样一则趣闻:郑綮善写诗,诗里总带“刺”,诗的样式也有些怪,当时被人们称为“郑五歇后体”。
58、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谐音逐渐形成了稳定的形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语言玩味。
59、没过5分钟,少女就已经把所有的结解开了。而那位中年汉子却才解30多个结。于是,那位少女对大汉说道:“对不起,失败了。”中年汉子只好垂头丧气地走出了擂场。接着,少女又对大家说道:“现在只剩两个结了,如果也失败的话,今天就到此结束了!”
60、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20个歇后语来历
61、而谐音歇后语则是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取谐音来达到幽默和诙谐的效果。
62、徐庶是刘备的谋士,曹操软禁徐母来威胁徐庶,徐庶没有办法,被迫离开了刘备,去了曹操那里,但他不为曹操出任何计谋来对付刘备(身在曹营,心在汉),后来死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63、结论:谐音歇后语的起源来自于古代民间口头传说和民间故事。
64、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歇后语,它们是短小精悍的语句,具有深刻的哲理和幽默的意味。
65、所谓“歇后语”,它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可以说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通常都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中前半句相当于“引子”,后半句则为“后衬”。一般情况下,在仅仅只是说出歇后语前半部分而未说出后半部分时他人便可意会到它的本意,所以称之为“歇后语”。
66、“歇后语”为什么叫“歇后语”呢?这一命名的起源是什么?
67、谐音歇后语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随着诗词和民间故事的流传,人们渐渐形成出这种幽默的说话方式。在民间,许多谐音歇后语都是由口耳相传而流传下来的,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常常因地制宜,富有创新性。
68、这种本来登不得大雅之堂的怪诗体竟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至连唐昭宗也经常听到下人的吟诵。这些诗有很多是讽刺时弊的,但唐昭宗非但不怪,反而觉得诗中大有“蕴蓄”,亲笔批“郑綮可礼部侍郎平章事”。后来,郑綮真的当了宰相。不过,他当了官以后就寡言少语,更不写什么带刺歇后诗了,但歇后体却从此流传开来。
69、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经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70、可以说,谐音歇后语因其独特的形式和智慧的言辞,成为了中华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71、后来,一些地方的人们将这种语韵变幻的特色引入到歇后语中,创造出谐音歇后语,成为了一种有趣的语言游戏,深受人们喜爱和流传。
72、谐音歇后语是中国传统的文化形式之一,起源可以追溯到民间传说、神话、宗教典籍等等。它们常常以一个或几个字为音韵相近或发音相似的谐音词为基础,构造语言幽默。
73、这种幽默形式在古代文学和文化中十分普遍,在许多三字经、四书、歇后语等经典著述中都有体现。谐音歇后语广泛地应用于生活、教育、文学、戏曲、小品、评书等领域。它不仅可以引人发笑,而且可以借用一句谐音歇后语来传递深刻的道德教育和生活智慧。
74、所谓“歇后语”,它作为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可以说是与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通常都分为前后两部分,其中前半句相当于“引子”,后半句则为“后衬”。
75、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76、庵秋婶认为家里的女婢做了错事,必须进行鞭笞责罚,但责罚要有度。若打轻了,不会痛,她不能记取教训;若打狠了,打伤了还得给她治疗,甚至耽误了做工。因此,刚刚好就好。这事很快就流传开了,后来成为人们劝说那些待人处事太过份的人的通俗歇后语:“庵秋婶打女婢(喳某简)———刚刚好就好。”
77、谐音歇后语源于中国民间文化,是一种通过谐音创造出幽默效果的语言游戏。
78、内容延伸: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谐音歇后语经过不断添加和改编后,不仅增加了趣味性和娱乐性,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特点。
79、现代流传的歇后语大都分为两部分,前面是引言,真实的寓意在后面。有一种说法认为,当时针砭时弊比较隐晦,后半句常常省了,也就是“歇”了。现代流行的歇后语主要以俏皮话为主,而不是讽刺。
80、释义:该词常用来形容没有见过什么世面而闹出洋相,常带有调侃之意。
81、谐音歇后语既能展示语言的艺术之美,又具有搞笑的效果,因此在民间广泛流传。
82、二、张三爷的茶——半路回甘
83、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谚语、俗语等民间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
84、师爷把山东腔的"竹竿"听成了"猪肝",连忙答应着,急急地跑到肉店去,对店主说:"新来的县太爷要买两个猪肝,你是明白人,
85、最早出现“歇后”这一名称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所谓“郑五歇后体”(一种“歇后”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现象,却远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亡羊补牢,未为迟也。”意思就是说,丢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歇后语。
86、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
87、小曲的主要特征是节奏明快、动静相宜、押韵和谐、语汇丰富,加之流传广泛,引起了人们的热爱。后来,一些地方的人们将这种语韵变幻的特色引入到歇后语中,创造出谐音歇后语,成为了一种有趣的语言游戏,深受人们喜爱和流传。